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教育40年 开创新时代高等艺术教育新局面 | ||||
发布日期:2019/1/2 9:33:26 | ||||
中国艺术教育40年 开创新时代高等艺术教育新局面 近日,艺术学理论、音乐舞蹈、戏剧影视分论坛由吉林艺术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陈吉风,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蔡央主持。在两场分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围绕高等艺术教育发展趋势、学科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艺术学评价体系等问题各抒己见,现场气氛热烈。同为艺术教育工作者,大家对共同遇到的问题和未来的期许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尊重艺术本体,促创新人才培养 原云南艺术学院院长、云南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吴卫民承接主论坛发言,深度阐述了艺术人才培养必须契合艺术本体,提出“四位一体”的课程模块。“我最害怕的一种情况是不讲前提、不讲规律、不讲艺术本体性,有什么人就教什么书,有什么专家就开什么课。这是艺术教育的自由化,没有体现出理性的、具有科学精神的自觉或是个性。”吴卫民指出,艺术院校应围绕培养目标,在尊重艺术本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包括课程设置、师资、设备等,如融入所在地域馈赠的丰厚遗产。 中央音乐学院学位办副主任宋慧文,同时也是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副秘书长,他回顾了40年来我国艺术学学科及学位教育情况,探讨了建立艺术学自身学术评价体系的必要性,以及2019年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修订中艺术博士专业学位设置的必要性,他认为这有助于人才培养形成更加良好的发展路径、建立更加完善的学位体系。 他谈到,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当时的艺术教育主要培养以理论研究为主的学术型研究生,为高校及科研院所培养研究人员。实际上,艺术学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如果没有了本体的实践和研究,那么艺术就是无本之木。直到2005年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艺术学才真正在硕士层面有了以实践为主的学位类型,这很好地助推了2011年艺术学从文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艺术学没有建立起独立、完善的学科评价体系,这是未来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大连艺术学院戏剧影视与传媒学院院长黄潇潇主要谈到民办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等方面遇到的困境与局限。例如,黄潇潇所在的学校地处大连开发区,地域因素决定了人才培养的不便利、生源方面参差不齐、教学管理不尽合理。她认为,艺术人才是比较上层的构建,对于民办院校而言,最基本的是培养“艺术人”。学校要迅速捕捉教育及社会发展趋势,培养艺术人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毕业时有足够的能力生存,因此要特别强调通识教育。
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钟宏桃介绍了广西艺术学院学术型、专业型研究生的差异性培养,以及艺术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的诸多举措。她指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一直在思考如何既符合艺术本体的基本要求,同时体现出特色。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院长罗幸介绍了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突破,如依托综合艺术院校的学科优势,跨专业合作、联合毕业创作,以及校内外教师互通、与业界媒体及相关专业合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