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林俊卿是“咽音练声法”的创始人,医学博士,享誉中外的男中音歌唱家、嗓音科学家。他耗尽毕生心血潜心“咽音”研究及实践,创立“咽音练声法”科学发声体系,成就为国内外所瞩目。1957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在文化部的支持下,新中国第一个声乐研究机构——上海声乐研究所成立,林俊卿被任命为所长。他开办“咽音”训练班,投身“咽音练声法”的训练和嗓音疾病患者矫治。他教过的许多学生成为著名歌唱家,并奇迹般治好了许多长期失声的艺术工作者的病症。半个多世纪以来,林俊卿及其学生为发展和传承“咽音练声法”孜孜不倦,以奉献祖国和人民。其间,历尽坎坷,几近薪尽,濒临断代,但他们矢志不渝,薪火相传。新时代,“咽音振兴”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提振复兴林博士开创的“咽音练声法”,造福社会,《音乐生活报》特开辟“代表人物”专版,讲述那些为“咽音”事业开创、发展与传承做出杰出贡献的代表人物的事迹,念兹戎功,并激励后人奋发有为,继序其皇。 郑顺女,咽音振兴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东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声乐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省音乐家协会理事,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中国艺术嗓音协会会员。 曾在国家、省级声乐比赛中屡获一、二等奖;在国家和省级声乐大赛中多次担任评委;所教授的学生在全国及省市各类声乐大赛中多次获得奖项;在“吉利”(Beniamino Gigli)国际声乐大赛、“孔雀杯”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展演、辽宁省教育厅举办的艺术展演活动等多种比赛中多次获得指导教师一等奖、指导教师优秀奖、声乐专业优秀园丁奖。 从事教学三十多年来,潜心于声乐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一批批学有所成的声乐艺术人才;对声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和教学做出了较大贡献,先后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10余次;发表《歌唱发声离不开物理科学》《谈对咽音的认识与体会》等学术论文30余篇,著有《大学音乐》《歌唱发音的生理机能概论》等出版物10余本;完成多个省、市级重要科研课题,其中《关于艺术惠民中“嗓音机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获得沈阳市社科联课题二等奖,曾作为东北大学艺术学院学术带头人主持完成了四项大学立项课题。
我是咽音真正的获益者 记者:您是如何与咽音结缘的? 郑顺女:1994 年,我参加一个全国性声乐比赛,先在辽宁赛区获得一等奖,后在青岛获得全国美声组三等奖。比赛之后,前十名获奖选手在青岛演出,我和其中几人被同行的评委王宝璋老师看好,招收进他举办的培训班。由此,我第一次接触到咽音。 后来,我有机会认识时任北京声乐研究所所长的钟振发老师。他是正宗的“咽音练声法”师承者,令我仰慕已久。于是在1994-1996 年,我每年利用假期时间往返于沈阳、北京之间,跟钟老师学习咽音。但因为当时工作繁忙,自己又急于解决高音问题,所以只是短暂地进行学习。 记者:那您何时开始系统学习的?钟老师是怎么训练的?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 郑顺女:我从2001 年开始系统地学习“咽音练声法”。那时因为教学工作量大、用声不当,导致我的嗓子出现囊肿,虽然做了手术却没有根本性解决问题,很快又复发。我情急之下找到钟老师,他建议我先练一阵基本功,再去做手术。近一个月的时间,我就在他那里重新学习和训练“无声练习”和“有声练习”。 掌握要领之后,我去做了手术,术后第三天出院回到钟老师处。他先是要求我不要说话,带着我练了几天“无声练习”;之后允许我说话,又练了几天“有声练习”,然后就让我回家自行练习。在家整整一个月,我放下所有无关事情,苦练基本功。我把自己当成小白,完全从零开始,终于让嗓子慢慢恢复了。 我是咽音真正的获益者。但说实话,初学咽音时确实倍感枯燥乏味、进境缓慢,只有当自己亲身经历过那个过程,才更能深刻理解咽音的功效,体会到它的神奇所在。所以,即便后来我评上副教授,也依然坚持每个周末到北京跟钟老师上课,风雨无阻,坚持到2010 年。我就是为了能够学到真正的“咽音练声法”和声乐教学法。现在来看,自己当初的选择太正确了,能够跟随钟老师学习咽音、传承咽音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 记者:您分析过自己嗓疾的原因吗?通过学习咽音,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郑顺女:诚然,我的先天条件很好,可以直接发声到High C,又是个非常认真学习的人。但直到系统学习咽音之后我才意识到,之前歌唱的“呼吸”和“张嘴”是不准确的,歌唱的机能状态也是错误的,自己嗓子的问题根源即在于此。我学习咽音之前,上一天课后再也不想说话,嗓子感到很疲劳。这一点,很多老师与我有同感。这正是讲话的“位置”与“呼吸”不对的缘故。 自从学习“咽音练声法”之后,虽然我的工作量依然那样繁重,一天上八节课,有时甚至上十节课,还要给学生做示范、带着练机能,跟他们一起发声、一起唱,但即便是在这样高强度教学、用嗓的情况下,我的嗓子至今再没出现过任何问题,令其他老师既羡慕又惊讶。这就是“咽音练声法”的科学之鉴,也是我的最大收获之处。 记者:咽音帮您取得了哪些成绩? 郑顺女:从2004 年开始,我正式用“咽音练声法”教学。它的好处在于,能够很好地解决因自然条件不好导致高音唱不上去的问题,比如声带不匹配、高不上低不下,只有一个八度音域,高音上不去改中音,因发声方法不正确出现声带闭合不好以及声带肥厚等等,这些问题都能通过“咽音练声法”的教学方法得到解决,同时歌唱能力也得到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慢慢地积累起丰富的教学经验。