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张学友 用好哭腔让歌曲更感人

发布日期:2016/9/29 11:30:24    
  





张学友  用好哭腔让歌曲更感人


    

    张学友,著名歌手,1961年7月10日出生于香港,是一位在亚洲地区和华人社会具有影响力的实力派歌手,香港乐坛“四大天王”之一,在华语地区享有“歌神”称誉。主要作品有《相思风雨中》、《吻别》、《一千个伤心的理由》、《祝福》、《饿狼传说》、《一颗不变心》、《一路上有你》、《偷心》、《李香兰》等。

    张学友能够演绎多种音乐风格,近年尝试R&B乐风和以歌剧唱法来诠释乐曲,受到乐迷认同。他的音乐有一大特色:在很多比较伤感的歌曲中经常采用哭腔来加强情感色彩。下面让我们和张学友一起学习唱法中哭腔运用的技巧。

    基本概念:哭腔是流行歌曲演唱中最流行的技巧之一。是在喉间和用猛然加大气息而产生的爆发力,发出一种类似痛苦的声音,哭腔用的好可以增加歌曲的感染力。

    发声原理:哭腔分两个过程:1.空气从口腔进入咽食管,随着舌根的向后向上运动,软腭向上抬起,咽食管形成了一个相对闭合的空气储藏室;同时由于上腹腹肌的收缩,膈肌向上抬举,使胸腔形成一定的内压,压迫食管加大压力,食管释放空气使动力加强。2.食管有控制地将空气放出以振动各部“声带”。咽腔上通鼻腔,前接口腔,下连气管与食管。食管爆发的空气经过咽腔的中枢运转并振动咽食管皱襞和黏膜、喉头的声带、鼻咽通道口上的软腭(及硬腭)等而发出基音,再经过气管、咽、鼻、口的共鸣和舌、齿及唇的协同运作而形成哭腔。

    发声技巧:用哭腔演唱时,下巴、咽喉松紧结合,舌体下压、舌根隆起,鼻气要堵,软腭横截面以上保持相对固定、放松;积极向内补给空气,气息从舌尖开始、紧贴舌面、咽食管腔、鼻咽通道、高位腔体。哭泣时,我们可以感受得到这种发声在人体器官里运作的形式。

    哭腔唱法能同时融合中、低、高三个音区而发出“混声”,故而成为时下最美的声音。它的发声原理和发声技巧同样适用于其他唱法,虽表现不同,然理法则一。但是大家对于哭腔的运用要适可而止,不能频繁使用,否则会给人造成过分夸张的感觉,而适得其反。



谍战剧靠颜值刷不出新高度


    

    有《麻雀》、《胭脂》、《双刺》3部谍战剧登陆各大卫视!这份景象,加上今年已经热播的《潜伏在黎明之前》、《解密》、《追击者》等片,让人感到谍战剧自《潜伏》、《黎明之前》以后,又迎来一个硕果累累的季节。

    面对这一可喜局面,我们高兴地看到,从1981年我国最早的谍战剧《敌营十八年》开播至今,几十年来,谍战片主人公从高大渐渐变得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具个性,他们不仅智勇双全、身经百战,同时也具有平凡人的七情六欲和爱恨情仇。

    一部优秀的谍战剧在剧作和演技上均会相当扎实和细致。在那些口碑和收视双赢的谍战剧中,能演好谍战角色的演员定然演技高超,因为只有经历过世事磨砺和艺术锤炼的演员才能准确地捕捉和诠释特工人物内心深处的风雷激荡,才能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包括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塑造出谍战人物深沉、高能、坚韧的气质。

    而今看来,谍战剧从传统形态中脱胎换骨,演员“颜值”愈来愈高,渐渐打造出一派鲜明的青春偶像气质,让许多年轻演员得以在谍战剧中崭露头角。诚然,帅气靓丽的年轻演员更容易获得粉丝追捧,给剧作导入了巨大的观众流量,吸引了更多年轻受众关注。但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创作者一窝蜂对谍战题材的“冒进开发”,导致创意程式化、制作同质化,难以通过故事内核和人物塑造本身来吸引观众,只好利用“刷脸”和粉丝效应来挽留观众。

    将本土谍战剧置于国际坐标中,与外国拍摄的《谍影重重》系列、《007》系列、《碟中谍》系列等谍战大片一比较,发现本土谍战剧真正的创作瓶颈在于题材的拓展乏力,仅靠“颜值”很难刷出新高度。整体而言,火爆荧屏的谍战剧讲述的都是一个个年代久远的故事,缺乏贴近当代生活、反映时代变幻的故事。所以,谍战剧完全可以在题材本身中开拓出新“战场”,争取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

    当然,要创作出属于当代的谍战剧,不仅需要主创人员了解最新的谍报科技,更要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编织新颖独特的谍战故事,给观众提供一个崭新的、更具现代感和现实意义的谍战世界。这样的谍战故事,不仅要瞄准当下,更可以着眼未来,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剧作情境营造应与时代风貌一致,甚至超前;二、剧中人物技能应展现一定程度的专业素养,装备应能体现高端科技水准;三、剧情的逻辑推导体系应建立在与现代科文知识相匹配的基础上。

    随着题材内容的不断拓展,以及剧作水准的不断提升,相信中国谍战大片也会在世界大放异彩!

