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生活报与宜信传承学院、星宝贝创意中心等分别联合举办的钢琴大师课上,学员们纷纷带来了他们的指导曲目,并现场接受了大师们的一对一指导。本期将继续为大家介绍这些作品及其相关的知识和技巧。艺海无涯,希望所有参加钢琴大师课的学员们能够谨记大师教诲,勤加练习,最终学有所成! 欢快、生动的《波尔卡》 《波尔卡》为全国钢琴考级六级曲目,本曲描写了青少年朝气蓬勃、充满青春活力的形象,风格欢快、直率、单纯。波尔卡是一种二拍子的舞曲,具有欢快、生动的性质,因而东欧在节庆跳舞的时候,经常在晚会上采用这种舞曲。 本曲在弹奏时,有几个地方需要格外注意。 乐曲开头的四个十六分音符一组的音,要用一个手臂重量弹下去,即第一个音要非常直接的下键,后面的音符则要靠惯性轻松地弹出。除开头外,后面所有类似的四个音十六分音符的小连线都要这样进行。 从第24小节开始,乐曲进入了B段。和前一段的感觉不同,B段要弹得很幸福,好像一种青年男女在晚会上跳优雅的双人舞,有一种十分闲适、舒服的感觉。这个地方开始的时候可以适当地给予自由,稍微慢一点进入,然后再加快速度。 第32小节后半开始是强的,和开头的四个十六分音符的处理有些相似,也要把第一个音弹得干脆直率,跳音很有弹性。进行到第37小节,开始渐弱,第39小节渐慢,之后的第40小节后半又慢入,回到闲适、优雅的感觉。 第56小节后半开始,A段又再次出现了。第71小节的几个和弦是poco pesante,需要单独练习,由这一个充分地渐强之后进入最后的尾声。从第72小节后半开始的尾声要渐强并有分量,不仅要有力度,还要有准确性,达到全曲高潮。 最后几个小节两只手交接的地方,手要直插过去,一只手四个音,每次的第一个音要准确且下键干脆。因为两只手位置很快地变化,所以更要求大家脑子要提前准备好,最后两个和弦很热烈地结束。 复杂多变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 《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由别尔克维奇根据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尼可罗-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最后一首《a小调随想曲》的主题改编,是一首中小型的钢琴变奏曲。本曲主要运用于少年儿童钢琴教学之用,虽然并没有高难度的技术技巧,但是音乐上情绪变化多端,技术也较为全面,包含了左右手的快速跑动、大和弦、颤音、琶音、双音、跳音等等技巧,是钢琴中级阶段教学和弹奏训练的常用曲目,在音乐和技术方面有很高的训练价值。 全曲采用了典型的变奏曲式,属于“自由变奏”类型的变奏曲。作者在乐曲中运用了多种展开手法,运用较强的对比手法,音乐发展剧烈复杂。主题调性上仍然采用了原曲的a小调,只是在变奏八和变奏九有了一些改变,变奏八采用了同名大调A大调,使整个音乐在色彩上变得更为明朗、靓丽。变奏九的F大调也让音乐显得更温暖舒畅。 全曲的速度变化较多,音乐在情绪和色彩上起伏变化也较为剧烈,主题部分是四个乐句构成的复乐段,速度(Allegronontroppo)不是很快的快板,音乐轻巧灵活、有活力。接下来的变奏一至二都采用主题的速度。变奏一在音型上用两手连接的十六分音符跑动,音乐流动给人一种隐隐波动的感觉。变奏二仍然采用快速十六分音符音阶式的跑动方式,音乐上开始变得更为激情和活跃,旋律的起伏线条加大。变奏三把十六分音符的跑动移至左手,右手的旋律部分加入和弦的强有力支撑,弹性十足,旋律更加辉煌靓丽,并在乐段最后达到了高潮。变奏四开始速度突然变得缓慢,采用小行板(Andantino)的速度,音乐变得缓慢舒展而歌唱,但在音乐处理上不要过分自由,在弹奏双音是应特别突出高音部的旋律,注意旋律线的起伏变化。变奏五又回到快板(Allegro)跳音轻盈灵动活泼。变奏六速度又转换成小行板(Andantino)曲调重新回到抒情、优美、浪漫的基色,在速度上可以稍自由,并注意旋律在两手之问的交替出现。变奏七行板(Andant)速度更为缓慢,情绪上也变得更深沉凝重。变奏八诙谐的快板(Allegroscherzando)采用的是诙谐风趣的曲调,活泼、轻巧。变奏九小行板(Andantino)舒展自在,音乐优美感人。结尾还是采用了快板(Allegro)十六分音符跑动一气呵成,音乐快活灵动。直到最后五小节速度放慢(Meno mosso)饱满有力,情绪达到顶峰。 在节拍上,从主题至变奏五一直采用了2/4拍的节奏分组,到变奏六、七开始由于音乐和速度的需要节拍转为4/4拍,变奏九采用3/4拍,使音乐显得幽默生动、有趣。变奏九至结束重新回到2/4拍。 在整首乐曲中伴奏织体并不复杂,主要采用了和弦式的伴奏织体及其变形。在主题声部采用的是简单的快速琶音音型的伴奏织体,接下来几乎所有的变奏都是和弦的变化形式,例如变奏一的分解和弦、变奏二的半分解和弦音型等等,在变奏六采用了一些颤音音型。 