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玲 “要学艺先做人”, 积累足够的人格魅力,唱出的歌曲才会产生共鸣! | ||||
发布日期:2019/6/24 11:18:20 | ||||
孟玲 “要学艺先做人”,积累足够的人格魅力,唱出的歌曲才会产生共鸣!孟玲,著名声乐教育家,解放军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她从事声乐教学数十年,所教学生成绩突出,培养出王宏伟、刘和刚、泽旺多吉、哈辉等多名德艺双馨艺术人才。 要学艺先做人孟玲在教学上的严格是出了名的,用“苛刻”一词来形容绝不为过。不论是专业课还是文化课,孟玲都一一过问,学生们丝毫不敢松懈。久而久之,班上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更是创造了全班集体获得奖学金的荣誉。举行颁奖典礼的当天,全班特意照了一张全家福。照片一直挂在孟玲的琴房里,这是孟玲最引以为荣的。 孟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要学艺先做人”。她总是告诫学生,一撇一捺写起来很容易,但是要想真正写好却很难,歌不仅要唱的好听,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深处打动别人,这样才算真正的好听。孟玲总是教育学生要有人格魅力,这样唱出来的的歌曲才会产生共鸣,而人格魅力不是朝夕就能形成的,要靠平时的积累。 孟玲是个跟学生能融到一起的老师,别看她上起课来非常严厉,但在生活中,她与学生却亲密无间、毫无距离。学生们总是见缝插针地找机会和老师吃饭谈心。每到过节,孟玲的琴房就会堆满礼物,学生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他们甚至连儿童节都不放过孟玲,要拉着她一起过节。孟玲也同样珍惜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她总说:“这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我们既是师生,也是朋友,有时候却更像母子或母女。所以,我不能辜负孩子们对我的这份信任和坦诚。” 孟玲还特别注重知识的更新,她说这叫与时俱进。“这些孩子都是努力的,他们很有自己的想法,不拘泥于一种格式,他们能够吸纳很多好的东西,思想也比较前卫。因此,我也必须跟得上他们的步伐,我觉得我的思想还是比较超前的,如果我的思想还停止在五、六十年代,那绝对不行,那就没办法教学了。所以,我也要跟他们赛跑,也算是挑战自己一把。” “名师”不如“明师”记者:您的学生王宏伟、刘和刚、泽旺多吉等都是很好的男高音,有的教师宁可教十个女高音也不愿意教一个男高音,是不是男高音很难教啊? 孟玲:别说十个,有的教师甚至愿意教二十个女高音都不愿意教一个男高音。男高音成才少是因为其本身的基数小,女高音的基数相对大,人才自然就会多一些。没有一定的数量,肯定难有一定的质量。所以,一旦碰上好的男高音苗子,就一定要保证不能让中途夭折。 教男高音不仅仅需要好的方法,各个方面都需要兼顾。1991年,我班上有陈小涛和王宏伟两位男高音学生,我当时下决心一定要把他们带出来。为此,我看了很多文章、音像资料,只要有时间,我就会琢磨,有时半夜醒来满脑子都是教案。对每个学生的教学方法都不能完全一样,我认为声乐教学不能“克隆”。 同时,只要我知道哪里有专家班、大师课都会去听,不光是男高音声部,各个声部我都会听,过去没有录音设备,我都作课题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记者:当初是怎么发掘王宏伟的? 孟玲:王宏伟原来是新疆军区的,当时有人介绍,还没有见面我就收了他了。为什么要收他呢?因为他特别努力,特别爱唱歌。我说条件怎么样?人家说条件还不错。然后我就说既然那么爱学习,又是边疆的孩子,家里面很困难,但我不在乎这个,这个东西跟那是不挂钩的。反而有些有钱人家的孩子不一定能干这个,他可能干别的很出色,但做不了歌唱家。 记者:您原来说过男高音跟稀有大熊猫似的? 孟玲:对,真的比大熊猫还珍贵,熊猫还有几千只,但是中国的男高音你算一算还没有那么多,真的是很难。