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王力宏 假音技巧你不得不学

发布日期:2016/9/30 11:39:28    
  





王力宏  假音技巧你不得不学


    

    王力宏,1976年5月17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祖籍浙江义乌。华语流行男歌手、音乐制作人、演员、导演。通晓英语、中文、法语、日语。他不但会演奏多种乐器,还担当自己大部分作品的制作人。从《龙的传人》开始融合电子乐节奏嘻哈。代表作品:《依然爱你》《火力全开》《你不知道的事》《一首简单的歌》《龙的传人》《唯一》《你不在》《大城小爱》《改变自己》《心中的日月》等。

    王力宏2008年musicman 演唱会演唱的《爱错》,大家不妨仔细研究一下力宏的发声位置、共鸣位置、转音。“假声”是指演唱时通过有意识的控制而只使部分声带发生振动所发出来的声音,这种声音比由整个声带都振动的“真声”要高要弱,而且音色有一种晶亮透明的感觉。

    当你从低音往上唱时,唱到一定的地方,就会感到困难,容易卡壳,这就是到了换声区了,这时,你必须运用某种方法才能继续入上唱。歌唱者首先应基本掌握了换声区的唱法,然后因人而异地作具体调整。当我们在唱低音的部分时(女生通常是F以下)会用真音(也就是白音)。可是唱到高音,有些人的音域没到达那么高时,就会装一个声音飙上去。你现在讲话就是真音,假音就是藉由身体的部位来发声。

    那么,如何唱出假音?

    1先找出自己假音最好听的共鸣部位(例如鼻腔、头腔)。

    2用共鸣部位来切换真假音(例如腹腔转鼻腔等)。

    3注意音高的位置,在真假音都可以的音域范围,什么音唱假音好听,什么音唱真音好听,什么字唱假音好听,什么字唱真音好听。

    4不要唱的太零碎、太断,越平顺、越圆滑越好。常用的假音需要大的气息支持,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支持声带发声。然后,小舌头——软颚上抬。声音竖立起来至鼻腔内的感觉,这是低音区和中音区的方法和感觉。高音区,喉气越下沉,口腔内越打开,喉内部自然的会收紧。声音越要向头上走的感觉。这样的假音,声音出来明亮、有力度。

    一般说来,假声比较缺乏力度,但在必要时也可将假声转换成一种半真半假、半嘶半哑的叫喊。许多重金属摇滚乐歌手就喜欢用嘶哑的假声来演唱。假声还可以作为一种修饰声音的方法,将真假声结合在一起的“混合声”能产生一种柔和、细腻、略带飘渺的艺术效果。

    有几种方法大家可以实践一下:

    1“倒抽一口气”的动作 

歌者在唱到换声的音时(发元音的同时),做一个倒抽一口气的动作,好像“吓一跳”的生理状态,让喉头稍向下,向后退让,以使口咽腔充分打开,同时将中声区歌唱时向上齿龈背后发送的气息,随着音高逐渐向上挪动,嘴也随着逐渐张开,此时声音感觉更向上,向更远的前方发送。这时声音就自然地进入了换声区。

    2元音转换手法 

    在唱到换声区的时候提前让声音掩盖一点,声音暗一点,出气量小一点,小舌头抬起一点。在碰到换声点时,你感到声音唱上去困难时,甚至声音感到要出现破音时,千万不要变化发声器官的形态,不要乱动,乱使劲,一定要坚持迎着声音唱下去。其实换声点是“混声”的问题,也是真假声结合的问题。掩盖一些声音就是有了假声的成分,但又不能全假,必须与真声混合在一起,声音的衔接才不会有痕迹,声音才不会虚和空。所以学会换声点的过渡也就学会了假声的唱法,而假声位置对唱歌、解决声音的统一是大有好处的。



周杰伦的音乐剧只欠好的中国故事


    

