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拍重塑现当代艺术市场逻辑 | ||||
发布日期:2016/9/18 16:22:44 | ||||
摘要:2016香港苏富比现当代艺术夜场现场图 2016年春拍告一段落,持续调整阶段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市场略显平淡,由于市场供需两端的持续不旺盛,各大拍卖行不得不做出应对,直观显现在现当代艺术板块上拍数量及成交额的同比减少,以及苏富比和佳士得同时暂停了内地分支的春拍工作。但与此同时,在市场挤压泡沫的过程中。 2016年春拍告一段落,持续调整阶段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市场略显平淡,由于市场供需两端的持续不旺盛,各大拍卖行不得不做出应对,直观显现在现当代艺术板块上拍数量及成交额的同比减少,以及苏富比和佳士得同时暂停了内地分支的春拍工作。但与此同时,在市场挤压泡沫的过程中,诸多变化端倪的出现或回归又让大多数参与者感觉更为踏实,如“板块热”跟风现象的退潮、资深藏家的理性出手、年轻藏家的不断加入以及市场本土化等等。本季拍卖虽然不再有巨大的惊喜,但却真正让人看到一些艺术线索及市场秩序被重建的可能。 资本避险寻新贵 现代主义获青睐 在内地打头阵的嘉德春拍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王中军以 2.07亿元买下曾巩《局事帖》和张小军以9200万元拍得宋克临《急就章》,但本季春拍中,他们并不是当代艺术藏家高价买入古代书画的个例。 在艺术市场里,资本与艺术品间有个兑换公式,即当艺术品的不确定性被放大到无法与资本最低值等价时,资本由于天生的避险本能,会选择没有争议的媒介物来承载。而近几年中国现当代艺术陷入持续调整,供需两端的低迷使原有的市场体系很难出现可与古代和近现代相媲美的伟大艺术品。出于保值增值的目的,部分买家转向没有争议的中国古代和西方经典。对另一部分坚持中国现当代艺术的买家而言,在上述原则依然奏效的前提下,他们同样会选择板块中相对没有争议的艺术家和作品,或是以此为线索挖掘出新热点。这种资本的特性造就了本季春拍吴冠中、尚扬和王怀庆等老一辈艺术家的亮眼表现。 纵观中国近现代美术史,除了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学院派现实主义以外,还存在着另一条主张中西融合的现代主义线索。这条线索以吴大羽、林风眠甚至刘海粟为开端,赵无极、朱德群和吴冠中传承推进,直至今天的王怀庆、尚扬等艺术家,他们的创作没有过多的社会题材,对艺术的追求相对纯粹。在现实主义作为国内显学的几十年里,现代主义的艺术家并未获得过多关注,但随着近些年国内藏家审美习惯的逐渐成熟以及常玉、赵无极、朱德群在亚洲艺术市场硬通货地位的确立,现代主义线索当中的重要艺术家被重新挖掘而出,其中最明显者当属吴大羽和尚扬。而与赵无极和朱德群同为“留法三剑客”的吴冠中虽经历了 2011 年巅峰后的沉寂,但从 2015 年开始,多件重要作品的出现又再度证明了他的市场号召力。 在 2016 年的保利香港春拍中,吴冠中的《周庄》以 2.36 亿港元成交,不仅成为本季现当代艺术板块中的最高价,也成功刷新了艺术家个人的成交记录。随后北京保利的“现当代艺术”夜场,也依靠尚扬、吴冠中的精品专题备受认可而大获成功,说明了收藏群体对这条道路的认可。中国现代主义的另一位重要艺术家王怀庆的双联作《足-2》在本季香港苏富比春拍中同样以 5452 万港元刷新了纪录,此外还有 4件估价超千万的作品上拍。 但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两件曾于 2006 和2007 年创下王怀庆拍卖高价的作品在时隔近 10 年后重新上拍却均遭遇流拍,其中或有估价过高的原因,但昔日高价拍品在现拍场却难达预期并不是局部现象,而是近两年现当代艺术拍场中的常态,其中或掺杂了经济周期起伏及买家对当代艺术的价值预判等因素。相较之下,“生货”却能在调整行情中屡屡斩获高价,说明中国经济形势走软的背景下,“现金为王”在艺术市场也是硬道理。 “绘画性”贯穿中坚 中国当代艺术线索重塑 自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进入调整期以来,8年前的所谓“当代艺术”被重新定义,其间流行过的板块如“卡通”、“政治波普”、“新水墨”、“抽象”等大行情都已不在,市场格局依旧在不断洗牌。从外部观察,目前当代艺术市场的中坚地带似乎丧失了主体,但如果细究各板块的代表艺术家的走势却能发现在跟风的大潮退去后,泥沙俱下的状态被改变,各板块里出现的选择性增长,也在裂变过程中逐渐集结成一条与“绘画性”相关的隐秘线索。 所谓“绘画性”多少与 2015 年年底流行至今的“观念绘画”热有所关联,但又不完全重合。除了 “观念绘画”热潮所提出的艺术家,这股架上趣味的回归似乎也潜移默化地将对绘画的关注点更多聚焦于绘画技艺以及观念在绘画中的延伸。正如一位匿名的画廊主所言:“这个时代人的心理需求已经不再是那种撕毁式的艺术,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建立和真功夫,其中包含了对艺术史的消化和理解,以及艺术家的绘画技艺,这是这个时代新的命题。” 沿着这条“绘画性”的线索,本季当代艺术市场中各位艺术家的市场变化脉络也变得更加有迹可循。