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单秀荣 从内容和感情上挖掘才能唱好民歌

发布日期:2018/8/7 16:27:30    
  

单秀荣 从内容和感情上挖掘才能唱好民歌

       单秀荣,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作为新中国颁发的第一张居民身份证的获得者,被誉为“中国第一公民”。单秀荣于1969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歌剧系,曾获1985年全国聂耳、冼星海声乐作品民族唱法比赛铜奖;获1986年黄河流域九省市黄河歌会特别奖;先后为五十多部电影、电视剧配唱主题歌和插曲,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担任中国民族声乐研究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现为中央音乐学院特聘教授。

       单秀荣的演唱声音甜美、纯净,吐字清晰,技巧刻意求新,擅长演唱抒情歌曲,先后录制了20多盒独唱专辑和唱片,如中国唱片出版社录制的抒情歌曲集《雁南飞》、《祖国美》、《中国北方民歌》、《南宋姜白石歌曲17首》、《放风筝》等。此外,她还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及部分省市电台录制了500多首歌曲。

《雁南飞》

情真意切,以字代声 

      电影《归心似箭》里那熟悉的“雁南飞,雁南飞,雁叫声声心欲碎,不等今日去,已盼春来归……”的旋律,至今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这首歌就是为单秀荣今后演唱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的《雁南飞》。

      据单秀荣自己描述,电影《归心似箭》是1979年底拍完的,这部由斯琴高娃主演的电影里一开始是没有这首《雁南飞》的,拍到中间的时候李俊导演写了几句词,写的就是“雁南飞,雁叫声声心欲碎,不等今日去,已盼春来归……”当时导演就觉得能配上电影的画面就好了,于是请了作曲家李伟才谱了曲子,但最初也找了一些人试唱,效果都不理想。这时,录音师想到了她。因为在这之前,他曾为单秀荣录制了《沂蒙颂》的插曲《我为亲人送鸡汤》,所以对她的声音非常熟悉,于是提议让她来试一试。

       这首《雁南飞》旋律优美,歌词意境深远,它的艺术价值表现在对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细腻刻画,炽热浓郁的真善美所映衬出的革命战士崇高的信仰。它准确地表达了影片中人物的内心缠绵、眷念的情感,是一首旋律流畅、感情优美、曲调婉转而抒情的歌曲。

       这首经后人传唱的《雁南飞》简单、朴实,只有两个结构简单的乐段和四个乐句,不复杂,可并没有给人单调乏味的感觉。单秀荣老师自己也表示,这首歌真正想要唱好并不简单,当她拿到曲子的时候就很忐忑怕自己唱得不好:“从词意到剧情到人物和曲式的要求,我都做了一些案头的功课,也看到了一些拍摄的画面。比如这个歌,导演告诉我要加在什么地方,大雁起飞然后歌声响起,应该什么感觉。”

       单秀荣以“飞”字为例,为我们解读:“比如在处理一开始大嫂照顾抗联战士,一段时间以后,抗联战士的病好了,他要归队了,但大嫂这么长时间跟他又有了感情的时候。那么他(抗联战士)要走,为了革命要走,大嫂又不得不让他走,就表示那种儿女情长的片段。‘雁南飞,雁南飞……’你看我在两个‘飞’的处理上就表达了两种心情,第一个‘雁南飞’就是说抗联战士要走,第二个‘飞’就是他必须得走了,所以‘飞’就是在咬字上更意味深长。紧接着,‘雁叫声声心欲碎’就是在‘心欲碎’里头表达得淋漓尽致。然后就是‘不等今日去,已盼春来归’,他(抗联战士)要走了,但是我还等着他回来,表达了她这种感情,所以说唱得心里头很酸楚,但是又抱有一种希望——等着革命成功,我还是盼望他回来。所以这首歌就是虽然短,简单的几句词,表达了我们老区大嫂的情感上的升华,也有抗联战士为了革命要舍弃儿女情长,要去参加革命的那种感觉。”

     《雁南飞》的旋律含情而富有震撼心灵的穿透力,有一种忧而不伤的抒情美感,而单秀荣的演唱强烈地反映了时代的声音,她把语言揉合到美的旋律中,表现了人们浓浓离情中的深情抚慰和彻骨痛惜。“两个相爱的人这时候因为革命事业需要离别,而且生死难料。这个时候女主人公的内心是很复杂的,因此,两个雁南飞是一种复杂的心情。随后的歌词是等待春天的来临,充满了对革命的希望,盼望着春天快快来临。这首歌我不是为唱而唱,而是为情而唱,用心去表达歌曲的内容。”

      在谈到怎么才能唱好这首歌的时候,单秀荣表示:“我觉得(这首歌)是非常感人的,所以这些也都打动了我,于是我在唱歌的时候不得不用心投入把这首歌唱好。就是说,我唱歌的时候身临其境,就把我当成剧中的大嫂,那个人物去唱的。”单秀荣老师说,唱这首歌要情真意切,以情代声,以字代声,要把唱歌前的心情理好。“虽然我唱了这首歌几十遍几百遍,甚至每个晚会参加演出我都要演唱,但我每次唱到这里,我都有新的体会,新的感悟。有时候我真是满含泪水去表达一个大嫂对革命战士的那种情怀。”