    周杰伦所在的杰威尔音乐日前证实,将会和北京环球百老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邀请美国百老汇知名制作人、编剧及导演团队,仿造《妈妈咪呀》的模式,将周杰伦的音乐作品打造成“首部华语点唱机音乐剧”。考虑到周杰伦在华语乐坛的影响力,以及他的歌迷受众群体,这部音乐剧想要不火,很难。

    但仅凭歌曲,周杰伦的音乐剧还是情怀经济和粉丝经济范畴,是周杰伦这个品牌IP的延伸,就像之前的歌迷,因为周杰伦的音乐而喜欢周杰伦,接着又去捧场周杰伦的电影,是一样的道理。

    当然,很多时候这种号召力也有正面的导向作用。用周杰伦作品打造音乐剧,至少会让一部分流行乐迷可以借机扫盲和普及相关的音乐剧知识。毕竟,音乐剧这个名词虽然已经耳熟能详,但音乐剧到底是什么样的构成,它和话剧、歌剧有什么区别,确实很多人都莫名所以。大家能报得出名字的音乐剧,主要就是《歌剧魅影》《妈妈咪呀》《猫》或《雪狼湖》等寥寥几部。

    《雪狼湖》或许是认知度最高的一部华语音乐剧,它的成功首先是因为张学友的号召力。当年的张学友名列“四大天王”之首,这一点无疑对音乐剧的推广具有很强的名片效应。

    像《雪狼湖》这样成功的华语音乐剧毕竟是个例。虽然这几年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音乐剧在小范围内也有着不错的市场受众,但相比百老汇音乐剧在美国娱乐产业中的比重,市场还是显得没有根基。很大程度也和中国缺少音乐剧文化有关,百老汇的音乐剧其实是戏剧文化的一种延伸,在欧美等国有着历史的渊源和传承,甚至包括电影也是戏剧文化的另一种延伸。除了缺少这种文化的熏陶,快餐文化的强势也使得内地乐迷缺少欣赏音乐剧的兴趣。

    另一方面,目前中国音乐剧过于遵从百老汇模式,也是中国音乐剧反而水土不服的一个原因。其实中国的音乐剧没有必要照搬百老汇从剧本到演唱方式的模式。尤其是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戏曲历史的国度,将本土题材和表现方式用更现代的方式表现出来,才有可能从内容上吸引更多的中国观众。历史上,像《刘三姐》这样的剧本才是最适合中国市场的音乐剧。充满周杰伦偶像效应的音乐剧如果能为个人经典旋律配上一个好的中国故事,也许真有可能媲美《妈妈咪呀》。

■文/佚名


“被网红”的莎翁,正遭遇最大敌人


    

    无人不晓莎士比亚,似乎又无人真正知晓莎士比亚。有人说,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碎片化阅读正在席卷全球。莎翁金句与心灵鸡汤也成了网上最热闹的内容之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莎士比亚似乎成了靠金句走红的网红作家。

    本届上海书展将国际文学周首场论坛题目定为“莎士比亚的遗产”。黄浦江畔,英国诗人肖恩·奥布莱恩,艾略特奖和普利策诗歌奖得主、美国诗人沙朗·奥兹等来自海内外的数十位作家、诗人和学者,坐在以冰块降温的古老建筑里,围绕着莎士比亚侃侃而谈,回溯莎翁在各自文学之路上留下的深浅痕迹。他们想提醒读者,莎翁作品的魅力恰恰在于对复杂性的描写,碎片化正是莎士比亚作品的最大敌人。

    在网上,微信朋友圈里,莎士比亚堪比网红,谈莎翁成了一些人社交时彰显品位的象征,一批类似心灵鸡汤的莎翁金句仿佛一夕之间出现了,替代了阅读原著,成为速读莎翁的捷径。诸如“莎士比亚作品里最狠的10句吐槽”“莎士比亚最著名的爱情名言金句”等等专题冒了出来,并迅速地在年轻人中间转发走红。

