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蒋大为 用科学的民族唱法唱出改革开放的精气神!

发布日期:2018/11/13 17:26:00    
  

用科学的民族唱法唱出改革开放的精气神!

  蒋大为,中国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980年,蒋大为凭一曲《牡丹之歌》成名。1986年,春节联欢晚会演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被观众熟视。1989年,获得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他的众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如《骏马奔驰保边疆》、《敢问路在何方》、《北国之春》等等广为流传。

  蒋大为在声音上仍然保持着极强的穿透力和磁性。他的声音优美流畅,辨识度极高。通畅透明的高音,浑厚结实的中低音,极富激情和感染力。浑厚的情感和高超的演唱技巧,形成了他特有的演唱风格,他演唱过上千首创作歌曲和近百部的电影电视歌曲,这些歌曲雅俗共赏,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很多成名曲至今还在海内外广泛流传,有很多歌已成为中国民歌的经典。

在原生态唱法上

发展、推敲和总结

  在教学上,蒋大为是公开第一位提出“中国唱法”的歌唱家,而且在歌唱的概念和理论上颇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他提出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方案,也阐述了一个简单、独特、明确、准确、有效的歌唱方法——唱歌就是在音乐上说话。

  现在,蒋大为虽已年过古稀,可是他的歌声却仍然“年轻”。谈及此事,蒋大为提到了自己的“独门秘方”,就是他所说的“中国唱法”。

  蒋大为常常说,自己采取的唱法,并不是民族唱法,而是在原生态唱法上经过发展、磨合、推敲、总结后的一种科学的民族声乐唱法,也可以称为当代的中国艺术歌剧唱法。他认为当代许多歌唱家的演唱,都是将中国的戏曲、曲艺等糅合到了一起,又吸收了一些西洋的科学发声的理论。在这个基础上的唱法已经是一种丰富、发展后的民族唱法了。

  为此,蒋大为还提出了一个概念,那就是:“唱歌就是在音符上说话,说出高低长短,强弱快慢,以及各种情感的符号。”他认为最科学的歌唱方法,就是中国古代所倡导的“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这是最基础的理论,也是最高的境界。将一句话说得“字正腔圆”以后,在某些字上延长或缩短发声,就是朗诵。而在朗诵时,为某些字加上声调与起伏,就是唱歌。

  “声音好坏由心态决定,所以称为心声。”他曾告诉他的学生,声音是一张名片,好的声音要有诚信度,以及如何科学发声,才能持久、洪亮且富有磁性。“科学的说话方法其实和唱歌一样,会说话就会唱歌了,只是把语言加上音符,让音符说吧。”

  蒋大为心直口快,率性而为,抛出了不少其他人不敢说的观点,他总结为三句话:一,民族声乐“千人一声”,已走到拐点;二,男人唱歌就要出男人声,不男不女的声音不值钱;三,不能随便改歌曲的调型,改调型就要改唱法。

  而谈到中国男高音的现状,蒋大为说现在男高音方面存在一种明显的误区,就是很多人唱歌用了过多的假声,让大家觉得不阳刚,不过瘾,不好听。他说:“男高音就应该有男人的声音,不应该出来中性的声音。唱歌本身有个专业术语叫混声,就是真声、假声混在一起,男人唱歌混声不能混入太多的假声,假声混多了好唱但不好听。我做评委的时候,就有人问我为什么现在男高音的声音总带着中性,不像你们唱歌时男性的声音比较浓,我想原因就在于此。”蒋大为说:“现在年轻歌手发展的条件比我们那时好多了,主观的、客观的条件都比我们那时候强。唱是一辈子的事,学也是一辈子的事。所以我希望年轻人多钻研,多动脑,因为唱歌这门艺术确实无止境。”

  蒋大为说,民歌发展到现在,应该出点新了。中国的民族音乐应该是有说有唱有跳,多姿多彩的,节奏也是千变万化的,决不能总是《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说句心里话》等歌曲那样的风格。

红歌是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

  蒋大为说,红歌的创作要有感而发才能打动听众:“这么多年来我自己写歌自己唱,基本上没给别人写过歌。正是因为我有冲动、有灵感,才会有激情去创作。当年我写的第一首红歌其实不是《骏马奔驰保边疆》,而是1970年我还在东北森林警察文工团时,在参加慰问林业工人与林区老百姓演出的过程中和战友共同创作的歌曲《采伐工人心向党》。1975年我调到中央民族歌舞团后,曾在骑兵连队工作过3个月,后来很想念那段日子,于是在1979年写出了《骏马奔驰保边疆》。”

