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只坐沙发不骑马,唱不好马背歌曲!

发布日期:2019/1/2 9:29:14    
  

只坐沙发不骑马,唱不好马背歌曲!

 

 

    胡松华,著名男高音歌唱家。1964年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任独唱,任音乐影片《阿诗玛》中男主角全部唱段。1965年任歌剧《阿依古丽》男主角。1972年任中央乐团独唱演员。他擅长的曲目有《赞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曾获金唱片奖、四十年广播首唱金曲奖等。

  他曾深入40多个民族地区,出访20多个国家,为发展和弘扬众多民族声乐艺术做出贡献。多年坚持继承多民族传统声乐技艺,又广泛吸收世界性精华,而进行创造性繁难结合的成功实践,被各族人民称为“我们自己的歌唱家”。

  在改革开放的90年代,为回报各民族母亲哺育深情、弘扬多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他报请国家、自己筹资录制推出了12集电视音乐艺术巨片《长歌万里情》。用年过花甲的歌喉重新精录了近百首多民族歌曲。并被广泛评价为“声胜当年,堪称奇迹”。

唱少数民族的歌

要学会“四同”

  上世纪60年代初,胡松华来到内蒙古,通过朋友认识了哈扎布。他随哈扎布骑马回到哈扎布的老家,穿蒙古袍、吃蒙古族的饭、喝奶茶、骑马,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我刚去的时候穿‘二尺半’,因为没有蒙古族的味道,所以被狗追,后来,为了不被狗追,我穿了一件旧的蒙古袍,因为旧袍子有蒙古族的味。此后,我就和哈扎布一起放牧,一起唱歌,如果哈扎布出去探访,我就跟当地的牧民一起放牧。”

  胡松华坚持着“艺术向高峰攀登,生活向底缘深游”的信条,“要唱母亲喜欢的歌,要让各民族都认同”,为此,他深入48个民族生活,出访30多个国家,广泛吸纳各地区艺术特点,还拥有了许多第二故乡,如石林彝乡、青藏高原雪域等。

  “这些年,开始是各民族原生态的精美歌舞艺术包围滋养着我。我始终记得领导人对我们文艺工作者提出的‘四同’号召,就是不管到了哪个民族地区,都要‘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歌舞’。这并不简单是采风的意思,不管是到了哪个民族地区,你要从思想感情、生活习惯、艺术的审美习惯上、歌舞的特殊技法上,完全该本民族化。在内蒙古大草原,我们穿蒙古袍骑蒙古马、喝蒙古奶饮蒙古酒和牧民并马放牧学歌唱,这样才能找到真正马背民族的‘马背上的感觉’。”胡松华是满族人,可他却将马背歌曲演唱得非常到位,许多喜欢长调的外省人都向胡松华请教有什么捷径可以学得像他一样,胡松华说这没有什么捷径,如果想唱好马背歌曲,只坐沙发不骑马是唱不好的,要去寻找马背的感觉。

唱少数民族的歌,要“民族化”,而不可“化民族”

  记者:在不同的民族积累的生活经验,这些民族元素对您的歌唱有什么启发?

  胡松华:因为都要跟当地的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歌舞,从思想感情、审美习惯一直到它的特殊技法。当体验到了特殊的表达感情的方式,就会成为其中的一员。

  记者:您唱《赞歌》前的长调,有那么多人模仿,但没一个有您的味道,甚至就是蒙古族的民歌手,唱《赞歌》前的长调,都没您的蒙古族味儿浓。

  胡松华:呼伦贝尔的长调,全是真声。锡林郭勒的长调,就有真假声的变化。有些人学表面,学那些颤音,也许能把那颤音唱准了,但没内在的感觉。真正的大师,并不是为颤音而颤,或抖嗓子,而是心里,感情有了那细微的变化,自然的,气息也有了变化,那颤音就随气而出。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气息,那根本控制不了这音色的变化。

  记者:您其实除了是一个歌唱家,还是一个书画家,您能解释一下您这首诗,“广学古今中外法,扎根边疆葆元真,声美情深苦修炼,艺攀高峰报母恩”吗?

  胡松华:广学古今中外法。我什么都学,意大利美声,我专门到上海学过,京剧名家盖叫天告诉我,学时一大片,用时一条线。扎根边疆葆元真。我小时候父亲跟我说过,院子里跑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我从上世纪50年代一直到今天,和47个边疆少数民族四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歌舞,这四同式的生活给了我黄金般的记忆,确立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经过四同,各方面锻造了我,也夯实了我的基本功,在和他们有了共同的思想感情的同时,也掌握了不同民族的特殊技法。唱少数民族的歌,我强调要民族化,而不可化民族。如唱藏族歌曲,唱蒙古族歌曲,就要藏族化,蒙古族化,而不可化藏族,化蒙族。这些不同民族的特殊技法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呼吸法。这种呼吸法造就了他们特殊的演唱方式,如蒙古长调,侗族大歌,云南海菜腔,回族花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