    如果你只知用“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一句来谈论莎士比亚,那你就严重落伍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四大喜剧以及著名的十四行诗等都被搜罗出来。有格言型莎士比亚:“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会闪光的不全是黄金”“适当的悲哀可以表示感情的深切,过度的伤心却可以证明智慧的欠缺”;有励志型莎士比亚:“在灰暗的日子中,不要让冷酷的命运窃喜;命运既然来凌辱我们,就应该用处之泰然的态度予以报复”;还有鸳鸯蝴蝶派莎士比亚:“要和一个男人相处得快乐,你应该多多了解他而不必太爱他;要和一个女人相处得快乐,你应该多爱她,却别想要了解她”更有好事者罗列了所有的可以称得上名言金句的莎士比亚语录,这些类似心灵鸡汤的文字一数竟超过1000条。

    这种现象并不只出现在中国。英国诗人肖恩·奥布莱恩说,当然不可能抛开莎士比亚谈诗歌,莎士比亚更重要的角色是戏剧家。他向我们呈现了精彩的世界,如今舞台上的戏剧台词基本都能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找到根源。他那海浪般的写作描述是史无前例的。然而,即使是在英国,也经常有学生问我说“今天,莎士比亚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碎片式”正是莎士比亚作品在当下遇到的最大敌人。互联网让我们的大脑变得更“善于杂耍”。我们习惯于蜻蜓点水般,从多种信息来源中广泛采集碎片化信息,越来越难聚精会神,越来越难忍受“静默”,一旦你开始静默,你会惊讶于自己心底的声音如此巨大,大到需要有人帮你解答。这就是为什么在已经互联网化的今天,剧场居然还是可以满座的原因。因为在那两个小时里静默了,你清醒地沉醉着,也沉醉地清醒着。拿起莎士比亚,正好是你放下“碎片”的机会。

■文/陈熙涵


文艺片票房低绝对不是耻辱


    

    “只上映十天”的《路边野餐》,第8天总票房收获531万元,与它相比,《冬》的状况要惨烈许多,只有20多万元,但有一点值得欣慰的是,某视频网站购买了《冬》的网络首播版权,应该能给该片增加一些收入。

    按照官方说法,《路边野餐》的总成本大概100万,那么500万的票房,已经可以保证它盈利了,再加上它曾在一些电影节上获过奖,如果稍有奖金,也算是额外收入。

    票房低不是屈辱,换个角度看,更像面旗帜。票房高的电影,有几部赢得了对《冬》如此好的评价?业界与舆论,常用“不以票房高低论英雄”来鼓励电影创作者,毕赣与邢健,当是这个暑期档,被祝福最多的导演。与这些鼓励与祝福相比,票房多点儿少点儿,真不算什么。

    在《路边野餐》上映之前,导演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对票房无期待,淡然面对市场,因为市场比较幼稚,没有发展出文艺片这个类型的观众。这样的观点,有成立的地方,但内藏的批判意识,还是诗人心态的表现,既然做了电影这一行,作为从业者,应该更多从自身考虑,去解决问题,市场与观众如何,留待他人去批判,导演更应该用作品去征服,用实力去说话。

    文艺片导演不必钻牛角尖,不必自我边缘化,当然,更不必自我崇高,把自己与市场、观众划分开。远远地站在高处,并不意味着就一直能够拍出好电影,拍出的电影就一直能够得到好评。谈钱往往会被与创作者自降身价、委曲求全扯上关系。但所谓的谈钱,不等于媚俗,也不等于面向诸如植入广告之类的商业手段低头,最高级的谈钱方式,是文艺片导演要走出自己的圈子,诚心诚意地去研究市场、研究观众,在不牺牲自己艺术底线的前提下,如何与电影的商业元素进行结合,尽最大能力,去赢得最大可能性的观众群。

    当然,如果真的只想拍一辈子作者电影,满足于几千人、几万人的欣赏与追捧,文艺片导演大可不必理会票房,但同时也要面对“孤芳自赏”的困境。真正热爱电影的话,还是不要逃避问题,而是要勇敢地去试错,去解决问题。

■文/韩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