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千一 在时代的进程中, 捕捉时代的最强音 | ||||
发布日期:2019/2/19 14:13:24 | ||||
张千一 在时代的进程中,捕捉时代的最强音 经过一年多编辑加工和精心筹备,由著名彝族军旅歌手阿鲁阿卓演唱,著名作曲家张千一创作完成的少数民族题材歌曲作品新专辑《传说》1月9日由人民音乐电子音像出版社发行。这是张千一历经20余年的积累和沉淀以及六年反复打磨才“千呼万唤”锻造出来的力作,其中收录了藏、蒙、彝、朝鲜、哈萨克、白、裕固等不同民族风格题材的13首作品。 张千一,1959年9月生于中国沈阳,著名作曲家,中国音协副主席、原总政歌舞团团长。1976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管弦系。1977年开始从事作曲工作,1984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音协“金钟奖”作品金奖、舞协“荷花奖”舞剧比赛音乐金奖、剧协“曹禺戏剧奖”优秀音乐奖、影协“金鸡奖”最佳音乐奖、视协“飞天奖”最佳音乐奖、电视“金鹰奖”最佳音乐奖、“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等多项大奖。 自八十年代初以交响音画《北方森林》登上中国乐坛以来,创作了大量的不同体裁、题材的作品。除《大提琴协奏曲》、《A调弦乐四重奏》、《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乐曲》、《同乐——为童声合唱与管弦乐队而作》、歌剧《我心飞翔》、《太阳之歌》、舞剧《野斑马》、《大梦敦煌》、《霸王别姬》、舞蹈《壮士》、《千手观音》等代表性器乐作品及歌剧、舞剧、舞蹈作品外,还为《红色恋人》、《益西卓玛》、《山林中头一个女人》、《哦,香雪》、《天堂回信》、《赵尚志》、《天路》、《孔繁森》、《红十字方队》、《光荣之旅》、《女子特警队》、《成吉思汗》、《大染房》、《林海雪原》等百余部电影、电视剧谱写了音乐。另外,还创作有《青藏高原》、《嫂子颂》、《女人是老虎》、《在那东山顶上》、《走进西藏》、《相逢是首歌》等被全国广大听众喜爱的歌曲。 音乐创作虽然痛苦但还是很幸福的 记者:你曾经为歌手李娜创作了代表作《走进西藏》,人都说你具有造“星”功能,对此有什么看法? 张千一:这个问题很难说,任何一个作品的产生,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写《青藏高原》时,是一次我在朋友家唱卡拉OK,歌唱演员李娜当时也在,我意外发现她唱《在北京的金山上》唱得特别好,那种嘴巴一咧的懒散劲,让我眼睛一亮。在这之前,没人听她唱过西藏歌曲。我就对她说:我要给你写一首西藏歌。很快,《天路》剧组找到了我,一看剧本,我就被深深感动了,立刻就接下来。我当即给李娜打电话说:机会来了!写出来李娜录音时,导演、乐队的人听得都呆了。写《在那东山顶上》时,是为电影《依西卓玛》创作的主题歌。作品写好后,我就让歌手谭晶试唱,结果效果非常好。就这样,无意之中这个作品成为了谭晶的代表作。但其实能够创作出让大家喜爱的作品,就是我最大的满足。 记者:谈谈对音乐创作的感受? 张千一:音乐创作是非常痛苦的,因为创作本身的过程需要时间,这就是创作本身的过程,一个大的作品哪能一天两天写完,那是考验你的毅力,这都是非常痛苦的。但是,音乐创作过程又是很幸福的事情。当你的作品在音乐厅演奏的时候,在广播里电视里播出的时候,在大街小巷、山野田间被人传唱的时候,又觉得音乐创作还是很幸福的。所以,就是这样的一种观念,虽然很痛苦很难,但是总还是有个念想,自己的作品别人听到以后,觉得不错,辛苦就没有白费。 记者:在这么多年里的音乐创作生涯中,你都创作了些什么样的作品? 张千一:作为一个作曲家,就是要在时代的进程中,捕捉时代的最强音,就是要把民族的气节、社会的进程、人民的情感通过音乐表现出来,让大家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有所获有所悟。