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鲍元恺作品再登国家大剧院

发布日期:2016/11/8 9:46:25    
  



鲍元恺作品再登国家大剧院


鸿篇巨制 祭中华先祖 群星集聚 颂和合精神



    很多古典音乐爱好者在面对现当代音乐时,都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听,还是不听?因为,不管新的音乐多么需要听众支持,不管像科普兰这样的作曲家如何谆谆劝导人们应当如何重视近几年作曲家的创作,事实上,一旦这些音乐奏响,传入我们耳中的动静,多半是“呕哑嘲哳难为听”,但也有很多当代音乐并非如此。10月30日晚,中国交响乐团在邵恩指挥下于国家大剧院演出的2016-17音乐季“龙声华韵”系列音乐会中的两部鲍元恺的作品:第一交响曲《纪念》和清唱剧《禹王治水》就属于“可听性”的。

    这场音乐会是中国交响乐团继1月26日由孙莹指挥《台湾音画》等作品和4月9日由汤沐海指挥《炎黄风情》之后再次将鲍元恺的作品作为整场音乐会曲目。如果说,国交的《炎黄风情》让这部视野遍及大江南北的风俗音画非常可贵地以全貌形式和高水准得到呈现,那么,此次的两部多乐章大型作品,则从另一个领域展现了中国作曲家驾驭大型曲式的功力。

    鲍元恺的第一交响曲《纪念》表现的是中国人民在历经苦难动荡的20世纪不懈抗争进取而迎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奋斗历程,作品将史诗性、哲理性与抒情性融为一体,在四个乐章中展现正义与邪恶、人类与灾难、进步与倒退、理想与现实这些对立因素间的抗争。这部交响曲的艺术价值集中体现于对传统题材的交响性思维逻辑的有力表达。交响性思维逻辑,作为古典作曲家在交响乐创作中确立的人类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是自浪漫派之后很多交响曲由于结构松散而难以立足的关键原因所在,也是我国很多交响音乐创作的欠缺所在。所以,如何将交响乐的结构感内化于多乐章交响曲,富有逻辑性和说服力地表现我们的传统题材,是对交响乐作曲家的最大考验之一。

    下半场的《禹王治水》是一部由交响乐团、混声合唱、童声合唱、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独唱组成的庞大阵容演出的清唱剧,这一点使得它跻身于像马勒第三或第八交响曲这样的鸿篇巨制行列,而鲍元恺的创新体现于,他在这部交响曲中的声乐处理有更加统一的线索和更明确的意蕴。全曲通过对大禹顺应自然规律、以疏导方式“平水土”的描绘,赞美了禹王父子“立九州”的历史功绩,进而深刻地传递了作为“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钱穆语)“天人合一”理念。通过乐章之间速度、调性、调式、力度、演唱形式以及乐队配器的对比和衔接,表现了华夏祖先面对大自然的七种精神状态:惊恐、悲壮、豪迈、凄婉、敬畏、淡定、辉煌。在七个乐章中,从浊浪排空到蓝天碧日,从混沌初开到壮丽升华,最终归于“天人合一”的澄明之境。因而,这部交响曲同时也是一部清唱剧,或者说,在《禹王治水》这一标题下,交响曲与清唱剧这两种音乐体裁合二为一。

    中国交响乐团在这两部作品中显示了在演奏当代中国音乐作品时那种与对待经典杰作同样的认真、专注与投入,这一点对于作品的水准十分关键。在音乐史上,由于没有得到乐团和指挥的认真对待而惨遭失败,以至于在很长时间内湮没无闻的杰作不止一部。邵恩的指挥线条清晰有力。在《禹王治水》中,合唱与独唱的段落,如果管弦乐的力度能适当压制,或许能达到更高的清晰度,同时也有助于获得更强烈的对比性和戏剧感。当然,这场音乐会采取不加任何表演的形式呈现这部清唱剧,让剧情在唱词以及乐章间的朗诵中得到陈述,是更可取的方式。

(文 / 王纪宴)



北京音乐厅又见“巴洛克”


众音乐家倾情演奏,再现巴洛克音乐经典



    尽管时隔已近两年,但中国交响乐团于2014年12月演出的“羽键琴的声音与巴洛克的故事”室内乐音乐会至今依旧历历在目。 

    这个乐季10月24日,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不仅再次请到美国的羽管键琴演奏家及教育家亚瑟·哈斯先生,更请来美国倍受欢迎的巴洛克大提琴大师玛莎·麦戈伊女士,在北京音乐厅带来巴洛克系列之二——“再见巴洛克”室内乐音乐会。纵观当晚演出的所有曲目,这些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通过音乐家们的演奏,都焕发出了新鲜活力。

    迭戈·奥尔蒂斯作为早期为巴洛克大提琴作曲的作曲家之一,当晚的演出以他在1550年创作的《里切尔卡》开场,恰似开启巴洛克音乐之旅的第一站。

    而紧接着的是由卡尔·弗里德里希·阿贝尔这位古大提琴家带来的《前奏曲》,该曲目充分的运用了扩展性的和弦和双音的表现手法,玛莎·麦戈伊的手指在7根羊肠弦上起舞,优雅的姿态不禁令人联想起凡赛尔宫镜厅中,跳着宫廷舞蹈的女子。

    接下来,法国作曲家雅克·杜菲利演出的《福克瑞》和《恰空舞曲》充满了意大利音乐的旋律美,不仅有着丰富的和声、多彩的转调手法,还带有法国音乐的精致和细腻。

    马琳·马莱斯当晚尽管演出的是一首《西班牙福利亚舞曲》,但整体作品高雅、严肃而有条不紊,显示出人们对欧洲他国大众音乐的审美情趣。 

    纵观整个上半场的演奏,羽管键琴都是在作曲家给出的低音线及数字基础上进行即兴伴奏,但是演奏者对作品的诠释、装饰音加花都有着个人的理解和艺术审美。而下半场的两首巴赫的作品则都有键盘分谱,在音乐风格欣赏上也更容易拉近中国乐迷。

    作为巴洛克复调音乐的代表者,巴赫的羽管键琴音乐不同于技巧练习曲式的奏鸣曲,也不像亨德尔般带有些许个人情感,巴赫的音乐更多的反映深刻的宗教和理性的思想内容。此次选演的c小调双羽管键琴协奏曲和安可的巴洛克大提琴与羽管键琴奏鸣曲都是在现场演出中难得一见的作品。

    从双羽管键琴协奏曲可以看出亚瑟·哈斯和冯丹的第二次合作已经更加默契融合,大量忽强与忽弱的音量变化显得游刃有余,学习钢琴出身的冯丹此次的演奏已完全呈现出对羽管键琴的良好掌控力。

    接下来,在观众激烈的掌声中,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提琴演奏家李晶用现代中提琴和玛莎·麦戈伊的古大提琴合作加演了巴赫的大提琴与羽管键琴奏鸣曲,两个独奏乐器的古今对话之感越发明显。演出结束,音乐家们的表现获得全场持久的掌声。

    整场音乐会的曲目设计,跨越16到18三个世纪,不仅把巴洛克音乐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凝聚在这场音乐会中,更做到了巴洛克系列音乐会的举办初衷:让每一位来到现场的观众了解这些古老乐器,真切感受巴洛克音乐的精致、唯美,更体悟欧洲17、18世纪细致优雅的生活理念,在这个纷杂的当下享受音乐带来的宁静与平和。

(文 / 刘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