  后来蒋大为凭电影《红牡丹》的插曲《牡丹之歌》成名。《牡丹之歌》创作于1980年,是词作者在看到祖国改革开放以后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情形下即兴创作的,用国花牡丹传达了在改革开放中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的领导和人民永不放弃、自立自强的精神。它借着对牡丹花的赞美,实际上是对影片人物红牡丹的一种歌颂。

  而6年后,蒋大为又因为另一首经典歌曲再一次进入了全国观众的视线。1986年,蒋大为为央视春晚献上了一首《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令无数观众深深陶醉。第二天,全国各地随即下起了一阵“桃花雨”。这首《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它生动地展现了解放军战士对故乡的热爱和对使命的忠诚,是一首革命情怀的颂歌,歌曲意境中那种无比温暖的春天氛围,也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各界解放思想、走向繁荣的标志。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最开始是作者邬大为在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前线采访时写下的。但蒋大为在1981年首次演唱这首歌曲,却赋予了歌曲新的含义:用在春天盛开的桃花来比喻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蒋大为自己表示:“我是1980年接到这首歌的,那时正值改革开放,我就是把《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理解成当时一种新的创作歌曲,他体现了改革开放的这种精神和气氛。”

  蒋大为说:“大家很喜欢《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经典中的经典,是一个符号,也是当代中国男高音歌曲中的代表性作品。实际上,这是一首写给部队战士的歌曲,但是唱到很多人心里去了,因为人们都有一种思乡情。再有,在改革开放以后,《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唱的是中国人的心像春天一样温暖,这和当时的历史是分不开的。这首歌旋律优美,歌词朴实自然,与人们的情感契合到一起,再加上演唱的润色,声音色彩的展现,几方面结合到一起,缔造出经典,如同精雕细琢的工艺品。”

  蒋大为认为这些红歌的教育意义重大:“年轻人可能不了解历史,但可以通过唱红歌去感受那种情感。从艺术角度来讲,红歌其实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就像唐诗,是经过沉淀、生命力旺盛的作品。”他鼓励年轻人对经典红歌进行重新编曲,甚至可以做成摇滚或者R&B版本:“那也是时代的进步,哪种艺术形式并不重要,能继承传统、发挥教育意义才重要。年轻人改编红歌,必然是先会唱才会改,这已是受教育的过程。我只希望他们改编时不要失了精髓,毕竟经典自有存在的道理。”

 

 

如何唱好《骏马奔驰保边疆》

  《骏马奔驰保边疆》是一首由蒋大为老师自己创作并且演唱的军旅歌曲。这首歌曲,是他刚刚离开部队不久创作的。1975年蒋大为调到中央民族歌舞团后,曾在骑兵连队工作过3个月,也经常骑马,对内蒙古的生活习惯音乐风格也很熟悉。那个时候他很想念骑兵连队的日子。离开部队后他到了民族歌舞团,后来一次下连队的路上,突然来了灵感,于是创作了这首《骏马奔驰保边疆》。随后蒋大为将此歌曲演唱给其他战士们听,“祖国的山山水水,连着我的心,决不容豺狼来侵犯,阿爸帮我饮战马,阿妈给我缝补衣衫”跟战士们的内心有了共鸣。后来这首歌成了部队必唱歌曲,最后入选为部队推荐的优秀歌曲。

  蒋大为在演唱这首歌曲时非常注意速度的处理。歌曲的速度,是歌曲表现的重要环节。用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法来描绘不同的意境,表达人们的复杂感情,速度具有重要的意义。速度的快慢,常与歌曲的情绪分不开。在歌曲演唱过程中,必须按照曲子情绪的变化作速度上的变化处理。《骏马奔驰保边疆》是一首描绘骏马在草原上飞快的奔跑,抵挡外来骚扰的情境。这首歌曲的速度稍快,蒋大为用这样的速度歌唱,表现出骏马在草原上自由的驰骋,勇敢的保卫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免受来自外部的侵扰,同时又体现出中国民族团结共抗敌及战士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骏马奔驰保边疆》的旋律奔放,富有激情。全曲为单乐段。三段歌词加一个尾声。尽管只有20小节,但旋律在三段歌词的完全重复下,使得歌曲又非常饱满。虽然节奏比较宽泛,尤其是几处对演唱的技术性要求很强的长音,表面上感觉舒展而宽广,但实际上在前奏中出现的后十六分音符的“马蹄声”节奏,不仅体现了蒙古族音乐的风格和节奏特征,而且贯穿全曲,几处长音也就不显得拖沓而是充满了动感和激情。

   这种节奏和旋律的对应,使得歌曲的情绪既奔放热烈又感情充沛,演唱起来犹如一匹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气势雄宏而亲切。歌词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体现了守边军人与边境人民间的纯正友谊。朴实中闪现着人性的光芒,坚毅中蕴含着真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