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张也 用丹歌唱的田技巧

发布日期:2016/9/29 16:33:28    
  





张也  用丹田歌唱的技巧


    

    张也,1968年5月28日出生于湖南长沙,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中国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青年教师。代表作品:《走进新时代》《家和万事兴》《梅花引》《祖国你好》《万事如意》《欢聚一堂》《祖国颂》等。

    1968年春天,张也出生在长沙市一个文艺工作者家庭。父亲是长沙市歌舞剧院专业戏剧创作员,母亲是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的演员。1982年14岁的张也考入湖南省艺术学校学习戏曲,1991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1998年她因演唱《走进新时代》被人所熟知。

    张也的演唱甜美细腻、功力深厚、韵味独特,无论是柔媚的民歌小调,还是技巧高超,音域宽广的民族歌剧选段,她都能驾驭得非常出色。她的歌声极具穿透力,可以从庞大的交响乐队中穿透出来,轻盈飘逸,明亮甜美;高低音上下自如,自然天成婉转流畅。让我们和张也一起,用丹田练习歌唱。

    基本概念:1、穴位,关元、阴交、气海、石门四个穴位位于腹部脐下,都叫做丹田。2、人体的部位,分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上丹田在在两眉间印堂穴。中丹田在胸部膻中穴。下丹田在脐下小腹部分,包括关元、气海,神阙、命门等穴位。3、人体脐下三寸处之关元穴。

    唱歌丹田一般指的是下丹田,肚脐下用你自己的三个手指并排(食指、中指、无名指)就可以找到唱歌丹田的位置了。

    用丹田唱歌的练习方法:1、身体放松,呼吸调匀。2、压缩小腹将气由口中快速吐出,憋住气,千万不可吸气。3、重覆第2步直到感觉腹部已快贴到后腰为止。4、用手按住下腹部,张开口鼻将气吸入直灌肺尖,此时手应被推起。

    注意事项:在这个过程中一般人会犯一个错误,就是每吐一次气他又小吸一口气,我们的目的是要将气吐光,所以千万不能吸气,直到第4步才能大吸一口气,而且会有活过来的感觉。

    将气吸满肺部会有一种很满足的感觉。吸气时胸部尽量不要扩张,这就要靠你的意志来控制了。有的人前腹部会很快的扩张,但就吸不下去了,因此要特别控制前腹不要让它凸起,尽量放低横隔膜,让空气下到肺尖。



有一种享受叫拼搏!


    

    这几天,香江之滨、澳门湾畔,掀起了一股“奥运风”。里约奥运会内地奥运精英代表团的到访,点燃了爱国与奋斗的激情,收获了阵阵欢呼与掌声。而中国女排,无疑是其中最闪亮的明星。

    的确,顽强拼搏、为国争光,女排精神有着超越赛场的价值。主教练郎平说,赢球的秘诀就是“拼”字当头,“不要因为胜利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之所以这么说,或许是因为在这位传奇的“铁榔头”心中,精神本就体现在“一分一分咬着牙顶”的拼搏中。正是这种“拼”,给了女排以荣耀,更给了她们以享受——战胜困难的享受、自我超越的享受、成功夺冠的享受。女排姑娘们让人看到,有一种享受叫“拼搏”。

    人生也是赛场。孔子曾看着浩浩荡荡、汹涌向前的河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一往无前,心中有梦想在激荡,或许就难以停下奋斗的脚步。网友的很多说法,都指向一个“拼”字:“不断奔跑,才能看到更远的天空。”“虽然知道应该经常停下看看风景,但不能停也不敢停。”“不拼我害怕浪费了这一生。”……人生苦短,去日苦多;除了拼搏,别无选择。

    任何成功都必须付出努力。有人曾提出“1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付出1万小时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正是从平凡变成超凡必然要跨越的门槛。然而,这1万小时未必就是炼狱,也未必就是煎熬。相反,如果能在每一分钟感受自己的进步,感受着一步步向着梦想的出发,那么你流的每一滴汗,都是一枚闪耀的勋章。这不就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吗?

    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本能需求。拼,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是生命成长的内在动力。“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付出越多,收获就越大,这也是因为,付出的过程、拼搏的过程,本身就让人生充满意义,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实现。从这个角度看,成功不过是副产品,而为了成功一次次跌倒又爬起,才是更大的价值。正如有人极而言之的,没有奋斗过的成功是不圆满的。

    每个人都应该也可以通过奋斗来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用当下的美好来做交换。事实上,成功从来都不是单纯拼时间这么简单,它还需要真心的热爱、高度的专注,以及适当的调整。

    “人不可能经由一个没有喜悦的旅程,而到达一个喜悦的终点。”生命是一场奇妙的探险,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是为了一个目标去享受奋斗的过程。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而是向山顶攀登时经历的感受、看到的风景。所以,享受拼搏,不问结果。  

■文/李金芳


明星不思进取,还能称得上明星吗?


