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王老师:15612697921 吴老师:13910985947

音乐生活报

  

唱出了共产党把社会主义建设好的坚定信念 唱出了全体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大路上阔步前行的豪迈气概 这首备受称赞的《我们走在大路上》是怎样诞生的?

发布日期:2019/10/14 14:34:05    
  

唱出了共产党把社会主义建设好的坚定信念

唱出了全体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大路上阔步前行的豪迈气概

这首备受称赞的《我们走在大路上》是怎样诞生的?

      “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向前进!向前进!革命气势不可阻挡,向前进!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我们的道路多么宽广,我们的前程无比辉煌,我们献身这壮丽的事业,无限幸福无限荣光……” 57年前,由著名音乐家李劫夫创作的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唱遍了全国。57年后的今天,学校、机关、厂矿、军营、田间地头、车站广场,无不回荡着《我们走在大路上》铿锵有力的旋律,激情澎湃的歌声响彻祖国大江南北,我们唱起这首歌,依然热血沸腾,豪情满怀。 这首备受称赞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创作于1963年。那时,我国经济建设遇到严重困难,人民勒紧裤腰带,团结一心渡难关。这首歌唱出了共产党追求理想、披荆斩棘把社会主义建设好的坚强信念;唱出了全体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在建设社会主义大路上阔步前行的豪迈气概。1992年12月,《我们走在大路上》被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列为124部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之一。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阅兵仪式上,军乐队又奏响雄壮高昂的《我们走在大路上》。不久前,这首歌被中宣部列入“庆祝建国70周年100首优秀歌曲”。

人民群众是我的老师

创作来源于深入生活

       李劫夫原名李云龙,1913年出生在吉林省农安县一个没落的富裕家庭。他从小天资聪慧,跟姐姐学画画,随哥哥学音乐、戏曲与说唱。李劫夫后来在谈创作体会时说:“儿童时代唐诗、古文、四书都是唱着念,特别是在家乡每逢年节有一种唱唱本的习惯,乡里的老大娘们常常要我坐在炕上给她们唱。唱唱本虽然有一个固定的曲调,但怎样处理感情,怎样处理长短句,都得自己即兴编造。由于那些听众都是文盲,我当然得尽量把曲调唱得好听一些,以满足她们起码的审美要求,这对于我这个缺乏基本功的歌曲作者或许也应算是一种基本功。”

       1935年李劫夫中学毕业后,积极参加各种爱国进步活动,阅读苏联和中国的革命文艺作品,向朋友努力学习美术和音乐的知识与技巧,经常演奏和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渔光曲》《松花江上》等抗战歌曲。

       在任东北音专校长到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期间,虽然工作繁忙,担子分量重,他始终没有放弃音乐创作。这一阶段是李劫夫一生创作的繁盛期。他经常下基层深入生活,到工农兵中间向他们学习,体会他们的工作生活与情感,感知工农兵的劳动热情和冲天的干劲,炼钢炉、车间厂房、田间地头、油田钻井队旁,都留下了李劫夫和工人农民一起劳动、一起吃食堂、一同睡大炕和教唱革命歌曲的身影。

 艺术家的责任是反映时代

体现人民的精神面貌

        20世纪60年代初,共和国建设刚刚起步,又遇到了艰难困苦。这时,李劫夫已近知天命的年龄,身体不太好。但他觉得,这个时候艺术家应该挺身而出,创作出“积极向上鼓舞人们斗志和士气的音乐作品”,来调动和激励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他觉得这是艺术家的使命,艺术家的责任。他一直在酝酿,用什么样的题材来反映时代,反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体现人民的精神面貌。

       有一天,他正在深思冥想时,随手打开收音机,把频道调到苏联电台,电台正在播放歌曲《小路》。突然,李劫夫情绪激动地对他的夫人张洛说:“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不能走小路,我们应该走大路。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走的是阳关大道。”

       1962年,周恩来总理同中央部委领导来沈阳开会。会议即将结束时,举办了文艺演出,周恩来观看后,把陪同观看演出的时任辽宁省委文化部部长、创作秧歌剧《兄妹开荒》的音乐家安波和安波约来的李劫夫邀请到北陵休养所,进行长谈。总理向他们讲述了当前国家严峻的经济形势,并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要相信党和国家有力量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继续前进。大家要有信心。