这首乐曲无沦左手还是右手、旋律还是伴奏部分都采用很多的十六分音符的跑动技术,在练习这部分技术时常见的问题还是在于不平均、手指不主动,不干净、不放松这类问题上。解决这些问题主要的方法还是慢练和变节奏练习。在慢练时主要还是要多倾听自己是否将音符弹清晰、弹平均。变奏一是左右手连接的十六分音符是否达到如同一只手弹奏的效果。变奏二是左手的跑动,难度就更大,在慢练过程中要多做一些高抬指、快下键的手指高强度的训练,以适应手指在快速跑动中力度和清晰度的要求。同时还可以做一些变节奏练习,例如在最后的结尾段落,运用几种附点节奏进行练习。 变奏五中两段和弦跳音的正确的弹奏法是,应该运用手指跳音的弹奏法,自下而上的反弹式奏法,二个手指同时往上把琴键“抓起”,并迅速摆放到下一个和弦的位置,再重复这样的动作。因此,手指掌关节始终保持着积极主动的击键状态,否则无法适应这种快速的和弦跳音。除此之外,和弦最上方的旋律音还要突出,弹奏高声部音符的4、5指要更积极,指尖要稍用力抓住琴键,这样,旋律音才能更清晰透亮。 在变奏七中以及尾声的最后几小节运用了较多的八度和弦,这些和弦要弹得饱满有力,强而不炸,在用力时要注意掌关节的支撑,手腕坚挺而不僵硬,指尖挺拔,弹奏和弦的几个手指同时往掌心收拢,抓住琴键,肩部放松,大臂张开,如同小鸟张开的翅膀。用力时切忌太快、太猛,使声音生硬、不集中,要感觉触键要有一定控制,有一点阻力,同时要多倾听自己弹奏的声音,做到饱满圆润。 变奏六中左右手均有一些较长的颤音,在弹奏中常出现“卡”、“顿”、“重”等不流畅的问题。在弹奏颤音时手指要尽量贴键,弹得轻盈。弹奏低音时手臂下沉放松,将低音突出,中声部的颤音要尽量轻地去弹,使音符流动起来。这里的颤音应尽量快地弹,而不一定要按照乐谱中的节奏弹,更符合音乐的意境。 总之,这首变奏曲音乐变化丰富,演奏技巧上也复杂多变,是具有一定音乐内涵的乐曲,本文通过对乐曲的分析,能对钢琴变奏曲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能从中提高手指跑动、和弦跳音、琶音、八度和弦的技巧,培养演奏大型变奏曲的能力。 形同诗歌的《G大调小步舞曲》 G大调小步舞曲(Anh.114)是《巴赫初级钢琴曲集》中的第一首,为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作。原曲记载在《致安娜.玛格丽娜古钢琴小品集》,非巴赫所做。1970年学术界正式认为作者是巴赫的朋友、管风琴家佩措尔德(Christian Petzold)。 要想读懂这首曲,首先要知道它的体裁。《G大调小步舞曲》分两段落(AB式),好像是古诗词中的上下阙,各阙又有乐句。它源于诗歌的分节歌形式(strophic form)中,诗的每一段或每一节都重复同样的旋律,在中国的《诗经》中有很多这种古歌。其次要会断句。巴洛克有它常用的终止式(cadences),它们的作用像标点一样。这里介绍本曲出现的几种终止式: 1、完美终止式(PAC,Perfect Authentic Cadence),有译成完全终止式。由两个三和弦组成(V-I),听上去像sol-do; 2、半终止式(Half Cadence),由两个三和弦组成(I-V),听上去像do-sol; 3、 变调终止式(Modulation),转调的形式,比如从G大调到D大调; 4、律终止式(Rhythmic Cadence),是有规律的节拍搭配组合。 本曲的上阕(A部) 1、 小节1-4是韵律终止式,两组Q QIII | Q Q Q | 2、 小节5-8是半终止式,6节是I,7和8是V,I-V 3、 小节9-12同1-4 4、小节13-16是完美终止式,15节第2拍是V,16节是I、V-I 本曲的下阕(B部) 5、小节17-20是变调终止式,升C的出现暗示着向D大调转变。推敲变调要看下文再决定。24节的第1、2拍是D大三和弦,D大调的一级和弦(I);23节第三拍是A大三和弦,D大调的五级和弦(V)。于是出现了一个D大调的半终止式,D:I-V。定案,第20小节是G大调的终止。 6、小节21-24是刚说过的半终止式,D:V-I,但是第24小节的第三拍出现了还原的C,暗示着又要变调,所以这一句是半终止式和变调终止式的结合。 7、小节25-28是个复杂的乐句。原谱有第三声音的出现,初学者最好略去保留音式弹法,只留两个声部。若要弹出第三声应用大拇指在25节第二拍的D4轻轻下按,同样适用26节第二拍的E4,29节第三拍的F#3。第三声是个女中音或男中音,要柔和登场。大拇指有力气,很容易弹重,要控制好力度。 8、小节29-32是一个美丽的大结局。从29节开始就是五级和弦V,转到30节第二拍找到了一级和弦I,但是不小心跑回V,跑来跑去到第32节终于找到了一级和弦I,G大三和弦。V-I,大团圆,全剧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