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 吴碧霞 艺术学习的最佳年龄是童年乃至幼儿阶段

发布日期:2019/3/26 16:37:07    
  

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 吴碧霞 

艺术学习的最佳年龄是童年乃至幼儿阶段

   吴碧霞,全国政协委员,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她是将中国民族和西洋美声集于一身并获得极高国际奖项的歌唱家,被誉为“中西合璧的夜莺”。她演唱的大量声乐作品已成为全国高等专业音乐院校师生演唱示范教材,并在多年的教学中培养了一批品学兼优的歌唱演员和声乐老师。在今年的两会中,吴碧霞作为政协委员也对艺术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艺术学习应从 学前教育开始 

  “对于传统音乐、古典音乐的学习一定是依靠教育,我们的教育应该要走到最前端。”全国政协委员吴碧霞在两会间隙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她一直在关注教育闭合链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吴碧霞认为,“艺术学习的最佳年龄是在童年甚至是幼儿阶段,这是打基础和接受文化熏陶的最重要的阶段。她提到,研究生、博士生的教育是面向社会,这些孩子走向社会后要寻找自己的价值,但现在的艺术家很少,出不来人才,为什么?这是因为艺术教育闭合链的缺失。”

   吴碧霞认为,对于传统音乐、古典音乐的学习、传播、传承、发展一定要通过教育来实现,特别要重视学前教育。一个有过良好的传统音乐教育的人,即便今后并不从事这个专业,也会一如既往地保持对艺术的兴趣和好奇,关注艺术的发展,推动艺术的创新。

   如何保护好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们在最适合的年龄受到最精华的文化教育,使之得以传承,同时也不保守地去学习外来的文化,齐头并进,让我们国家丰富的文化能够更加持久健康的发展。

   除了歌唱家的身份,吴碧霞还任教于中国音乐学院。在一线的教学实践中,她也观察到现在的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积淀愈发不足。但她欣喜地看到,近些年国家倡导的一系列戏曲艺术、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对于向年轻人及整个社会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谈到文化自信,吴碧霞表示:“文化自信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根。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只有时刻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时刻保持奋斗精神去学习、创作,才能创作出符合新时代气质、人民群众满意的文艺作品。” 让中西文化开放、融汇 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记者:在中国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你的老师邹文琴第一次带你走进西洋歌剧,也由此开启了你对“中西合壁”歌唱的勇敢探索,当你终于身在西方,切身体验到西方音乐之后,感觉国外美声与国内美声、民歌的演唱方法有哪些不同?

   吴碧霞:我最大的认识是二者没有差异,一点儿都没有。在这一过程中,我甚至感觉到一种回归,一种对自然的回归。我们学习歌唱方法,当学得太多的时候会有一种束缚感。这也是我一直想要挣脱的东西,想找到音乐的自由。原来我常常会想“现在我正在唱民歌”,或者“现在我正在唱美声”,实际上这种不断在你脑海里强调的观念,已经成为一种束缚在捆绑着你,阻碍你往前走。歌唱本身并不需要我们去区分到底是民歌还是美声,它仅仅是歌唱。

   在国外学习的那段时间,我常常感觉到,当大家不去谈论什么是民歌什么是美声的时候,剩下的只有歌唱了,这是一种最自然的状态。不用考虑是什么,只要唱就行了。用正确的语言,把音乐本意唱出来就可以了。我从小唱民歌就是这样起步的。唱外国作品时也应该延续这种感觉,这是一种很有趣的体验。

   记者:那你认为中国在歌剧艺术上,和外国相比,差距在哪里? 

  吴碧霞:歌剧艺术本来就是外来的,在西方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借鉴而来。差距方面,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在创作理念方面。我们的制作能力还比较弱,虽然创作了一些歌剧作品,但都是穿着中国衣服,内核仍是外国的。我们思考洋为中用,到底用什么是个关键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应该创作母语文化的歌剧作品。欣赏西方歌剧,首先的困难就是语言。歌剧首先在于歌,但要体会更深层次的感动,则需要语言文化的背景。

   记者:你被誉为“中西合璧的夜莺”,你觉得中西兼修是一个大的趋势吗? 

  吴碧霞:我觉得是。现在的资讯很发达,对于外部的文化了解得更多,就必然进行融合,其实中国的文化历史就不是封闭的,汉文化博大精深,原因也是因为它的开放性。但是,在开放、融汇过程中,要将传统坚持下来,并且和外部文化一起进步,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肩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