如近年来持续被唱衰的“F4”,虽然整体上仍是上拍数量和成交额双降的调整局面,但同比来看,张晓刚近年的二级市场行情其实并不差。以本季为例,张晓刚上拍的 8件油画作品悉数成交,虽然少有重要作品出现,但 100 万至 1000 万区间的作品仍保留了较高的流通能力。同样情况的还有曾梵志,本季共有11件油画作品上拍全部成交,其中有3件超千万,佳士得夜场“破晓”专题里汉雅轩负责人张颂仁收藏的《肉系列之三 : 献血过量》也拍出了 3036 万港元的高价。两位都是国际画廊支持的明星艺术家,曾因强烈的符号化作品而在艺术市场中大红大紫。尽管当下市场审美趣味转向,但凭借着过硬的手头功夫以及在绘画方面的持续深入,两位依然能在一、二级市场中保持相当的活跃度。 市场对“绘画性”更明显的热衷还体现在画家刘炜市场行情之中,本季春拍中,刘炜的作品《革命家庭》在苏富比春拍中以 3884 港元刷新了其拍卖纪录,这也是刘炜作品于 2011 年至 2014 年连续 4 年刷新拍卖纪录后的又一纪录。在对当代艺术的审美性、涵养性、技法性等诸多问题争议不断的今天,极富才情又低调避世的艺术家刘炜总是能在求新求变中创作出圈里圈外公认为“好看”的作品。因此尽管当代艺术持续调整,“玩世现实主义”也不再是市场灵药,但扎实的绘画技法和洋溢的才情依然使刘炜得以在调整行情中逆市上扬。 调整期同样也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许多具备一流绘画能力的艺术家被重新梳理挖掘,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多元的市场格局。如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一、二级市场均有良好表现的张恩利;近期因“观念绘画”大热而被反复讨论的王兴伟、王音;既有学院背景,又与当代交叉的何多苓、毛焰、朝戈、毛旭辉、叶永青;加之中国抽象脉络中余友涵、丁乙、谭平等艺术家,共同构成了当今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中坚地带的新力量。 青年艺术家沉淀分化 一级市场成主场 在经济持续放缓,资本趋于保守的大环境下,本季青年艺术板块相比以往两年在声势上有所减弱,曾经集体出场的 70、80 后艺术家行情在一段时间的沉淀后开始分化。出于市场对艺术明星的需求,这两年备受市场关注又充满争议的三位青年艺术艺术家:贾蔼力、刘韡、王光乐成为引领了青年艺术家市场行情的人物,不仅作品成为诸多夜场中的常客,并且价格也跃升了多个层次。首个突破千万大关的 70 后艺术家贾蔼力,在本季仅有两件作品上拍,其中一件在估价范围内成交,而另一件则遗憾流拍。刘韡与王光乐的上拍作品成交率均在90%以上,表现平稳。 在整体平稳的局面中,本季的青年艺术板块中也闪烁着一些亮点,其中谢南星和段建宇的作品无疑是近几年二级市场中追逐的热门,两者接续了中坚艺术板块中的绘画脉络,并在各自的方向上有所拓展,符合了当前市场的整体趋势。此外,近期火热的黄宇兴在二级市场也有出彩表现,作品《视觉与成长》在嘉德春拍中以103.5万元刷新拍卖纪录。 相较于时下的明星与热点,更多年轻艺术家在经历了一波集中的拍场热之后,近期上拍量有所下降,这与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历程短,作品较少有关。但二级市场的降温并非意味着青年艺术家的发展停滞,相反,青年艺术家在一级市场中仍在快速成长,例如仇晓飞、欧阳春、陈飞等诸多青年艺术家在近期的一级市场中都有相当活跃的表现。二级市场的冷静观望也给了一级市场更多的空间去思索青年艺术家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从而也尽可能地杜绝一些不合理的炒作和投资。 拍场“瘦身” 一、二级市场倒挂或成历史 而在热闹的交易之外,本季春拍中多家拍卖公司现当代艺术板块上拍量的大幅下降似乎也是一个明显的变化。由于日场和夜场,普品与精品间存在的“二八定律”,所以尽管大幅减少了上拍量,但成交总额并未被拉低。拍卖行释放中低端作品空间,一方面为压缩成本,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经济环境紧张以及一级市场的成熟,越来越多藏家购买艺术品会优先考虑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在中低端作品的渠道、价格和流程方面均无优势,只会显得事倍功半,“减量增质”于是成为各家的共识。 但二级市场被一级市场分流却不见得是件坏事,从一、二级市场的发展逻辑来看,一级市场理应要走在二级市场前面。由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特殊的发展原因,自2005年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崛起以来,一、二级市场长久处于倒挂态势,也间接导致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短短 10余年间的数次洗牌。如今随着双方力量的逐渐均衡,一、二级市场倒挂的状况或许也将成为历史,双方开始各司其职,这对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良性生态将是有所裨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