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享年91岁的电影灵魂诗人 ——追忆意大利音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

发布日期:2020/10/30 14:44:52    
  

享誉世界的电影配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于2020年7月6日在罗马去世,享年91岁。天堂的电影院自此又多了一位配乐大师。

他是意大利电影配乐大师,欧洲电影音乐巨人,与尼诺·罗塔并誉为“欧洲电影音乐领航者”。 他作品的产量是惊人的,甚至有在一年曾经替二十七部电影完成主题音乐的纪录,他也许是20世纪最著名也是最多产的电影配乐大师。即便你没有听过他的名字,也大概率听过他的作品作为跨越多个时代的电影配乐大师,莫里康内曾为400部电影配乐,包括但不限于《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美国往事》《西部往事》《教会》

早年的时光

1928年11月10日,埃尼奥·莫里康内出生于罗马台伯河畔。他的父亲是一位杰出的爵士小号手,整日忙碌于乐团、夜总会、电影院之间,让一家人过上相对充裕的生活。严厉、正直、勤奋的父亲,是莫里康内童年时期最初的音乐启蒙者,传授了他一些简单的识谱、作曲和小号演奏能力。而母亲,让莫里康内懂得了温柔待人,懂得了崇尚自由。天赋异禀的他,6岁就显露出了在作曲方面的天赋。
    他的少年时代是在二战的炮火中度过的,白天上学,晚上工作,艰苦的生活让他有了更深刻的人生阅历。少年时代的莫里康内梦想是成为一名小号演奏家,他最初的工作是在家附近的一个美国军营和剧院吹奏。后来,这份情怀被寄托在了他的许多以小号为主要乐器的电影配乐上,以及《海上钢琴师》中的那位郁郁不得志的小号手身上。

崭露头角

意大利新古典乐作曲大师,戈弗雷多·彼得拉西,是莫里康内学生时代最重要的艺术导师之一。戈弗雷多·彼得拉西在音乐的构思布局和创作技巧方面,令莫里康内深受启发。更重要的是,他让莫里康内学会了作为一位艺术创作者最重要的原则:要忠于自己,而非模仿他人。

二十岁出头,他开始为舞台剧和电影创作音乐,并逐渐获得赏识,受聘为当时一些所谓的“电影作曲大师”充当枪手。直到为卢恰诺·萨尔切的《法西斯分子》创作音乐,莫里康内终于在圈内赢得声名。

1964年到1984年的这20年间,埃尼奥·莫里康内与意大利导演赛尔乔·莱昂内(Sergio Leone共同在世界电影史上,写下了熠熠发光的一页。他们人合作赏金三部曲”中,《一把金币》(A Fistful of Dollars)《为了多几块金币》(For A Few Dollars More)《好坏丑》(The Good,The Bad and The Ugly)(此三部曲也常译为‘荒野大镖客’‘黄昏双镖客’‘黄昏三镖客’)世界电影音乐史上首次出现了粗砺潇洒的小号主题空寂辽远漫不经心的口哨独奏甩鞭声由男声合唱出的戏谑音效,以及加弱音器的小号怪诞调侃的音色令人耳目一新,给世界各地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人合作完成的往事三部曲更是人类电影史上不可超越的三座丰碑。无论是1968年的《西部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1972年的《革命往事》(Once Upon A Time:The Revolution)还是1984年的《美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全都饱含着Ennio大师无与伦比的美妙音乐,观众们很难忘记那动人心魄的排萧独奏那凄厉哽咽刺人心肺的口琴声更难忘记那牵动着人类共有怀旧情结仿佛飘过了无限时空的女高音无言哼唱……这些迷人的音色流畅的旋律以及隽永的风格,对世界各国无数的影片产生了巨大影响。

音乐成就

莫里康内迄今为止已经参与制作了各国电影配乐作品400多部,是意大利最多产最有建树的作曲家他多次获得奥斯卡奖的提名,并于2007年被授于第79届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莫里康内的旋律由于乐思宽广质朴流畅极富歌唱性,而具有在一瞬间就渗透人心的强大感染力他的配器由于构思独特选材广泛不落窠臼,而使观众闻而不忘,回味无穷;他的配乐手法由于体裁多样富于独创性,而使电影音乐的语汇获得极大丰富,从而使听众(包括专业人士)的电影音乐思维大大拓宽。四十个岁月近四百部电视电影音乐作品及80篇交响乐章的谱奏,从作曲、编曲、管弦乐编曲、指挥一以贯之的创作态度,在讲究分工的今日,他的坚持默默地为电影音乐保留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传统美德,而且也让欧洲的电影工业,在尼诺·罗塔(Nino Rota费德里科·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创造意大利电影界近30年的传奇后,不至于太过寂寞。放眼电影音乐领域,莫里康内是少数在年过70依然固守岗位的耆老,另外从高频率的精选辑出产的商业价值观察,其作品的流广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比起来,也不遑多让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龄的莫里康内依然佳作不断,显示出令人叹服的持续创作实力。他与意大利导演吉赛贝·托纳多雷(Giuseppe Tornatore)合作的7部影片当中,诞生了《天堂电影院》《天伦之旅》《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等众多经典配乐。2004和2005年,他分别在意大利维罗纳与德国慕尼黑亲自指挥自己的作品音乐会,从而实现了对自己创作生涯的艺术式回顾。

