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文琴 以民族文化为根,才能把歌唱好 | ||||
发布日期:2018/8/1 12:20:52 | ||||
邹文琴 以民族文化为根,才能把歌唱好邹文琴,著名声乐教育家、中国声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际声乐艺术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民族声乐学会理事、文化部文艺团体应聘资格技术考评评委、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评委、中国音协金钟奖和文化部文华奖声乐比赛评委。 邹文琴教授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基础,发展创新民族声乐教学理论,提出“自然的歌唱”作为教学理念,经过五十多年的艺术实践积累与总结,形成了一套因材施教,且教之有效的声乐教学理论与方法,培养了吴碧霞、雷佳、韩红、龚琳娜等多位优秀学生。 千人千面 教学相长 今年76岁的邹文琴老师,仍然坚守在声乐教育的第一线。从艺五十多年来,除了对中国声乐教育事业孜孜以求,在其他的方面,邹文琴异常低调。可以说作为一位声乐教育家,邹文琴是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了学生们的成功。 邹文琴是一位特别善于挖掘学生特长的老师,有媒体评价她培养的学生“桃是桃,李是李”,雷佳的民族唱法、韩红的通俗唱法、吴碧霞的美声唱法、龚琳娜的实验民歌都个性鲜明。她反对“千人一声”,注重“因材施教”。她教出来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也是邹文琴在声乐界最让人佩服的一点。关于“唱法之争”,她认为,并不存在某一种最优的唱法,只要是科学的,就有它的一份市场。 邹文琴曾在采访中聊到:“人体本身是一个乐器,自身声带条件不同、环境不同,走的路子也不同,不应一味地摹仿。”这样的理念,使得邹文琴老师关注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量身定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势和特色。千人千面,各有所长。 在邹文琴看来,雷佳有戏曲功底,这是她的优点,而且她学习花鼓戏,善于演唱各种湖南民歌,能把很多小味道唱到歌曲里,在歌曲的表达上非常细腻。雷佳每唱一首歌,邹文琴总是让她先念歌词,把歌词念得有感情了再开始唱。 雷佳曾在接受采访时说道:“16岁我考上音乐学院附中。也是在这里,我幸运地遇到我人生的导师或者说偶像——邹文琴。我还记得上老师的第一节课是在1992年9月14日。站的姿势老师有要求,做哼鸣练习,她还特别强调‘气’,说一个人没有气,就死了,唱歌的根本是用气,做人也要有骨气。” 谈起邹文琴老师的敬业精神,雷佳更是感慨不已:“我有一次参加大奖赛,那时邹老师患动脉血管炎,但为了指导我演唱,她把一只脚搭在另外的椅子上,侧身弹着钢琴为我上课,就这样一周三堂课,最后变成每天都要上课。邹老师的敬业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也因此有人戏称邹文琴为“工作狂”,而这正是体现出了邹文琴,身为一位声乐教育家,身为一位人民教师,最高尚的职业道德。 吴碧霞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了这一点:“我15岁来京求学,邹老师就是我的妈妈,我每次参加比赛前都要给她先唱一遍。1996年我参加文化部的比赛时,为了指导我,她带着氧气瓶跟我到比赛现场,叮嘱我,‘不要考虑别的,只需要把歌唱好’。” 不光是对待自己的学生,邹文琴在广西讲学时,也是不遗余力的把自己的声乐知识传授给其他学生们。“一个歌唱者,首先看音乐基本功,再看技术基本功,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发挥自己。”“一定要朗诵歌词,韵母归韵尤为重要。”“唱高音时,要找到声音的焦点,自己的声音像一条线,小心地穿过针孔,声音的延长就像穿过针孔的线的拉长。” 邹文琴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声乐人才,但同时,她也在帮助着走在声乐道路上遇到困难的学生。凡是遇到困难的学生有求于她,她都会“换位思考”,替学生解决难题。 已是当今华语乐坛佼佼者的韩红在谈到邹老师时仍然格外动情:“我17岁跟随邹老师学习美声,不仅学到了艺术,也学到了很多人生道理。当时我是哭着喊着跟随老师学习的,我的条件不是特别好,但老师教得很认真,这么多年来,老师从没收过我一分钱。她只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让我唱出好的声音。邹老师不仅教有才华的学生,也经常吸收条件一般的学生,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培养。或许老师没有我的名气大,但老师比我更有资格举办音乐会。” 雷佳也在采访中谈到,邹老师的学生里也有一些条件一般,甚至因为学声乐曾经嗓子受过伤的学生,但是无论是怎样的学生,只要找到邹老师这里了,她都会教。 面对外人的不理解,邹文琴说,唱歌是这些学生安身立命的工具,也是他们工作的工具,我得对他们负责任,再说我教了他们,我就掌握了第一手的教学资料,这才叫教学相长。 