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明:发扬林博士的咽音,要从小抓起,从不懂发音教起 | ||||
发布日期:2023/5/30 9:29:01 | ||||
【编者按】林俊卿是“咽音练声法”的创始人,医学博士,享誉中外的男中音歌唱家、嗓音科学家。他耗尽毕生心血潜心“咽音”研究及实践,创立“咽音练声法”科学发声体系,成就为国内外所瞩目。1957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在文化部的支持下,新中国第一个声乐研究机构——上海声乐研究所成立,林俊卿被任命为所长。他开办“咽音”训练班,投身“咽音练声法”的训练和嗓音疾病患者矫治。他教过的许多学生成为著名歌唱家,并奇迹般治好了许多长期失声的艺术工作者的病症。半个多世纪以来,林俊卿及其学生为发展和传承“咽音练声法”孜孜不倦,以奉献祖国和人民。其间,历尽坎坷,几近薪尽,濒临断代,但他们矢志不渝,薪火相传。新时代,“咽音振兴”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提振复兴林博士开创的“咽音练声法”,造福社会,《音乐生活报》特开辟“代表人物”专版,讲述那些为“咽音”事业开创、发展与传承做出杰出贡献的代表人物的事迹,念兹戎功,并激励后人奋发有为,继序其皇。 王克明,咽音振兴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舞蹈学校男高音歌唱家、复旦大学合唱指挥。1967年,跟随嗓音科学家、“咽音练声法”创始人林俊卿博士系统学习“咽音练声法”。1971年,在上海市舞蹈学校歌舞团任歌唱演员,之后跟随上海歌剧院歌剧演员、女中音歌唱家贾淑珍老师继续学习咽音。70年代末80年代初,辅助贾淑珍老师录制、出版《“咽音”练声法》教学视频,进行示范并作要点注解。1976年至2019年,先后在复旦大学、上海音乐学院等周边区域长期开办“咽音学习班”。数十年来,用“咽音练声法”训练、培养专业声乐教师、学生及声乐爱好者上千人。 周总理说:这个是人才,你们这是好事 记者:您是如何与咽音结缘的? 王克明:我以前是上海南市自来水厂的销售科长,业余爱好唱歌,原先跟上海合唱团的金钟鸣老师学习歌唱,他也是学习和推广咽音的。1967年,他将我推荐给林俊卿博士。此后一年多的时间,我便跟随林博士系统学习“咽音练声法”。 1971年,因为专业团体缺少男高音,我通过上海歌剧院的男高音施鸿鄂老师的推介,借调到上海市舞蹈学校的歌舞团,由此有机会认识了女中音歌唱家贾淑珍老师(歌剧《江姐》中双枪老太婆的扮演者)。贾老师追随林博士数十年,是他身边得力的教学助手,对咽音训练的步骤、要求等掌握地得心应手、炉火纯青。林博士对她的继承教学确认无疑、非常满意,经常在学生面前称赞她,要求以她为榜样。正好那时候林博士很忙,于是我就跟随贾老师继续学习咽音。 记者:您还记得当初跟林博士学习的场景吗?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 王克明:那个年代,我跟林博士学习都是偷偷摸摸地学。去他的家里面,他要把门关起来教我们。他认为我的声音里有天然的“咽音”成分,我想从他的研究角度看,可能我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好材料”。 他在教学上毫无保留,对学生也很大方,在专业上要求很严格,但是其他方面又不会很苛刻。我学得很努力,很快就变得非常专业,让林博士很是高兴。 记者:在您印象中,林博士是个怎样的人? 王克明:我认为林博士是一个真正有本事的人。我在跟他学习咽音的时候,他已经系统地研究过“咽音”,写完5本书了。他的涉猎面非常广,念了两个医科大学,一个南京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一个北平协和医学院(今北京协和医学院),又跟随意大利著名音乐家梅百器(Mario Paci)学习“美声唱法”,后来又从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博纳维塔(B.Bonavita)那里学到了“咽音”。 林博士觉得“咽音”很神奇,很感兴趣,便把医学和咽音两个科目结合在一起,深入地进行研究,后来甚至把自家的诊所都关掉了,专门著书。他写书的时候,还没有被女高音歌唱家王昆老师推荐给周总理的事儿呢。 记者:所以是因为王昆老师的举荐,周总理才知道林博士的? 王克明:对。当时王昆老师公派到苏联学习,回来之后嗓音出现问题,《白毛女》都不会唱了。53年还是54年的时候,她到上海林博士的诊所接受治疗,没过多久就恢复了。这让王昆老师觉得很神奇,就把人和事情报告给周总理。 总理了解后说,这个是人才,你们这是好事。于是,他亲自批示同意在上海的武康路找个地方办一个声乐研究所,让林博士担任所长。虽然那个时候国家很困难,但总理还是专门拨款8000多元用于购买相关器材,供林博士研究。这才有了上海声乐研究所的成立。 后来,周巍峙老师(著名音乐家,王昆老师的爱人)和王昆老师请林博士到北京吃饭,但被林博士谢绝了。因为他比较低调,觉得自己没必要惊动很多人。 研究所成立后的几年间,全国各地及部队里一些专业团体的演员都被送过去跟林博士学习,其中就包括胡松华、郭颂、马玉涛等一大批歌唱家,山东艺术学院的王音璇老师在60年代初期也去进修过。 记者:您学习咽音后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王克明:虽然我先天嗓音条件比较好,但学习了咽音之后,声音发展的空间还很大。我现在依然保持每天练习,像“气泡音”“后鼻音”等(现场演示)。一般人捏着鼻子发不出音,但我却能发。 这么多年练习“咽音练声法”,让我的嗓子始终能保持一个很好的状态,声音依然坚实、富有穿透力和金属质感。 记者:您认为林博士对咽音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王克明:林博士曾经问过很多音乐学院的人,你们觉得鸟有声带吗?他们认为当然有,不然如何发音?林博士说,这个就不对了,你们就是不懂。