大师访谈

2016年,后浪出版公司出版了由意大利作家安东尼奥·蒙达撰写的莫里康内传记《莫里康内:50年一瞬的魔幻时刻》。对话里,莫里康内毫不掩饰自己的好恶,更不避讳敏感话题,坦诚陈述很多不为外人道的珍贵回忆与电影界重要人物的逸闻趣事。他谦逊严谨又活泼犀利,坦荡性格尽显其中。我们从中节选部分内容分享给大家。

本篇访谈来自法国广播(Radio France)的法国音乐电台(France-Musiques),提问者是马克·戴维·卡尔韦(Marc David-Calvet)。

Q:你常说“我首先是一个音乐作曲家,然后,仅仅是然后,才是一个电影作曲家。”你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A:很多人都以为我是从创作电影音乐起步,然后才开始创作纯音乐作品的,但事实上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我首先开始创作纯音乐,然后一些导演找到了我,我才开始为电影写音乐。因为我常常为电台、电视台或剧院等做编曲,积累了一些经验,并且小有名气,所以就引起了电影界的注意。

Q:关于《教会》这部电影,据说导演罗兰·约菲想要的是电子音乐……

A:这个电影所描述的故事是真实的,它发生在18世纪,对音乐来说,那是个器乐复兴的时代。影片里的音乐是由一个吹双簧管的神父带到南美洲的。他不仅带来了器乐,而且还有特伦托会议的准则,它通过制定一些准则来规范礼拜音乐,其中帕莱斯特里纳(Palestrina)的作品是这类音乐的主要代表。这就是《教会》电影音乐创作中源自西方音乐的两个部分:宗教音乐和器乐。而《教会》音乐的第三个元素就是当地土著瓜拉尼人的民俗音乐。

Q:谈到你和托纳托雷的合作,我尤其想提两部电影,因为在这两部电影里,音乐都是以很完整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海上钢琴师》和《天堂电影院》。你认为和这位导演以及吉尔达·布塔(Gilda Buttà)的合作如何呢?

A:吉尔达·布塔在所有的钢琴曲目刚写完之时就把它们弹奏出来了,只是除了那些爵士段落。杰利·罗尔·莫顿的那些爵士作品在老唱片上的音质已经有所损坏,在电影里它们是用电脑重新处理过后出现的。

Q:在电影的开头,“弗吉尼亚”号轮船到港的那场戏是最精彩的片断之一。我想到了你关于电影音乐最著名的一段陈述:音乐从故事里面传出,然后渐渐向故事之外蔓延。

A:不,对于这个主题来说,并没有这样的演变过程。这段音乐开始于电影之外,最后又结束于电影之外。在麦克斯卖了他的小号的那个古董店里,音乐还有一个消散的过程。

Q:你曾经说过对于一部电影,重要的是音乐要在观看者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进入和离开。

A这是个技术问题……我必须告诉你我的想法,我将从自己确信的几条原则开始说起。针对一场戏的音乐来源而言,电影音乐是唯一一个可以游离于电影之外的元素,无论它是出现在电视上、剧场里还是唱片上……我所说的音乐是指那些可以传递故事含义,从而表现电影以及角色内在的音乐。

这样的音乐虽然常常被导演和作曲家滥用,但是它的确很适合电影的需要。当导演以某种方式作出决定时,音乐就要被听到。如果观众没有时间去感觉音乐的出现,那就错了。非现实元素(音乐)出现的同时影片现实的音响就应该渐渐消失。这是理解电影音乐最好的方式,无论是对于需要音乐的导演还是创作音乐的作曲家而言。

为什么这是最好的途径,有以下几个理由:首先是人类的大脑和耳朵,非专业的耳朵是不可能同时听两种以上不同的声音元素的。如果我们像以往那样仅仅把所有的声音、对话、音效、动作噪音和音乐同时混合在一起的话,那观众根本不可能清楚地分辩出音乐的存在。

最后的遗憾

莫里康内曾坦言,他也有一些遗憾。出于各种原因,他错失了为库布里克的《发条橙》、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马力克的《细细的红线》等伟大影片配乐的机会。
    但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人们只知道他是一位电影作曲家,而不知道他真正的梦想,是成为像布列兹、施托克豪森这样的独立作曲家。年轻时,他因家境贫寒而走上电影音乐创作的道路,但一直坚持创作严肃音乐作品。令他难过的是,即便电影音乐领域取得了如此盛名,他的那些严肃音乐仍鲜少有人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