不断前行的战车,永恒的奥林匹克 | ||||
发布日期:2014/11/18 11:51:07 | ||||
现代奥林匹克历史已有百余年,奥运纪录一次次被刷新,人类不断地接近未知的极限。敢于竞技的战车从未停止前行,而奥林匹克的精神永恒被那些不畏强手,敢于胜利,超越自我的运动员完美的诠释。 曾经在1985年休·赫德森执导了一部展现奥林匹克精神的电影《火的战车》,这部影片也一直是世界公认的最能体现奥林匹克精神的电影。故事发生在一战之后,那时欧洲的经济秩序逐渐在恢复,影片中的两位男主人公都有各自的社会角色,一位是刚考入剑桥大学凯阿斯学院的犹太青年亚伯拉罕,另一位是极其虔诚的基督教徒利德尔。当时犹太人是被排斥的,一个原因在于在《最后的晚餐中》是犹大出卖了耶稣,而犹大就是犹太人,也是犹太人最后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所以在宗教上多数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人就很难接受犹太人。另外当时社会上律师医生工程师等高收入的群体都是犹太人,他们高傲聪明富有,他们是被其他社会群体嫉妒的。亚伯拉罕感觉自己处于一种半剥夺的状态,一种身处水中,却不让你喝水的感觉,这种种族的歧视反而激发亚伯拉罕不断地争取荣誉。作为新生的他,竟然提出挑战学院短路纪录,七百年来没有一个挑战者成功过,距离是绕长廊一圈,大钟下面既是起点也是终点,十二点敲钟开始跑,钟声结束要跑完。在跑之前,得到了无数的唏嘘、嘲笑,但亚伯拉罕不以为然,最终他还是做到了。亚伯拉罕并不满足打破学校的纪录,他还要参加更大型的比赛,他还要获得更多项目的冠军。但在一次比赛中他恰逢对手利德尔,他输给了利德尔,利德尔那种极强的爆发力让亚伯拉罕望而生畏,但天生充满竞争意识的他决心要赢得比赛。此时他们都获得了参加第八届巴黎奥运会的比赛资格。 图1 火的战车海报 在苏格兰高地的利德尔,具有极高的赛跑天赋,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他坚守自己的信仰,未曾妥协,他是在为上帝而跑。一次他去参加全国性比赛,比赛时下起了大雨,但这毫不影响观众的观看比赛的热情,更不影响运动员的发挥,尤其是利德尔,在最后冲刺时,第二名远远落后于他。他赢得了比赛,比赛结束后他在雨中做了一个小小的演讲,他说:“我要把信仰比成赛跑,非常艰难,需要意志集中。上帝的国度在你的内心中,你如果全新全意去追寻,你一定会找得到,如果你追寻上帝的爱,那就是你跑的方向。”这就是他奋力向前跑的理由,他为上帝而跑。而当在去往巴黎参加奥运会的船上,他得知自己的比赛在礼拜日时,他陷入了万难。当信仰与比赛相左的时候,国王也给他施加压力的时候,他仍然选择了自己的信仰,安息日是属于上帝的,他坚持不会在那天参加比赛。幸运的是,当时同样具有比赛资格的米斯爵士和他调换比赛时间,尊重这样一个为信仰而跑的奥运选手。米斯爵士的行为也是对奥林匹克精神中运动员之间要相互理解的最好体现。 两位主人公都在奥运会上都获得了冠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正如利德尔在雨中所言他没有赢得比赛的公式,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公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力量来源。他的速度来自生命源泉,他的生命源自安息日,而安息日是属于上帝的,他为上帝而战,这是利德尔赢得比赛的公式。而亚伯拉罕曾经说过:我比赛不是要输,我比赛要赢,如果赢不了我就不比赛。他是一个敢于胜利、永不满足的青年,他要通过奥运来证明自己,给自己的民族争光,这是他的力量源泉。而且在奥林匹克竞技场上,没有人会介意运动员来自何种民族,具有何种信仰,以什么作为力量源泉,这里只有不断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运动员。这也正是奥林匹克的包容,这种包容正是它的魅力所在,也彰显了奥林匹克的宗旨即没有任何歧视,用具有奥林匹克精神——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相互理解的体育运动来教育青年,从而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贡献。奥林匹克精神像火把一样将随着人类的绵延,永恒的传承下去。它的影响力是至今任何世界盛会都无可企及的,因为它是一场人类最真实最质朴最本质的力量的较量,未来也会激励更多永不服输青年向人类的极限发起挑战。(文/孟园)
文章来源:音乐生活报第922期2012.7.9 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