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才旦卓玛 “观众让我的艺术永葆青春!”

发布日期:2016/12/13 10:03:07    
  



才旦卓玛  “观众让我的艺术永葆青春!”



    她时刻牢记周恩来总理的嘱托:“学成后你要回到西藏,把高原当作你一生的舞台。”她也铭记陈毅副总理的告诫:“不要让你的歌声失去酥油糌粑的味道。”她曾是旧西藏农奴的女儿,社会的变革让爱唱歌的她登上了音乐的殿堂。是她唱响了《毛主席的光辉》、《北京的金山上》、《翻身农奴把歌唱》、《唱支山歌给党听》、《一个妈妈的女儿》、《再唱山歌给党听》等一系列经典歌曲,她的歌声影响了新中国几代人。

她就是享誉中外的新中国第一代藏族歌唱家,那位一生要把高原当舞台的才旦卓玛。 


音乐路上

坚持自己的风格


    才旦卓玛从小就喜欢唱歌,在家乡,大家都喜欢一边劳动,一边唱。在她的的幼年时期,虽然家境贫寒,但受喜欢藏戏和民歌的父亲的影响,她喜欢跟邻居的小朋友一起站成两排对唱。她的童年是在歌声的陪伴中度过的,可以说,她的音乐启蒙老师是父亲还有姐姐,他们教会她唱牧歌、酒歌,西藏的天高地阔养育了才旦卓玛,也赋予了她一副唱起歌来高亢嘹亮而又纯净的好嗓子,让她从小就显露出将来会成为歌唱家的音乐天赋。

    第一次上舞台是在1956年,西藏自治区的青妇联选拔了一批会唱歌的年轻人,当中就有才旦卓玛,当时她表演的二重唱很受欢迎,日喀则文工团因此也向她抛来了橄榄枝。但是,因为家里不同意,她只能白天劳动,晚上偷偷地去参加活动,这期间,才旦卓玛学习了许多西藏民歌和古典歌曲,从此她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那时的才旦卓玛已经小有名气,1958年,她被保送进了西藏公学学习,这是西藏当年在陕西咸阳刚刚创办的一所高等学府,仅仅过了半年,机遇就降临在才旦卓玛的身上,随着新中国一系列少数民族政策的实施,上海音乐学院接受文化部的委托,决定招收藏族学员,藏族姑娘才旦卓玛的歌声打动了主考老师,数月后,她来到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藏族班学习,从此便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了音乐之路。

    才旦卓玛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时的老师,是全国著名的声乐教授王品素。才旦卓玛曾说:“老师不仅教了我专业知识,也教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她是我人生路途上的导师。”她也曾表示,刚进上海音乐学院时,自己语言不通,生活也不习惯,为了教学,王品素教授曾为她专门学习了一些简单藏语,“有时,老师会把我带到她自己家里,问我想吃什么,喜欢吃什么,让我自己做,虽说佐料不同或不齐,做不出家乡的真正口味,但老师的行为已让我体验到了家的感觉。老师不仅仅对我这样,对我们班上的各少数民族学生都是一样的。”王品素老师为才旦卓玛定做了一套严密的教学计划,精选了一批藏族民歌作为练习曲目,指导她用气息支持歌唱,使喉头和声音能够活动自如。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严格训练,才旦卓玛找到了一条以真声为主,同时自如运用藏族音乐中震古技巧的歌唱方法,这使得她既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又保留了原有的声音特色。

    上世纪60年代,在校时的才旦卓玛把《唱支山歌给党听》等一系列歌曲唱得风行一时,老师担心年轻的才旦卓玛把握不好自己,便告诉她:“不要因为自己唱得不错就飘飘然,你是西藏人民的代表,也代表着西藏人民,上海乃至全国人民对你的感情就是对西藏人民的感情,没有西藏人民作为后盾,你才旦卓玛什么都不是。”才旦卓玛曾回忆说,“老师不仅是老师,更像妈妈,我一有到内地演出的机会,便抽空回母校看望老师。老师在时刻关注着我,随时告诉我在哪次演出中哪里唱得不好,所以,我回母校多数是在学习中度过。有段时间,流行歌曲冲刺歌坛,我的演出机会少了。有人劝我也跟风唱流行歌曲,我很迷茫,便写信问老师,老师回信说,‘别人唱流行歌曲就让他唱去吧,再说你也唱不过他们,你若不唱自己风格的歌,你就不是才旦卓玛了。’多年来,我已养成习惯了,只要遇到自己拿不准的事便会问老师,现在,老师去世了,但我还是习惯地去想,这事若老师在会怎么处理,坚持按老师的标准去做。”