他认为,从解剖学上讲,鸟是没有声带的,其发音是靠气流的振动。所以,林博士异于常人的一点就在于,他能够想到从医学、物理学、声乐学的角度去探究人类的发声原理。早年间意大利发现了“咽音”,但之后没能传承下来,主要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很好地去研究它。只有林博士将其视为宝贵财富,很认真、很老实地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 林博士凭借自己多年的演唱实践和渊博的医学、物理知识,潜心研究和实践多年,终于破解“咽音”这个“美声唱法”训练的“秘方”,并把意大利传统唱法与中国民族唱法相结合,将“咽音”真正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创建出一套科学的训练体系——“咽音练声法”。他又以此为基础,精心培养了一大批我国早期民族歌唱家,可以说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坚实基础。 咽音让嗓音永葆青春 王克明:几十年来,我教过的学生大概上千人。我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宣传咽音。1976年开始,我在自家旁边办了很多年的咽音学习班。1998年,我转到复旦大学旁边继续开办学习班。90年代末,我又在上海音乐学院旁边的音乐书店借了办公室和琴房,专门教授咽音。很多音乐学院里的学生、老师都来我这里上课。2000年,我被复旦特聘在老年大学教咽音,同时学习班也没停。到2019年,我在班里和学校一直持续地开展教学。 另外,林博士的弟子罗荣钜去世后,他广州的弟子也来我这里学习;郭颂在东北,也特地叫弟子到上海找我上课。 70年代末80年代初,贾淑珍老师为了推广和普及咽音,专门主讲、制作了一部《“咽音”练声法》教学视频。我辅助她录制,进行练习示范,同时对八个步骤的练习要点做文字注解并撰写后记。这套教学片后来出版了,当时销售量有两万余张,深受大家欢迎。上海音乐学院隔壁的音乐书店,专门卖这个片子。 除了教学以外,我也矫治过不少出现嗓音问题的人,帮助他们很快地恢复嗓音。我也曾到上海广播乐团合唱团、上海歌剧院等专业团体宣传咽音的好处。 记者:您在这个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的? 王克明:很多人没有真正了解过咽音,不同门派之间更应该相互尊重。我在音乐学院旁边教的时候,他们会觉得好像教学方法不对,不过我既不怕也不理,只专注于自己的教学。越是反对我,我越要坚持办下去。我办了好几年,后来因为办公室被收掉,才停掉那边的授课。至今依然有学生、老师表示怀念和惋惜。 另外,在复旦老年大学合唱团的时候,很多学生并不是专业的。他们有不同声部,也有不同的发音方法,所以我在教的时候,讲的内容多少、讲的难易程度,也需要把握一个尺度。 记者:结合您的教学实践,咽音对学生有帮助吗? 王克明:对于他们来说,学会咽音的好处有三:其一,嗓音不会哑,唱歌也不会挤卡;其二,不论是合唱,还是个别教学,他们的嗓子都会很舒服,不会出现什么毛病;其三,嗓音很清晰、很润滑,金属的声音马上就出来了。 很多人刚开始练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声音很怪,有点像鸡鸣的声音。实际上,他们练习气和声的结合,可以让自己的声音富有穿透力,对自己的身体也会很有好处。坚持练习咽音,运用小腹丹田之气,无论对于歌唱还是发音讲话,帮助都是极大的。 记者:结合您的经验,咽音怎样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王克明:林博士在其著作中曾经阐明对“咽音”研究的结论:一,要达到“美声唱法”的发音要求和艺术标准,咽音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训练手段;二,其他学派唱法经咽音短期训练后都有明显的提高效应,这是深信不疑的;三,任何用嗓音进行艺术活动和日常工作者,应用“咽音”练声都有保健和治疗的“特药”作用。他还深情地指出:做这项科学研究,更须将眼光放远些,把第三点视为重点,使之为人类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咽音可以保护嗓子,让嗓音永葆青春。我们宣传“咽音练声法”,也是希望能发扬它,除了歌唱,让它为更多人服务。很多老师容易出现嗓音问题,声音嘶哑、产生小结;很多售票员也经常用嗓,长期嘶喊把嗓子喊哑了;而且空气的污染也会影响嗓音。咽音都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我相信,广大的声乐专业工作者、业余爱好者和从事嗓音活动的工作者都能够从咽音中真正受益,取得成果。我也希望,这个世人瞩目的“科学良种”能够在我国声乐事业发展中得到健康传播、开花结果。 记者:您觉得如何才能将咽音传承下去?怎样才能振兴? 王克明:我经常跟学生讲,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地宣传咽音。从理论学习方面来说,要认真踏实,咽音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能从最后的结果看到它神奇的效果;从教学传承方面来说,我们要想发扬林博士的咽音,就要从小抓起,从学生不懂如何发音的时候就要教他们。 对于音乐生活报牵头成立了“咽音振兴专家委员会”,我觉得非常好。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大对咽音的宣传力度,以更多新颖方式和有力措施促进咽音的传播和发展,让这份如同珍宝一般的科研成果能够发扬光大;引领大家正确认识、共同探讨这一科学与艺术密切关联的科研课题,提高我国歌唱艺术的科学训练水平,促进我们民族声乐的发展。 文/吴岩 采访/余晋湘 嗓音与艺术嗓音编辑部 系列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