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丽拿 学生是我生命的延续 教育让我拥有了永远的青春 | ||||
发布日期:2019/5/14 16:22:59 | ||||
俞丽拿 学生是我生命的延续教育让我拥有了永远的青春俞丽拿,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现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1959年5月问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轰动一时,六十年过去,《梁祝》依然作为经典曲目出现在各大舞台、荧幕上,而当时这首曲子的首位演奏家正是俞丽拿。琴弦一拨六十载,教书育人受爱戴。俞丽拿作为小提琴演奏家,一直致力于小提琴文化在中国的推广;而当她回到学校作为一名老师时,又始终坚持在教学岗位上,即使生病住院,也一刻都不敢懈怠…… 缘起小提琴 记者:您当时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开始学习小提琴的呢? 俞丽拿:我当时是被分配改学小提琴的,在大学的时候,最苦恼的就是小提琴当时在国内是不太受到欢迎的,大家都不懂这个在当时比较新颖的西洋乐器,对于它的音色、包括演奏的曲目都是大众并不熟悉的。我们唱歌的同学,随便唱两首中国歌曲,台下观众一直叫好,而我们早上六点就起来练琴了,比声乐系的同学更努力、更用功,但我们依然不受欢迎。所以不管我们是进剧场、工厂还是农村演出,都没有人给我们鼓掌。而对于一个表演者来说,观众的掌声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可是我们在演出完之后,感受不到台下观众们的反应。所以在当时对我们来说是很痛苦的。 记者:您当时是怎么想到用小提琴来演奏《梁祝》这首曲子的呢? 俞丽拿:你表演的是观众不喜欢的,那你的这个表演就是不成功的。我们当时会尽量挑选一些普及性较高的外国小提琴曲目来演奏,但好听归好听,还是有许多人听不懂。所以为了让大家能够听懂、喜欢、热爱小提琴,我们回到学校以后就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因为第二年就是祖国成立十周年了,上海音乐学院派师生到全国各省深入生活,我们在浙江的时候,一致通过了写一部小提琴协奏曲的想法,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但是写什么题材,《梁祝》并不是首选,一开始我们报的是《大炼钢铁》和《女民兵》,因为当时全国都在喊“大炼钢铁,全民皆兵”,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就报了这两个选题。而小组成员之一的何占豪对越剧很熟悉,他们就在给领导的报告上备注了一个《梁祝》。学校党委书记孟波也是作曲家,他一看到《梁祝》,就圈了。毕竟在当时这样的题材是格格不入的,他这么做是要承担后果的。所以这也算是《梁祝》能够诞生的重要的一步。 记者:您作为将小提琴民族化的第一代创始人,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俞丽拿:最难的就是“味道”,大家都知道,《梁祝》脱胎于越剧,因为你不熟悉中国的戏曲,就根本不可能拉出那个“味道”来,第一次演出的时候,是没有人教我的,只能靠着自己的摸索,和向中国的民族音乐学习。所以我们研究了中国戏曲,学习了越剧的唱腔,甚至还学了二胡的拉法,尽管我是浙江人,但也和其他人一样,我们都处于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我们为了让这个西洋乐器讲中国话,走进田间地头,向农村的老百姓拉《步步高》,向各种民族音乐讨教,来和小提琴结合在一起,让大家都能够听懂小提琴,也费了不少功夫。 记者:对孩子的音乐启蒙,从什么年龄段开始是最好的呢?如何让孩子坚持下去? 俞丽拿:这个是因人而异的,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女孩懂事的比较早一些,我有两个学生两岁半就开始学琴了,但我孙子五岁了,还是坐不住,其实一旦孩子能坐住了,就可以开始学了。因为不是每个人学音乐都是要成为音乐家,这是一种艺术熏陶,好好学音乐的人不会变坏。怎么让孩子坚持下去,我的建议是不用急于求成,不要为了考级而去学音乐,慢一点也要坚持,他有了这么一个技能,以后一定会感谢你,因为他会交到许多这方面的朋友。21世纪的人一定要懂艺术,不懂你就会被时代所淘汰。有的人虽然艺术考级过了十级,但我们一测,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水准。