1996年,《青藏高原》在人民中间广泛传唱,这也是更多的老百姓知道我张千一的一个重要标记,其实在这之前,我已从事创作近二十年,一些作品还是有质量的。 1996年以来至今,对我来讲,是不同寻常的,在很多时候,或者朋友相聚时,口口声声离不开《青藏高原》,这个话题谈论得越多,对我的压力越大。一个人要超越自己,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一是要靠坚强的意志,如果没有坚忍不拔的努力,是难以取得成功的;二是要靠清醒地头脑,如果仅满足于赞扬,创作就会变成无根之花;三是要靠不断的学习,我相信九十九分的勤奋加一分的天才这个道理。如果不是不断地掌握新知识、树立新观念,就很难让关心我的人满意。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年,如果大家听我的作品还觉得可以的话,我非常高兴,说明我还是没有辜负大家的希望,没有辜负方方面面的组织、朋友以及相识不相识的人给我的帮助。 民族音乐国际化是交流、融合的过程 记者:除了传统的音乐作品体裁,您还创作了很多其他体裁的作品,像说唱剧《解放》。说唱剧是否可以说是民族舞台艺术的崭新形式? 张千一:说唱剧是崭新的,形式非常新颖独特,舞台呈现包括舞蹈、戏曲、民歌、曲艺、声乐、多媒体等多种艺术形式。这部作品紧紧抓住晋文化的本质,运用原生态的、自然的、高纯度的民歌民舞,表现极具山西特色。 记者:您创作的说唱剧《解放》对您来说是否也是一种全新的挑战?难度有多大? 张千一:《解放》是我从事音乐工作30多年来最新、最具挑战性的创作。我们力求找到新的突破。我的创作思路是,用山西民歌作为基本音乐素材,根据剧情需要进行重新诠释,尽可能找到适合现代听众审美的旋律,同时兼容戏剧和民歌,让戏剧更有张力,让民歌更具色彩,让民舞更有看点,使整个剧情达到以小博大,更加人性,更具艺术感染力。但其难度却非常大。你想,民歌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或者上千年,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已经过千淘万漉,那是岁月沉淀的精粹,要改编,要与现代音乐相得益彰,让闪烁着历史光彩的民歌音乐充盈着现代气息,让观众春风拂面,绝非易事。 《解放》的音乐创作,是对中国民歌发展走向的一种新探索,也就是说,我们想通过这部作品为传统的中国民歌找到新的出路,为多种艺术找到视觉与听觉的最佳结合状态。让戏剧融入民歌,让观众看到,戏剧的外延力量是如此的强大;让民歌融入戏剧,让听众感受民歌原来这样光彩夺目。当然这部作品我们力求做到既让本国观众喜欢,也要让国外观众爱看。 面对该剧的音乐设计,我思考过我们的民族音乐如何与国际接轨,民族音乐国际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交流、融合的过程,是世界认识中国文化的过程,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过程。我们想用《解放》这样的作品来实现这种过程。《解放》的音乐设计成功了,可以说具有非常的典型性和示范作用。 记者:我们的音乐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创作出让国内人民欢迎,也受世界人民认可的音乐作品? 张千一:我感觉中国的民族音乐让世界认知的过程也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或者是一个比较艰辛的过程,我们要做的可能就是这个工作。只有把这个工作做好了,那么我国民族音乐和国际接轨的宣传也就达到了。
我们所做的这样的衔接的工作,可能是很复杂、很漫长,但是只要我们下决心脚踏实地地做起,一定能把中国最优秀的民族的文化传播到世界! 我是创作家,我可以从理论方面、元素方面、民族文化方面的收集整理方面做工作,我也愿意通过自己的积攒,从创作的角度尽到自己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