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技巧都是为了全身歌唱这个“无”的目标! | ||||
发布日期:2019/8/13 10:54:30 | ||||
一切技巧都是为了全身歌唱这个“无”的目标!吴碧霞,著名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师从邹文琴、金铁霖和郭淑珍教授,获硕士学位,是中国声乐界第一个民声和美声兼融的双主科研究生。多年来,她在系统的声乐训练和大量声乐作品的探索中不断更新、升华,并以她过人的天赋和持之以恒的刻苦追求,掌握了演唱中国声乐作品与国外声乐作品两种不同风格的声乐演唱方法,是中国首位在中国民族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集于一身并获得最高国际奖项的歌唱家。 她演唱《弄臣》、《霍夫曼的故事》、《夜莺》等颇具难度的歌剧咏叹调时,高音甜美圆润,字正腔圆,眉目传情,手眼身法步准确表达每个细节。 找到适合自己的作品不要被音量嗓音束缚记者:对一个歌者来说,你认为技巧、表演和代表作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吴碧霞:我认为技巧、表演和代表作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歌者如果技巧高超,但缺乏表演,自然不行,更谈不上有什么代表作了;如果只有表演,但缺乏演唱技巧,那就更不行了。 记者:可是很多学子都在技巧上遇到了问题。 吴碧霞: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我觉得:恰恰是我们在技巧上遇到困难,才更应该尝试做减法。歌唱最重要的是用音乐感觉来选择技术。当我试图从生理器官的角度谈论歌唱技术问题时,常常感到空洞、乏味,毫无想象力。我认为,歌唱是通过想象调动身体机能。这些机能具体怎样运动,它们自有一套完整的调节系统。这些我们只能去感觉,看不见、摸不着。 为避免走入误区,我们不谈论它,谈论对它起作用的外在事物,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它,从而达到终极目标——歌唱。如果能达到这个目的,干嘛非走入死胡同呢?目前国内声乐教学过多地追求声音、音量、技术和方法,而忽略了很多柔软的、有韧性的、有感情的、活生生的内容。很多年轻、有才华的学子们过早演唱大型作品,追求音量,养成了一种不良的审美和歌唱习惯,也束缚住了他们。 记者: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技术是没有解决的,也是必须要面对的。在您看来,民歌、美声的歌唱技巧具体有什么一致之处? 吴碧霞:中外作品的演唱技巧基本是一样的。如果一定要我总结,我感觉二者的共同点是:呼吸通畅,全身歌唱,咬字轻松自如,字正腔圆。当你做到这一点,就什么都有了。位置也有了,打开也有了,着力点也有了。整个人是通畅的,哪里都没有遮拦,感觉什么都不需要依靠,需要依靠的是整个人。我想我们不能单独谈论技巧,因为歌唱一定不能脱离语言。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咬字着力点,发音必须和咬字紧密结合。 如果说技术上出问题,很可能是语言出的问题。对我来说声音一样,永远要唱给面前的观众听。所有的“面罩”、“共鸣”等提法,也都是为了达到呼吸通畅、字正腔圆、全身积极松弛的目的。当你感觉到歌唱达到最佳理想状态的时候,全身紧密配合,形成有效的工作,但感觉不到发声器官的存在。就好像你存在,但你不会感觉到你的胃;一旦有一天你感觉到自己的胃了,可能你的胃部器官就出毛病了。老子说:“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所有一切技术都是为了全身歌唱这个“无”的目标———无处不在而又处处不在。我认为通过自己的演唱实践,已经体会到这种感觉了。 所有技巧都是为了全身歌唱这个目标记者:您觉得淡化“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的提法,对于当前声乐界的教学来说,有没有益处? 好像在大家看来,声音小、声带细的学生适合唱民族;反之则适合唱美声。 吴碧霞:我个人认为“中国声乐作品、外国声乐作品”的提法对我们的教学是有好处的。这样可以避免很多误解,比如:“老师,您听我的嗓子适合唱民族还是美声。”我觉得这是不全面的提问。声音大小、嗓音亮暗,个子大小,都不应该束缚你。你能唱什么,完全取决于你的喜好、修养。如果你特别喜欢外国乐曲,但长得小巧玲珑,声音也比较纤细的话,也完全可以找到适合的作品,很多艺术歌曲就不需要辉煌的音色。我是学中国作品出来的,后来唱外国作品时选择的也是适合我的花腔女高音的作品,不合适的戏剧女高音的作品我从来不碰。 记者:一位好的声乐教师一定是优秀的歌唱家,但一位优秀的歌唱家未必是好的声乐教师。可你唱得好,又教得好,原因何在? 吴碧霞:一个声乐老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好的歌唱演员,因为老师教学的捷径就是通过自己的演唱实践来指导学生如何掌握声乐技巧和理解声乐作品,教师也可以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歌唱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