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清 合理的姿势会给 小提琴发音提供有利的条件 吕思清,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天资聪颖的他四岁便开始学习小提琴,八岁时便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十八岁时,他更是参加了被誉为国际上最重要的小提琴比赛之一的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勇闯三关,最终获得第一名,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小提琴演奏技艺的提高与发展。他演奏的曲目有《梁祝》、《流浪者之歌》、《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思乡曲》、《中国花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新春乐》、《卡门幻想曲》、《罗密欧与茱丽叶幻想曲》等。 一直以来,有不少的初学者认为小提琴的演奏水平取决于演奏技巧的高低,因此,他们盲目的苦练各种技巧,最后却发现不仅在技术上进步的很慢,而且琴声也不够优美。对此,吕思清认为,演奏技巧的练习固然重要,但如何获得优美的琴声才是学习小提琴的中心问题。他表示:“著名小提琴家梅纽因曾在书中写到,‘发音是音乐的根本,发音练习在小提琴练习中显得尤为重要,它决定着听觉的发展和演奏技能的增进。’优美的琴音是小提琴演奏的根本,连拉都拉不响,何谈技巧可言呢?” 尽管让小提琴发声看起来很简单,但吕思清表示这绝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容易,“我们都知道学习乐器需要大量的时间,但学习小提琴所需要的时间是远超其它乐器的。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大部分乐器一上手基本就能有较为稳定的音色,但演奏小提琴想要发出正常的、足以辨认的音色,是需要大量时间的。学习小提琴,最开始的一两年是最辛苦的,这里的辛苦不是指练习很累,而是指‘心累’。或许凭借最开始的热情,我们可以忍受一两个月的‘吱吱嘎嘎’,但三四个月甚至半年后还在‘吱吱嘎嘎’,不少人都会放弃。所以,学习小提琴,一定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 尽管克服发音需要很长时间,但吕思清认为只要我们找到阻碍正常发音的根源,并掌握科学的方法去改进它,是不难获得正确发音的,“我们知道小提琴的发音,是通过琴弓与琴弦的摩擦,使琴体产生共鸣而引起的。许多的练习者因为拉不响小提琴,所以就加大了运弓的力量,不成想这样不仅让右手变得尤为紧张,更使琴声变得干瘪、不自然。其实,对于演奏者来说,演奏小提琴时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支点的,我们在演奏时,必须让小提琴能伴随我们的身体进行相应的起伏动作,并且保持通顺流畅。如果其中有一个环节不合理,便会导致整个发音黯然失色。所以说,合理的姿势会给小提琴发音提供有利的条件,而持琴的姿势又是其中最为基础的。” “持琴,是学习小提琴的第一课,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吕思清说,“在持琴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体要感觉放松、自然,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脚的位置以及肩胛部的状态。持琴时,我们的双脚要自然分开,与肩同宽,这样身体的重量就能均匀的分配给双脚;而肩胛部的放松和下沉也是非常的重要,如果太过紧张,双手便无法运动,手指便无法灵活的演奏。其中最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形成左肩耸起的‘扛琴’姿势,这不仅会影响演奏,而且还不美观。想要保证肩胛部的放松,我们就必须让头部保持正确的姿势,然而就我的观察,常常会看到有的人把头过度的扭到左边,甚至有的人还会向右歪斜,用下巴夹着琴,这样的姿势是很难正常演奏的。正确的头部姿势,应该是保持自然的状态,把琴的肩托放在锁骨的位置,下巴微微下垂,让下颌的左方落在腮托上,感觉把头部的重量放到琴上,并把琴面向右倾斜,这样就能平稳且自然的将琴固定住了。” 而对于持弓的右手,吕思清认为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握弓太紧。他表示:“右手持弓的正确状态,应该是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拇指自然弯曲对着中指形成一个圆环,食指斜放在弓杆上,并且接触点不能超过第二关节,其余的手指顺其自然的排列在弓杆上。只有每个指关节都是松弛的,运弓才能平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