观众是我的

艺术源泉


    1964年才旦卓玛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首演,演出结束后,周恩来总理上台接见演员时走到才旦卓玛面前,握着她的手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你是来自于西藏,也应该回到西藏,艺术离开了本土就失去了生命力。”这句话在她心里扎下了根,为了总理的这句嘱咐,才旦卓玛一直扎根在西藏,汲取着民族音乐的营养,回报着党和人民的厚爱。

    那次演出结束后,才旦卓玛拒绝了北京各大文艺团体的挽留,回到了她阔别几年的故乡,在西藏自治区歌舞团任独唱演员,那个年代,生活和交通条件都很艰苦,但文艺团体下基层,到边防演出的时候却很多,才旦卓玛和她的同事们克服重重困难,为基层群众和部队官兵演出。露天的平地就是舞台,没有麦克风,全凭演员自己嘹亮的歌喉演唱,伴奏也只是手风琴或一支竹笛。在才旦卓玛的影集里,有一张她和其他演员在演出间隙为战士缝补衣衫的照片,那个情景,更像电影里的一个镜头,融洽和谐的氛围里透出真实。

    才旦卓玛唱过多少歌她自己都数不清,这些歌激励过多少人她也说不清。在她的心中,热爱她的观众是最重要的,只要观众需要,她就愿意歌唱。有一次,才旦卓玛到山南地区办事,恰巧遇到一些牧民正在盖新房,才旦卓玛就帮忙干活,一边干一边歌唱:“诸位砌墙人像猛虎一样健壮,砌出的墙像虎皮一样漂亮。”才旦卓玛正是以这样的方式从民间吸取营养,和劳动人民保持亲近关系的,她的朴实、和蔼、平易如同她的歌声一样传为美谈。

    尽管早已名扬四海,但是才旦卓玛参加的慰问演出不计其数,有时到了遥远的边陲哨所,就给几个驻扎在兵站的战士唱,因为条件限制也只能清唱,她每次都认真对待,就像在舞台上一样,常常把战士的眼泪唱出来。

    如果你闭上眼睛倾听,你一定难以想象那样的歌声出自耄耋之年的才旦卓玛,因为那歌声太年轻了,就像出自花季少女的歌喉。才旦卓玛经常会被人追问是如何保持艺术生命的,每到这时,她就会说起她的观众,那是她的动力,她的艺术源泉,她永葆青春的理由。才旦卓玛说,每次演出都会有她的歌迷等候见面,有的歌迷甚至要坐飞机专程赶来。让她记忆深刻的是在澳大利亚的一次演出,歌迷们竟然在剧场门口等候了她三个多钟头,为的就是亲口告诉她,“这么多年了,我们仍然喜欢听你唱歌。”

    从艺50多年,才旦卓玛的足迹几乎踏遍了西藏高原,走遍了大江南北。她也出访了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无论到哪里,观众中总有人能跟着她一起歌唱,这让她惊讶,艺术和情感是不用翻译的,是永远相通的。

    现在的才旦卓玛忙着为新西藏的美丽景色创作新歌;忙着为保护民族文化出谋划策;忙着处理大大小小的事务,但是再忙,她也要抽空回到老家日喀则看望乡亲,和他们一起唱歌:“啊牛羊低头吃草,姐妹们捻线说笑,我和你永不分离,就像鞭杆和鞭梢……”才旦卓玛用藏语唱着,再用汉语译唱,那歌声充满着酥油茶的浓香,像雪山泉水般纯美、清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