    

    文艺的创作主体是人。创作的平庸,说到底是人的平庸。当下我们的影视圈,演员不靠作品也可以当明星,就是人才趋于平庸的一个典型现象。

    能否制造明星、能造什么样的明星,是衡量文化娱乐产业兴衰的重要标准之一。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少年时期就凭借《泰坦尼克号》一举成名,但他却从未停止在演艺道路上不断尝试和突破,直到成名近20年后因电影《荒野猎人》而获得奥斯卡影帝之位,赢得了世界瞩目。从“小鲜肉”到世界明星,在自己职业生涯中坚持追求、不断磨砺,始终有性格丰富的角色和成色上佳的作品问世,这样的明星之路并不容易。

    反观我们的影视圈,不难发现,明星越来越不会演戏了。一些人依靠话题炒作,就可以维持曝光率,新人依靠绯闻、出位,就可以成名成腕。所谓的明星不思进取,依然可以片约不断,奔忙于各个片场;不失时机地参加几档综艺节目,既获得高片酬,又拥有话题效应。殊不知,演员离开了作品、失去了演技,还能不能称得上明星?同时,市场对明星的畸形倚重、粉丝对明星的过分推崇,也助长了这种现象。于是,明星们没有代表作、新人们不用靠实力,已经成为影视圈的怪现象。

    热闹的表演环节如此,在作品创作上也同样鲜有创新;看似繁荣的影视行当如此,其他行当也好不到哪里去。

    在戏曲界,听到最多的就是人才培养的问题。戏曲面临着人才断层的问题,已经到了危及地方戏生存的地步。老一代戏曲人苦苦支撑,年轻一代又后继乏人。出于收入低、学戏苦等种种原因,年轻的演员、创作者往往选择另谋他路,古老的戏曲很难留住年轻人。很多年轻人一旦有点名气,就被市场赶着走,追名逐利,很难再静下心来磨练一部作品。

    是什么让我们的人才平庸?主要是浮躁之气盛行。浮躁之风已经渗透进了各个环节。人人都想着如何成名,哪里有钱往哪里钻,充满了投机心理。冷清的行当不愿意坚守,热闹的行当又急功近利。

    创作者们如果再没有沉潜之心、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恐怕平庸就一直会延续下去。要知道,不管什么行当,最终都是要靠作品水平说话的。

    人才的平庸化,恐怕也和我们的创作生态有关。商业的过度侵蚀、人才激励机制的不足、社会评价的片面化等,都会阻碍人才的创新创造。这就更需要重视人才,客观评判、选择人才,真正给人才充分的施展空间和宽阔的发挥余地。

    现在,国家已经成立了艺术基金、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提供了平台和服务,就是为了不断鼓励新人新作涌现;而社会更要形成良好的氛围,营造出尊重原创、以作品质量论英雄的环境。

■文/佚名


没有演技的“颜值”能美多久?


    

    没有踏踏实实沉浸角色的前期准备,就不会有形神兼备的后期演绎,表演中敷衍了事,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来一些表演不够努力的年轻演员依靠“颜值”和包装炒作吸引粉丝,尽管没有好作品,也没有留得下来的角色塑造,却依然迅速“爆红”,这个现象引起热议。

    最受人诟病之处在于演员的重“颜值”而轻表演。有的演员将对戏工作交给助理,连记台词的时间都无法保证;有的主要演员迟迟不进组,现场表演由替身完成,进组后补拍镜头。这样“不走心”能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演员的外在条件固然重要,但演员毕竟不是模特,要靠所塑造的形象说话,如果不能抛下“偶像包袱”,踏实提升自身表演水平,拿出让人信服的“干货”,凭什么获得观众发自内心的喜爱呢?

    对演员而言,演技才是王道。一些外形并不出众的演员,由于没有所谓“颜值”捷径,在入行初期可能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选角契机,所以更注重在表演上下功夫。姜文、葛优、黄渤等演员塑造的角色性格鲜明且具有典型性,其表演风格也大都自成一派,很难被他人替代,观众观赏时自然会把焦点放在表演本身。这种情况间接造成了“颜值高的演员无演技,颜值低的演员更倾向于演技派”的错觉。其实二者并无直接关系,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张国荣、刘德华、梁朝伟、张曼玉、林青霞等高“颜值”演员在银幕上的出色表演至今仍为人称道。可见,形塑角色的表现力才是获得观众认可的硬道理。

    与舞台剧相对连贯完整的表演创作不同,影视剧往往根据情节需要,通过剪辑和后期制作来呈现最终结果,而现场拍摄并不遵循剧情顺序,演员创作的完整性被破坏,呈现出碎片化的表演状态。这种表演环境要求演员对角色情绪、表演节奏及镜头语言都有一定的掌控力。所以,好演技是演员对故事的熟悉程度、对角色的理解深度和对镜头取景的敏感锐度三者的综合呈现。

    无论角色大小、是否主演,好的演员都会以自己的职业素养与敬业精神对观众负责。没有踏踏实实沉浸角色的前期准备,就不会有形神兼备的后期演绎。表演中敷衍了事,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来。

    影视表演最终要靠作品说话,演员走红后如果不注重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最终会沦为低档快消品,在商业价值被消费殆尽后,最终被淘汰。这恐怕不是演员期待的职业前景吧。

■文/徐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