以民族音乐为根 博采众长 邹文琴老师强调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基础,发展创新民族声乐的教学理论,她在访谈中指出,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从无到有,实际上始终是没有脱离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根。作为炎黄子孙来讲,世世代代五千年的历史,就应该热爱我们的传统。 记者:在当今许多的艺术发展中都要融入许多新的元素,您是通过怎么样的契机,把中国传统音乐和现在的声乐演唱教学融到一起的? 邹文琴:因为我始终是尊重我们的传统音乐的,(民族声乐的发展是)用传统音乐作为根、源泉。既然根是传统音乐的话,那么它的发展,它的未来,都不会离开这个根。因为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的,我也是炎黄子孙,我有责任把传统音乐,尤其是民间音乐用到教学中。而且我本身也尝到了这个甜头。尽管我原来是学美声的,现在叫美声,以前叫西洋唱法,但是我可以说在学生时期,我已经把这个结合起来了。老师把我唱的东西,拿到别的艺术院校去。因为我唱出来的东西,从我的体会来说,通过我的技术,更好地表现了风格,表现了作品。所以我觉得从这两个意义上来讲,是始终坚守这个以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为根的原则。加上其他的元素,我觉得也很正常。因为时代在发展,但是我觉得不管怎么发展,我们还是要以精品为主。精品哪儿来,它的依据是什么,它的根源是什么?它只能是传统音乐。离开这个根就不叫中华民族的,我们不认的,外国人也不会认。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循我们的传统音乐,挖掘更好的精华,经过提炼和提升为现代人服务,让它能够接受原来的这些东西,并对推动我们的社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我们又不忘本,不忘初衷。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并不是现在多元化了就要把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丢掉,我觉得错了。如果民族声乐想要发展的话,只能以它为根,以它为创作源泉,要不然就没有前途可谈。 记者:所以您是一直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当今的中国音乐事业。 邹文琴:对。我一直坚守着,我不会动摇的。会有人说,你是不是太守旧了,你是老的。随便别人怎么说,多少个版本,但都不会动摇我。我觉得这个很重要。不要跟在别人后头跑,你要有自己的主心骨,你该坚守向传统文化学习,向民间音乐学习的这个原则。 记者:您认为中国的民族声乐它将来会往哪儿发展? 邹文琴:再怎么发展,它脱离不了中国音乐文化,脱离不了传统文化,这是你的根,你要是脱离了这个根,你属于谁?你属于哪里?你是中国人,你就要尊重自己的文化,你不能架空自己,所以,要吸取它的精华,结合我们现在、我们时代的发展,这样才能够推动我们中国音乐继续向上发展,才能够被我们国人和世界所承认和喜爱。 记者:我们现在学习的都是民族唱法体系,我们唱民族唱法的时候肯定会融入一些西洋美声的东西,但我们唱的虽然是民族的东西,却没能很好地诠释我们的中国传统民歌,所以在我们现有的腔体或者说通体上面进行怎样的训练,才能够更科学地诠释? 邹文琴:那就根据你对传统,你对一些作品的理解。另外在乐器上要做一些调整。比如说美声唱法,它主要是讲腔体的,非常讲腔体的运用,共鸣腔的运用。但是我们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不要这样,它更介于我们说话的语气。那么你就要又用上气,又用上方法,又在语言上做出调整。我刚才也讲了用共鸣腔去调整。如果你真的爱民族、民间的音乐的话,你不会跟你的方法产生矛盾。我觉得在训练中,自己去体会,自己去磨炼,找到一个更合适的,适合你本身乐器的一种方法,来诠释这些作品。还是要做调整的,美声是一个跨国界的音乐,传到我们国家也还不到一百年,那么它起的作用是推动了我们声乐的发展,开阔了眼界。但总归是外国的,外国的文化底蕴,跟我们还是有所区别,在用声上、审美上还是不一样。但是我们要带着我们的审美,带着我们的语言特点,带着我们的文化来接受它这个新鲜的事物,为我们所用。 记者:最后您能谈谈您对中国音乐特点的解读吗? 邹文琴:讲内涵、含蓄、意境、画面。例如《长相知》中歌词“冬雷震震、夏雨雪”、“山无陵,天地合”就具有这些特点。从语言上看也是这样的,中国音乐的语言是最难的,35个韵母都要统一一条声线,只有韵母是能唱响传远的。所以拿到一首音乐作品时要分析,看内容,了解时代背景、情感,要念歌词。汉字分三部分:字头、字腹、字尾。情感在字头表现;字腹要行腔、要延续、圆润;字尾是归韵。不能为了完成演唱而关闭腔体、随意改变字的韵母,这说明基本功仍不扎实。比如“春满园”为了易于演唱,全都改成了发“a”的音,结果就变成了“chuā、mǎ、yuá”,这样让人听起来就不舒服,一定要回避这些问题。音乐作品风格的不同可以导致咬字着力点不同、腔体不同,这时就可以依据作品风格的变化来改编语言的咬字,所以风格和咬字是相互联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