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郭淑珍 音乐是一门文化 而不只是供人娱乐

发布日期:2016/10/11 15:20:50    
  






郭淑珍 音乐是一门文化 


而不只是供人娱乐



    郭淑珍,1927年6月1日生于天津,祖籍山东省长清县。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主要作品有《叶甫根尼·奥涅金》、《艺术家的生涯》、《黄河怨》等。 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声乐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及学位委员会委员、院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及专家组组长。应聘于中国音乐学院任研究生导师、天津音乐学院名誉教授、中共中央文化部历届专业考评委员会委员,并多次担任国内外重大声乐比赛的评委。1988年郭淑珍荣获全国艺术院校艺术歌曲演唱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1997年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让学生会唱会演 有一定深度


    记者:您是我国德高望重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一位优秀的声乐教育家,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歌唱人才,可谓桃李满园。在您的教学生涯中,您所秉持的教学理念是怎样的?

    郭淑珍:我的教学理念与我们学校和我们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我们声乐歌剧系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独唱演员和歌剧演唱演员。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成立,设立声乐系,当时的主要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唱歌的”;1953年底,学校声乐系的培养目标开始转变为既要培养音乐会演唱演员,也要培养歌剧演唱演员。作为一名声乐教师,根据学校和声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我的工作就是要培养这样的音乐人才,就是说要让学生不仅会唱还得会演,能唱音乐会也能演歌剧,素质更为全面。

    记者:在教学过程中,您是怎样实践您的教学理念的?

    郭淑珍:我的教学目标很明确,培养出的人才要具备有技术、有艺术、有修养的条件。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在掌握声乐技术方法的同时又掌握艺术表现,让学生会唱会演,做到演唱既动听、感人,又有一定深度。在课堂上,我会给学生提供各个方面的、多种多样的、由浅入深的声乐教材,对他们进行精心的声乐教学、训练。我要求学生多听多看,对于器乐演奏要多听,对于姊妹艺术,如美术、舞蹈等要学习、借鉴,从中吸收营养。我还要求学生对各种各样的、各个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的作曲家进行了解,要求他们学好语言,意大利语、德语、法语、俄语等。同时还教学生如何做人,让他们认识到音乐是一门文化而不只是供人娱乐的,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等等。

    记者:对于声乐您是“洋为中用”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您认为当下的音乐教育中该怎样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借鉴外来文化的关系?

    郭淑珍:从声乐教学上来说,就是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两个“用”字意义不同,第一个“用”是继承,继承本民族博大精深的东西,第二个“用”是借鉴,借鉴外国优秀音乐元素、经验。

    中国是个声乐大国,声乐人才众多,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很深厚的声乐基础。中国的艺术门类繁多,演唱的种类也非常丰富,我们有很多剧种、很多戏曲,像国粹京剧、昆曲等;也有很多人才、很多大家,像梅、尚、程、荀等;在表现方法上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表演程式上有写实也有写意,我们在表演和演唱上要继承这些。另外,语言上,戏剧与诗歌是分不开的,而中国字是象形文字,拿到演唱上来说我认为它既象声、又象形、还象情,铿锵有力,有形象、有颜色、有力量。演唱要做到声情并茂就要继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并把它发挥、发展、发扬光大。对外来说就是要借鉴、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的、好的东西,学外国的也要学什么像什么。不能总把批判放在前面,首先要认识它,然后再为我所用。


作为教师 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是什么


    记者:这么多年来,您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没有什么可以推荐给从事音乐教育的年轻教师?

    郭淑珍:作为教师,首先要知道教师是做什么的,他的责任是什么。教师就是一根蜡烛,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我的切身体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很崇高,但也很辛苦,然而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无怨无悔地付出,倾尽心力来培养学生。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因为培养人才的工程是浩大的。教师要有牺牲精神,尤其是年轻教师,必须要有这样的信念。教师要做到:第一,要把学生领进音乐之门,全面地给他们树立一个专业的思想、事业的观念,这点很重要。第二,要注重实践、终生学习——研究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如何对待他们;跟上国家的文化事业发展步伐,不断充实自己;学习新的文献、知识,掌握新的音乐教材、作品,提高教学能力。第三,要永不放弃,悉心对学生的演唱进行指正,坚持到上台前的最后一刻。

    记者:您多次担任国内外重大声乐比赛评委,见证了我们国家越来越多声乐人才的涌现。对于正在音乐之路上前行的学子,有什么寄语?

    郭淑珍:在当今社会,人才竞争异常激烈,而人们的思想也比较浮躁,出现了“快男”、“超女”等现象。在此我想提醒或者说警戒音乐学子们:获得成功的人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他们都很勤奋、很刻苦、很努力,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都有献身精神,能够真正入音乐的门,认识到音乐是一种文化,而不是只唱唱歌,供人娱乐而已。认识到这些以后,学习态度就会不一样了,学习的刻苦精神也就有了。我的学生里有很多在国际重大声乐比赛里获大奖的,他们都是通过学习、通过努力获得了成功。天才不是一定会成功的,努力也不一定能成功,但不努力肯定一事无成,放弃则只有失败。

    记者:您认为目前国内缺少好的歌剧演员苗子吗?

    郭淑珍:不,我们国家人才济济,我始终认为,我们并不缺少好的歌剧演员苗子,但是在人才的培养上,我们还欠缺条件。

    首先,我们没有专门培养歌剧演员的机构。对于影视剧演员的培养,国内有戏剧学院、电影学院,但没有歌剧学院,包括现在我所在的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虽然我们为歌剧系的学生开设了形体课、台词课、表演课等相关课程,但是不系统,相比国外,训练的流程还极不完整,没有自成体系的歌剧人才培养模式。虽然中央音乐学院早期有专门的歌剧系,但那时我们的一批声乐教师中,几乎没有一位演过歌剧或是学歌剧出身的,很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

    其次,我们没有与培养歌剧演员相“配套”的其他人才的培养,如,歌剧导演、歌剧指挥、歌剧编剧等人才的培养都还没有跟上。这些人都是需要进行专门培养的,他们要对整出歌剧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这不是随便地请一个导演或指挥就能够胜任的,但目前国内还没有开设相关的专业。

    记者:您认为,目前国内在歌剧人才培养方面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郭淑珍:这方面我想说的很多,也有很多期待。现在国内许多地方都盖了大剧院,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就是其中的代表,那里有一间很大、很华丽、设备很先进的歌剧厅,专门演出歌剧,不仅请国内的歌剧团,还经常请国外的歌剧团来演出。我相信,国家大剧院以后会有一个自己的歌剧团、合唱团,还会有一个自己的管弦乐团。剧院成立自己的歌剧团对人才培养来说很重要,这是培养优秀歌剧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锻炼年轻歌剧演员的很好平台。

    对中国歌剧发展来说,现在是很好的时机。中国歌剧演员要自己培养。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演中国歌剧,要演原创的中国歌剧。这些都是歌剧事业发展的方向。我们需要人,需要条件。前面我说了,中国的人才很多,不缺少好的苗子,但是需要为歌剧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作为我本人来说,我能做到的只有做好教学工作,尽自己的力量培养更多的歌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