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继往开来的咽音传承人——著名嗓音专家、民族男中音歌唱家钟振发

发布日期:2023/3/8 10:40:03    
  

编者按:咽音是著名嗓音专家林俊卿博士耗尽毕生心血研究创立的科学练声体系,是一个超越时代的国家艺术瑰宝。几十年来,它的发展艰难曲折,并且由于资料的不断缺失和人员的逐渐断代,目前已处于亟待抢救保护的边缘。与此同时,市场上充斥着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乱象,让很多希望认真学习的人无从辨知。为此,我们千方百计找到当年的亲历者或其弟子,希望通过他们的讲述能够帮助大家正确地看待咽音、学习咽音,也让咽音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继续发展。


       钟振发先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与咽音紧密交织。他因嗓疾被咽音治愈,又因咽音支撑了繁重的演出任务。面对组织交予的重担,秉承恩师的夙愿,他迎难而上,贯彻始终,圆满举办了男高音High C班,教出了一个个顶尖的男高音。作为歌者,他的歌声享誉大江南北;作为师者,他的弟子满布天下;作为医者,他治愈的病患遍及各行。他用他的歌声、智慧和行动,带给人们美好与希望,陪伴他们走过最艰难的“一里路”。

       作为咽音的第一代传人、第二代掌门人,他恪尽职守、不忘初心,将自己全部的热情奉献给咽音事业。他谦逊低调、继往开来,让咽音的发展道路更加长远。他的名字注定载入史册,他的事迹也注定被铭记。



记:早年间,您学习咽音的心得体会是什么?

钟:当时我在福建歌舞剧院,演出任务重,嗓子经常出毛病,吃药、找老师、休息都无济于事。后来,组织上给我一个机会,我考入上海声乐研究所,师从林俊卿博士学习“咽音练声法”。我才知道,唱好歌很重要的是发声方法,自己过去是因为唱法问题没解决才经常出毛病。

林博士说美声唱法是比较科学的,他知识渊博、眼界开阔,先学医、后学唱,从嗓音边缘科学入手,深入地去解剖歌唱发音的机能状态和发声机理。他在研究中认识到,意大利美声唱法的核心技术有三点:一是咽音,二是唱在气流上,三是连音风格,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应用到歌唱中去。他说,我们只能学习、借鉴,但不能照搬,学习它的技术是为了发展自己的嗓音发声科学。

同时也要看到我们中国古典声乐艺术的精湛技艺,如高音轻过、余音绕梁、字正腔圆、脑后音等;我们也有自己的文艺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只有走自己的道路,将来才有自己的嗓音发声科学,我们也是可以登上人类歌唱艺术巅峰的。


记:作为歌唱家,您认为咽音带给您的最大受益是什么?

钟:我学到了咽音练声法以后,就开始舞台实践。我们在福建慰问演出,任务繁重。一天至少要演一到两场师团单位以上的大场,有时候一天还要在坑道或哨所演出五六场小场;一场要唱五六首,甚至十几首。海防线很长,我们一路演过去,唱了多少歌,自己都数不过来。

作为一个省团,我们还有文化交流任务。一趟巡回公演,从江西、湖南到广西、广东,4个月演出113场。我作为主要演员,每一场都必须上。在桂林我得了肺炎,发烧、住院,但也要坚持演出,演出之前抬出来,演出后再送回去,这是对待观众的态度问题。

还好我学到了咽音练声技法,帮了大忙。参加工作几十年,我没有落过一场演出,在福建歌舞剧院,我是公认的铁嗓子。舞台就是战场,优胜劣汰已经常态化,能够成功者寥寥无几,所以我非常感谢林博士教给我的知识、技术,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我钟振发的今天。


记:离开舞台转战新的领域,您在咽音工作中的经验是什么?

钟:1989年,林博士说趁着领导班子换届,推荐我来北京声乐研究所接班,要求我做好两件事,一个是举办男高音High C班,一个是咽音的传承。

我当时在舞台上的演唱比较得心应手了,可从来没有想过去搞嗓音科研、接林博士的班,这个拐弯也太大了。但林博士说他从电视上听到过我的演唱,认为我已经解决了唱法的问题,而且有能力、有德才来举办High C班。于是,我就只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

办c3班的规格高、技术强、时间短、条件差,训练男高音就是一个难题,所以我必须考虑将咽音训练程序简化。我把林博士的咽音理论归纳成六个字——“重在吸、说与叹”,这就是我的想法和做法,也可以说是我的经验吧。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咽音是人的会厌后卷贴近咽壁形成一个发音管发出的声音,它带有金属性的音彩,但它只是单一的音色,无法形成语言,因此就必须与人的声源(声带)结合成为发音偶组,才能成为歌音的主干用来结合歌唱。所以说咽音易发、偶组难调,这个问题可能是咽音训练中最难调控的技术之一。