现在唱的好的男高音不管是美声的还是民族的是比较很少,经常在舞台上大多是中年的,青年的特别少,所以我一直想要把这个空缺补上。 记者:以前刘和刚也参加了很多次大赛,每次都是银奖,跟金奖擦肩而过,您在这个过程中怎么鼓励他? 孟玲:当然参加大奖赛谁都想拿金奖,但你不能一门心思的想着要拿金奖,你还要考虑到这是一种锻炼、一种学习。我参加一次就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看见别人的优势,也要看到自己的优势,这样的话可以从不足的地方去弥补。一个人不可能那么全面,全能冠军能有几个?每个人都有自己欠缺的地方和闪光的地方。我说你(刘和刚)的个头、形象、声音都不错,但是你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文化知识。这样的话,我们就努力,把不足的地方弥补起来。 记者:您在收学生的时候有什么标准吗?看他天赋多一点,还是努力多一点? 孟玲:天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干脆就别干这个。比如说我做一套衣服需要3米,有的人只有半米的料子,再巧的裁缝也不可能做成一套完整的西服,至少需要三米或者比三米还要多。 这个并不是说自己条件不错就唱,也有很多唱不出来。为什么?没有名师指点。这个名师我们可以理解为有名的“名”,还有一个是明白的“明”。有的人很有名但也教不出学生来,他不懂得怎么去教学,耐不住辛苦和寂寞。当老师是很辛苦的,也很寂寞,一个人在这个琴房,无人喝彩,没有人给你鲜花与掌声。不可能像舞台上几万观众还给你掌声,所以要耐得住寂寞和辛苦。 记者: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会反复强调要把喉头放下来,您的看法呢? 孟玲:气息、喉部、声音位置都要稳定。我是主张喉头要稳定的,但不是下压。有部分人误认为教师强调放下喉头就是强行下压喉头,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这样的举动会导致下巴、喉部、肩部等相关部位紧张,直接影响到演唱时气息的流畅,尤其是在唱高音的时候,声音会全“吊”起来。另外,有的人本来喉位就不高,而有的人天生喉位就高,如果要他拼命放下喉头,这就不对了。 歌唱咬字要自然记者:无论哪种唱法都有很多歌者或多或少地存在吐字不清的问题,您如何看待? 孟玲:一定要告诉学生语言的规律,例如意大利作品中出现的弹舌音就必须让学生学会,这就相当于北京话的儿化音。虽说是细小的枝节,但是很能体现出歌曲的风格,甚至彰显出歌曲的灵魂。 吐字一定要到位,要不停地矫正,不断地练习。泽旺多吉刚来时,唱歌时的汉语就是我一个字一个字地教的。我的语言能力还是不错的,尽管我是天津人,但我可以说一些藏语,四川话、河南话也能来点。 记者:您强调歌唱咬字要自然? 孟玲:对,但是这个“自然”是要在正确方法之上的自然,而非生活常态下的自然。一定要有字头、字腹、字尾,要强调但又不要太强调。有很多字是需要归韵的,如果不归韵“敞着唱”就不行。 记者:演唱过程中最基础的环节该是呼吸了,您对呼吸的要求是什么? 孟玲:我会很形象地跟学生说:“坐过汽车吗?没有汽油汽车能走吗?”唱歌就跟这个道理一样,没气息就没法唱歌。平时说话的气息跟唱歌时候的气息也不一样。 我在钢琴上随便弹一个音,让学生能唱多长就唱多长,“溜达着”一直唱,气息有多长就唱多长,快没气的时候让他们感觉哪里在用劲。实际上大家都知道用劲的地方就是丹田,所谓“气沉丹田”就是要在小腹形成支点,学生通常在练习跳音时,感触最明显。 我还给学生打这样的比方:十米深的井,打水用的绳子要多长?如果你绳子是五米,那井水你永远都打不上来,绳子起码得十米以上。我们唱高音跟这是一样的,气息要更深,绝对不能浮在上面,一定要有对抗的力量。也好比玩橡皮水管,想要把水滋得远,就要把水管口捏得特别紧,否则就不可能远。这也说明声音越高气息就越要深。 对于气息的使用一定要适量,在每个乐句结束时仍然要有气息控制,绝不能是精疲力尽的。因为当歌者接近气息极点时,他将无法正确控制气息,导致的结果就是不稳定的嗓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