       这次谈话,持续到下半夜两三点钟。由于时间太晚,安波和李劫夫就在工作人员的房间里临时加床睡下。但周总理的一席谈话,却令两人兴奋异常,睡意全无。他俩整整聊了一晚上。李劫夫一再向安波表示:“总理的话,对我教育和启发太大了,一定要以周总理的谈话精神为宗旨,唱出中国人民高抬起头,挺着胸膛,鼓足勇气,振奋民族精神,战胜一切自然灾害和艰难困苦的勇气和精神。”李劫夫深思熟虑地表示,要把周总理的原话“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用到歌词里,直接把周总理倡导的不屈精神和钢铁意志传达出去,表现出来。还要再写个副歌,像《斯大林颂》一样,用副歌来展示主题。李劫夫说歌名就叫《我们走在大路上》。

经过多次修改,创作出

雄壮有力的旋律催人向上

      《我们走在大路上》的原歌名是《我们走在宽广的大路上》,现歌名是李劫夫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后修改而成。《我们走在大路上》初稿第一句歌词也是“我们走在宽广的大路上”,句子长些,作为歌名也不够简练、醒目,谱成曲子也有点拗口,不利于音乐表现。当时,李劫夫在家试唱时,有人提出能否把句子再简练些。后来,经过多次修改,去掉了“宽广的”这一形容词,才把歌名和第一句词都精练成“我们走在大路上”,使歌名显得非常明了、响亮,起句的旋律也颇有气势地脱口而出了。

       时至1963年春天,在李劫夫赶写一些歌颂雷锋的歌曲前后,《我们走在大路上》的创作终于瓜熟蒂落,形成雏形。经过反复修改推敲,还加上了强调主题和气势的副歌,他不仅自己反复吟唱,而且还多方征求修改意见。这是他多年来形成的严谨作风和良好习惯:每当完成一首新歌,总喜欢唱给很多人听。这次也不例外。沈阳音乐学院的许多人都记得,当时,李劫夫几乎见谁都唱他这首歌。当时在北京读书的李劫夫的长女李青也记得,一次父亲走进商店,把这首歌唱给素不相识的营业员,然后就诚恳地征求意见,把人家搞得莫明其妙。还有一次,她与父亲在北京的街上散步,走着走着,敞着衣襟的父亲突然昂首挺胸,迈着大步,高声唱起了这首歌。李劫夫还向刚刚从北京调到沈阳音乐学院任党委书记的卢肃征求对这首歌的意见。卢肃是其战争年代的战友,因创作《团结就是力量》而广为人知。卢肃看后说:“挺好,我提不出什么意见。”李劫夫说:“你还是给改改。”卢肃还是看不出有什么可改之处,他这才作罢。

       歌曲写成后,第一个试唱的歌唱家是沈阳音乐学院的王其慧,第一位正式上台演唱的是该校的歌唱家李鸿宾,上口易记的二段体结构的分节歌问世以后,迅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由衷喜爱,很快就唱遍了祖国大地。这首歌理所当然地成了人们久唱不衰、脍炙人口的群众歌曲。 

歌曲赏析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工农革命歌曲中,我国的群众进行曲占不少比例。如30年代的《救亡进行曲》《救国军歌》《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等;40年代的《胜利进行曲》《团结就是力量》等;50年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60年代的《高举革命大旗》《工人阶级硬骨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其中影响范围和力度最大的就是李劫夫在60年代创作的《我们走在大路上》这首作品。《我们走在大路上》以赞颂性的主歌和有进行曲性质的副歌组成,富有动力的节奏和旋律,刻画出亿万中国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奋发图强地向前进的壮观场面。

       这首《我们走在大路上》是二段体结构的分节歌,采用主、副歌的形式,四四拍子。主歌部分音乐跌宕起伏、流畅。副歌部分音调激情高昂,节奏铿锵,将进行曲推向高潮。

       此曲的节奏分明轻快,采用4/4拍凸显了曲调强弱次强弱的力度,很好地表现土了打情性与雄伟相结合的效果,且运用了大量的附点的节奏型来表现动感跳跃的节奏感。而这首作品的旋律走向呈大山形结构,上上下下,有起有伏,音程的跨度较大,如第一小节的小字1组的1上行至小字2组的2,形成了旋律的崇高感。作品的高潮部分在后半部分10-20小节中,第8小节的最后一拍到第10小节的前三拍,即“披荆斩棘奔向前方”这一句,就是高潮形成的一个预备期,从10小节的最后一拍的两句“向前进”则一直上升至'革命气势不可阻挡”高潮的到达,这一句之后的两句“向前进”则是高潮部分的爆发,持续直到“朝着胜利的方向”下降结束。

      演唱时应把握这一节奏和旋律上的特点,突出每一小节的重音,表现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奋进不止的精神状态。 《我们走在大路上》,鼓舞了当时全国人民战胜困难的勇气,也将继续鼓舞着今天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