我用咽音训练的学生表现都非常好,有学生在“孔雀杯”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展演中获得一个三等奖、两个优秀奖,还有多名学生在“玛利亚卡拉斯国际声乐比赛”、“意大利阿尔卡莫”国际声乐比赛、“吉利”国际声乐大奖赛、“神州唱响”全国高校声乐大奖赛等各种比赛中获得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在省级各种声乐大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有的学生嗓音条件虽然很一般,但经过咽音的训练也能唱到High G,并且能把花腔唱得特别好。 另外,这些年我自己也做过很多研究,包括从惠民的角度用“咽音练声法”主持完成的课题就获得了沈阳市社科联课题二等奖。 记者:结合您自己的经历,您认为咽音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哪里? 郑顺女:原来给我治疗嗓子的医生看到我完全恢复的情况后说:“这个方法真是太好了!现在很多学生并不是因为嗓子有病理,而是因为方法不对,所以出现的问题才多。就该用这个办法解决!” “咽音练声法”是林博士集神经学、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声学、动力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练声法,其科学性毋庸置疑。它不仅能够有效改正错误的发声机能状态,高效提高歌唱能力、歌唱技巧,矫治嗓音疾病,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声带的青春永驻。这就是“咽音练声法”的价值所在。 他们缺乏对咽音真谛的深刻理解 记者:您是如何传承咽音的?都做了哪些工作? 郑顺女:“咽音练声法”是一套科学的练声法,它适用于不同基础、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条件的人。 一方面,我用咽音教学训练专业学生。大一新生全年几乎只做机能训练与发声练习、不唱歌曲,二年级才开始进行与歌唱结合的训练。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学生的歌唱能力在二年级后期有了飞跃式提高。我认为,打下扎实的机能基础对学习声乐是很重要的。就像打地基、盖高楼,打下三层楼的基础,只有三层楼高的歌唱能力;打下摩天大楼的基础,就有摩天大楼一样高的歌唱能力。“咽音练声法”就是一个科学的声乐机能训练方法,是非常好的提高歌唱能力和保护嗓子的练声法。 另一方面,我也为大学老师传授科学用嗓知识,每年在《辽海讲坛》举办各类普及讲座,为大家讲解“无声练习”“有声练习”“大开口”“小开口”等方法。 此外,我会用咽音为唱法不科学导致嗓音疾病的学生、歌舞团演员和嗓子出问题的学校老师进行矫治和调整。 记者:其中遇到过哪些问题吗?您是如何解决的? 郑顺女:声乐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更是与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仅从字面词义上认识概念的表述,只是模仿老师的发声歌唱。我跟钟老师不仅学到了“咽音练声法”的八个步骤,还学到了声乐的教学法,而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每句话背后真正的含义。 为了避免学生出现因认知偏差导致声音不到位的问题,我在教学中一定把每一个声乐用语都解析地非常彻底,厘清、讲透每个术语的内涵,从而帮助学生准确认识、深刻理解。同时,我还用模型、图片和绘画图纸等方式辅助讲解,将抽象的内容变得更为直观、具体,易于学生理解、接受。 当然,由于每个学生的生理条件是不同的,所以不能机械套用同一个教学方法。一定要清楚地了解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才能更好地定制教学方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记者:您认为咽音为何难进校园?结合您的经验,您如何回应对咽音的质疑? 郑顺女:主要是历史的缘故吧。有些人对咽音有偏见,不太理智、不够客观。另外,有些人只学到皮毛,自以为发出怪声就是咽音,缺乏对咽音真谛的深刻理解。如果按他们所说,咽音早应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到现在,咽音一直被认可和推广,恰恰说明了它存在的价值。 钟老师曾说过,“为什么叫‘咽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代表一种很有价值的发音机能。只是起了一个名字而已。”所以,不管大家承认与否,只要用科学的方法歌唱,咽音就是其中必然的、客观的存在,只是每个人用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名称表述而已。
记者:您如何评价咽音的现状?您认为应该如何做才能将咽音更好地传承和振兴? 郑顺女:很多人并没有真正地了解过咽音,导致众说纷纭,加上现在网络也很发达,以假乱真的现象太多,严重影响咽音的推广。我们一定要拨乱反正,引导、确立科学的咽音理念。 其实很早以前,一些音乐院校的学生或从事歌唱的演员就已通过不同方式和渠道学习“咽音练声法”,以提高自己的歌唱能力、纠正不正确的歌唱机能状态、解决高音难的问题,只是不对外说而已。 现在有音乐生活报牵头成立“咽音振兴专家委员会”,我感到非常及时、大有必要!希望专委会能通过音乐生活报更多宣传正确的咽音,更多组织培训,推广和普及咽音,避免咽音走偏。让我们共同将“咽音练声法”发扬光大,为中国声乐事业的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文/吴岩 采访/余晋湘
嗓音与艺术嗓音编辑部 系列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