考场上就那么短的时间,有的人只准备了前面的部分,后面都没用心准备,所以考了几级不一定就能代表你的真正水平。所以还是要慢一点,每天练一点,坚持的练下去,一级一级的考。 记者:您当老师这么多年,对于广大老师有什么建议? 俞丽拿:毕业后我就留校当了老师,但那时我还有一个疑惑,因为我只会拉琴,不会教琴,所以我要开始学习当老师。其实要想当一个好老师,教好学生并不容易,你一定要很深入的研究你这个领域,掌握教学规律以及特点,还要及时学习,即便是现在,我也得不断地充实自己,熟悉各国演奏家的风格,能跟得上世界的行情。而对于学生,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才能、不同的生理条件,你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这些不同之处来因材施教。所以你不仅得会拉,还得找准关键才会教。 “梁祝”琴声, 为师一生1959年5月27日,当俞丽拿成功首演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后,《梁祝》的琴声传遍世界各地,俞丽拿自然也成为闻名遐迩的青年演奏家,并和其他成员共同去参加国际比赛且成功获奖。小提琴在一时间被许多老百姓所接受。 俞丽拿作为《梁祝》的首演者,并且一直深受大家的喜爱,自然有她的独特之处。为了让小提琴民族化,俞丽拿学习了许多民乐的知识、技巧。例如在《梁祝》开始的华彩部分,有一段同指滑音,这与传统民间戏曲和器乐有着密切的关系,模仿了中国传统民间乐器二胡的演奏手法。而在俞丽拿的演奏中,将这一技巧很好地运用到其中。她用相对较慢的速度来使滑音表现得更加清晰、明显。而这一技法,正是借鉴了二胡中的滑音技巧,才得以呈现。 俞丽拿除了将自己学到的民乐知识、技巧运用到演奏当中,在她的演奏中对于情感的把握更是重中之重。俞丽拿通过自己的演奏,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整体的演奏速度较慢,可以让人感受到这段凄美、令人惋惜的爱情故事,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让人不自觉地就沉浸其中。对于乐曲的强弱表现方面,她并没有分开做鲜明的对比,而是统一成一个完整的部分,用一样的强弱处理。只是通过演奏速度的变化,来表现乐曲种不同的情感,有欢快、有凄凉,让人一听就能感受到故事的情感变化。俞丽拿演奏的《梁祝》整体风格较为细腻、中正平和,表现了她作为一名女性演奏家,在情感中细腻和柔美的一面,同时也表达出了她个人对梁祝二人凄美爱情故事的惋惜,以及在大的环境背景下,自由恋爱仍然受到破坏,无法追求自己的爱情的愤恨之情。 1962年,俞丽拿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被分配留校当老师,她深知,要想让小提琴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听懂,将小提琴事业在中国发展起来,最迫切的就是必须要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让小提琴事业可以后继有人! 五十多年来,她一直专注于演奏教学,学校一放寒暑假,她就担忧学生们停课之后,开学又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恢复状态。于是,她坚持在寒暑假也依旧给学生们上课,并且不收取任何费用。她跟学生们说:“不是你们要上课,是我要你们上课,我不收费。”俞丽拿也感慨:“我没有童年、没有少年、没有青年、没有中年,现在我也没有老年。”因为直到今天,她为了节省时间,经常住在学校里,每次都会带好几天的饭到学校,一边吃饭一边给学生上课,因为在她的眼里,给学生上课永远是第一位的,任何演出、采访、开会,都要为上课让步,因为她知道她的身份首先是一名老师。 就是这么多年的坚持,就是在上海音乐学院那间普通的教室,俞丽拿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包括黄蒙拉、王之炅这些驰名国际乐坛的人。 一把琴,一生情!俞丽拿从十二岁起,就将小提琴注入了她的一生。从演奏家到教师,身份的转变并未改变她对小提琴的热爱;从台上到台下,“舞台”的改变并未改变她要在中国推广小提琴的初心。寒窗苦练十年功,呕心沥血育才人。俞丽拿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中国的小提琴事业,她说:“自己要一辈子教下去,学生是我的生命的延续,是教育让我拥有了永远的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