      单秀荣还亲自示范:“一开始,它进来的音域并不高,为什么它不高,因为要表达出她的一种心情,她爱的人要走了,你不能‘雁南飞!’这样去唱,你得带着你的心情,带着你对他的爱恋,这样才能进入到人物里去。当然,中间你还要注意气息的运用,咬字的运用。比如说‘归’、‘飞’,你要真的飞起来,不要把‘飞’咬得很突,‘盼归’一定要轻轻地一收,不要‘盼归’(很快很重地收),就没有意境没有情节,这样就不够深刻,你要恰到好处。”

用自己的方式

把中国民歌传承下去

       如今的单秀荣年过七旬,但是退而未休,依然在为民族声乐的传承和发展做着贡献。她在中央音乐学院做兼职声乐教授,在教学实践中,她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声乐的知识和技巧,她还运用民族发声与西洋发声相结合的方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

      单秀荣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是学美声唱法的,但是我演唱了很多民歌,我觉得我是对民歌的一种尝试,用西洋唱法,结合我们民歌的一些特点,再结合到我的唱法中,包括《雁南飞》,包括《愿亲人早日养好伤》。这都是这种民族与美声的结合,在风格上突出它的特点,做出自己的探索。我演唱了很多民歌,我跟原生态的民歌也不太一样,但是我就想我们要把中国民歌这些美好的曲调传承下去。我们作为这一代人是有责任把这些歌捡起来、唱下去、传下去,这才是我们每一个歌者的责任。我想要有机会的话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关于民歌的很多故事。民歌,其实是我们国家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它有丰富的底蕴,音乐素材也很丰富,包括古曲,都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我们如果喜欢,就有责任要把它传承下去,我觉得这个工程还是很大的,但是我们愿意做,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

       事实上,单秀荣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成功演唱《雁南飞》后,单秀荣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但她并没有因此止步,而是选择走进黄土地,与那里土生土长的人们,一起探寻北方民歌原始的魅力。“一般巡回演出,我都给自己留一个课题,顺便去采风。”单秀荣说道。在晋中、晋西北的田间地头,单秀荣多次寻访那些用歌声表现生活的淳朴农民,他们信口唱来,仿佛生活本身就是一首首民歌,而民歌就是他们的语言。走出三晋大地,单秀荣又走进河北山东,走进宁夏青海,走进新疆西藏,走进两广云贵,走进白山黑水。“我搞了三十几年的民歌,我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民歌来自于民间,你要了解它,就一定要深入民间。你要是不了解是什么内容,也就唱不出那种感情。还有那首宁夏民歌,对爱情的表达多么纯朴,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很难体会到。当然,时代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但是对艺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深入生活,才能有所提高。”单秀荣在采访中这样说道。

      著名民歌专家耿生廉这样评价单秀荣:“她的演唱注意从歌曲的内容和感情上挖掘,很少追求表面的东西,所以对作品的处理细致深刻,贴切得体,表现落落大方,真挚感人,耐人寻味。”

       单秀荣关心民歌的发展,无论是教课也好,做讲座也好,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也好,退休后的单秀荣一直没闲着,她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为民歌事业添柴加火。“艺术教育要从小抓起,潜移默化,涵养美感,使中国民族的艺术和传统文化成为血液里和骨子里的东西。长大后,无论人在哪个国家,骨子里都是中国的文化艺术元素。这样的人会有强大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就是从小开展系统艺术教育的作用……”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机会站上讲台,两个内容是她一直不变的主题,一个是“如何唱好中国歌曲”,再一个就是“中国民歌的魅力”。民歌是各地的名片,单秀荣希望将这张名片尽可能多地传递出去。

       单秀荣同时提到,在演绎这些民歌作品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风格,而风格很大程度是体现在语言上。这些东西用普通话来唱,就失去了味道,也就没了作品的韵味。所以,在演唱时她十分注重咬字发音,把每一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都要交代清楚,没有丝毫含糊。

       单秀荣还带领自己的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并在全国各地指导声乐教学,她为学生解析声乐各种唱法的特点、现场训练歌唱技能、现场互动答疑解惑,用自己的方式为民歌事业默默奉献着。“现在会唱民歌的人越来越少了,很多小调已经失传,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把各族民歌采集、记录下来,留传给子孙。”

       为了唱好一首歌,单秀荣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一页页的笔记心得使得她演唱的歌曲充满了文化内涵,而为了做好教学工作,她更是不辞辛苦,那一本本教学手记又成了她传承民歌的力量所在。“我现在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工作,负责教声乐,我现在的任务就是培养音乐教育人才。让我感到骄傲的是,我的很多学生在音乐战线上都是很优秀的工作者。”在她看来,退休与不退休之间是没有分界线的,她更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民歌在新科技、新潮流下依然可以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