■文/兰弋雪


电影市场请少点“套路”多些诚意


    

    过去5年间,内地电影市场呈狂奔态势,影片数量和票房是一路水涨船高,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票房造假、内容粗制滥造、特供版3D等等“套路”让影迷们越来越“吃不消”。

    刚过去的暑期档,上映了100多部电影,数量是比去年多了10几部,但最终票房却只有124亿元,刚与去年基本持平,增长陷入了停滞。殊不知,过去3年间,内地暑期档电影票房平均增速超过了40%。

    市场骤冷,但寒的更是影迷们的心。今年暑期档,已少有人甘当国产片的“自来水”了,也少有口口相传的良心之作了,去年像《大圣归来》那种叫好又叫座的现象级“爆品”更是没有,而更多的是吐槽声和遗憾声。数据显示,今年暑期档上映的国产电影中,70%的影片的豆瓣评分在6分以下,评分在7分以上的国产片占比不到10%,去年还有15%,而3分以下的低口碑作品占比居然超过了20%,较去年大幅提升。

    电影应注重其艺术价值,可过去几年我国电影市场的高增长,引来大量资本汹涌而至。过度追求投入产出比,追求眼球效应,炒作IP、阵容噱头,秉着赚钱至上的理念而制作诚意明显不足,这从根上了忽略了电影作为艺术品而带给观众们的美感和愉悦感。可是,观众们不再好“糊弄”,自然会去用脚投票。

    资本对电影市场的追逐还出现了“保底发行”的新玩法,由此还出现了刷票房等坏现象。对出品方而言,影片上映前就卖出票房收益权,做到了票房保底,对保底方而言,通过一场“豪赌”有机会拿下炙手可热的电影项目,如果押对了,还可以大赚一笔。而今夏暑期档五部通过“保底发行”的电影却几乎遭遇了全败,可见“保底发行”也不是什么金字招牌。

    有网友曾评论:“对于电影本身,关于故事、关于创作,我们谈的越来越少,赤裸裸的捞金野心已经拿到台面上作为电影谈资。比起质量,电影人现在更在意热度。”在当下,票房越来越与各路利益挂钩,在资本面前,如何保证不忘初心地去打造匠心之作,才是电影人都要去直面的问题。

    今年的暑期档充分说明了,过去那种随便拍部电影就能赚钱的泡沫之夏已过。不管影片宣传攻势有多猛,主演阵容有多豪华,IP噱头有多大,也抵不过影片制作的良心。市场降温了才能让大家冷静下来,重新思考前路,少点套路,多点诚意,少讲票房,多讲口碑,市场才能长久繁荣下去。

■文/王旺旺


相声界的纷争 不过是历史重演


    

    互撕,似乎是二十年来相声门的主旋律。以第七代相声艺人郭德纲为纽带,上撕授业恩师杨志刚、师叔侯耀华,下斥曹云金、何云伟,横扫汪洋、姜昆等,郭德纲可谓是相声界“吵架王”。日前,郭德纲借德云社二十周年之际,既得名徒欧弟,又推家谱,岂不逍遥。郭德纲的快活,却是曹云金、何云伟的痛点。对于郭德纲驱逐自己的文章,曹云金撰写七千字长文,略带悲愤陈说往事。

    曹云金与郭德纲的这一轮舆论波,是累年的矛盾淤积,江湖的浑水中无非是“名利”二字。这门艺术必然要以传统手法来传道授业,师父将本门绝活传与徒弟,是将手艺的生命和艺术的声名的一部分托付于眼前人,徒弟缴纳学费还要打杂更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接近于免费地为师父工作,如何在未来和谐、和平地存活于舞台之上?没有人能够给出完美的解决之道,其中的是非曲直也无人可以做出裁决,无非站在自己的围观立场发表意见。

    旧德云四少刚刚离开之时,德云社没有追击,当时郭德纲被北京电视台和有关部门舆论追究,自顾不暇。现在岳云鹏的成功,郭德纲又一次膨胀了,一再表示想让谁红谁就能红,还可以指定日期。聪明人于谦与郭德纲的合作,让郭德纲在相声门立于不败之地,岳云鹏、孙越、郭麒麟、朱云峰等人各有不同的招牌手法。各地分社四处开花、梯队建设有模有样。德云社成员在综艺、主持、影视等领域的发展也是值得点赞。

    相声虽然是江湖行当,近二十年纷争却是比民国时代更为频繁和惨烈,一百年前的相声大师万人迷李德    就是君子之道,同时与三位捧哏合作,作为逗哏者和版主,按需合作,无论捧哏者每月出场多少,都有一百现大洋,显然相当长时间内于谦也没有这样的待遇。曹云金不无幽怨地铺陈了诸多名和利的被剥削和受控制,意思无非是说只有出走才能获得自由。郭德纲曾经是弱势群体,如今则是强势代表,曹云金重复着师父当年的故事,他也未必能够走出一条新路,这才是传统艺人在现代社会的终极悲哀。

■文/云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