我对学员们说,林博士的咽音练声法理论博大精深,在歌唱训练时只要简明扼要地记住一个字或者一句话。比如强调精神力量只是提“吸”;在歌唱时只是提“说”,真声基础;四个无声动作练习只是提“四六关系”,4个用力部位:后脑、后颈、后背、丹田,6个肌肉放松部位:唇、舌、下巴、喉、胸、肩;力在后、松在前,中间是呼吸通道用来“狗喘气”等。

我设计了“3331”封闭训练程序:3个月练基本功,3个月结合歌唱,3个月合成,1个月连排及彩排,10个月汇报演出。当时林博士在上海养病,偶尔来京为我讲解三个里程的理论,同时也给High C班的学员们上课。

在文化部艺术局的领导下,在林博士的指导下,在外聘专家小组和本所全体员工的齐心协力下,男高音High C班终于获得圆满成功。文化部也很满意,评价声研所——“所小办大事,科研有实力”。



记:作为咽音传承人,您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

钟:有的人说钟振发边学习咽音、边运用咽音、边推广咽音,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地总结、发展,我认为这样的评价是客观的。只有不断学习、实践、消化、吸收才能发展,举办c3班就是突破、就是发展。这种发展早些时候就开始了,在福建时我就训练出一批歌手来,程守信、林希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林博士要我来办班,我的心也就不慌了。

我比较注重这支已训练过的队伍,他们不仅自己要唱、要教、要治,还要传承林博士正宗的咽音练声法,他们的茁壮成长对咽音科技、对我国嗓音科学的发展是有深远意义的。

林博士选的全是国内的人才,没有一个送到外国去训练的,全是中国文艺团体的骨干,训练出来的也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的歌唱家。他用他的咽音练声法培养出这么多的学生来,这在中国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很了不起,所以大家才说他是我们中国的嗓音科学家,是我们中国嗓音发声科学,尤其是嗓音边缘科学的领军人。

大家感谢林博士,因为他们都是咽音的受益者,我钟振发也是受益者之一。我的任务就是把林博士的东西搬过来用到学员身上,这是我的使命,也是一个中国文艺工作者的良心和责任。


记:如果有人愿意传承咽音事业,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考量?

钟:学习咽音唱好歌,但必须说明,学会了咽音不等于就会唱歌,所以说学习声乐有条件论,但不唯条件论。得法者苦练可能成功,得法而不苦练者难成功,不得法苦练者前途渺茫。无论是c3班、研修班,想成为咽音的传承人,还得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嗓音科技滚滚向前不进则退,只有学深、学透,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咽音传承人。

咽音弟子中水平也有高中低之分,可以通过演唱、教学、矫治等的考试来评定,希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科技、高规格的咽音人才队伍,将来才有资格教学。普及与提高并举,让各种规格的班都有专业、合格的咽音教师去执教,以正宗系统、保质保量的内容授课,让广大咽音爱好者受益、满意,这才是我的期望。


记:作为嗓音医生,您认为有的歌者嗓子出现问题,原因是什么?

钟:林博士说过一句话,你看谁在歌唱时脸红脖子粗,那他的唱法肯定有问题,这就说明他的声带负荷过大。中央音乐学院韩(丽艳)教授也说过,声带长小结100%是方法有问题。

唱法有没有问题,眼睛是不容易看出来的,但可以从解剖学来剖析歌唱发音的机能状态是否正确。这一点林博士可能比声乐老师会看得更深层、更全面、更准确。这是一个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差距,嗓音边缘科学会比单科学前沿一些,这一点林博士更有优势。解决唱法毛病的手段更高明,就是硬道理。


记:您成功矫治过很多人,您认为咽音究竟神奇在哪里?

钟:林博士说,唱法是发声科学。这里面有一个敏感的问题,歌唱发音是吸着唱还是推气唱?作为嗓音科学家,他提出必须减轻声带负荷,提高发音能力,延长嗓音寿命。这是他嗓音科研的重要课题。我的体会是,歌唱发音姿势的改变、建立起以吸制呼的发声态势,这是发声方法正确与错误的分水岭。

比如,于文华有一段时期说话、歌唱有困难,找了很多医生、教授都不见改善,几经波折后,她通过中央音乐学院的韩教授找到我。练了一会儿,她的声音就有了起色,连来三天,已经见到了曙光,到了第四节课,她对我说,自己的声音已经恢复到历史最好时期了。后来她的嗓音一直保持良好状态,至今仍然活跃在舞台上。

这样的情况在我这里还有许多。所以说,矫治的方法、技术十分重要。我的理念是,用正确的发声方法纠正不正确的发声方法,让嗓音病患者的发声功能恢复正常,这就是咽音发声矫治的神奇之处。



记:作为一名曾经履职20年的全国政协委员,您如何看待如今的咽音市场乱象?

钟: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尽心尽责参政议政,找准位置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也写过一些优秀提案。我也曾以提案的形式反映过咽音弘扬的问题,引起了政协的关注。从目前来看,更重要的是自己先发展起来。

当然,咽音的发展需要有更多人的参与。有的人在教咽音、想当老师,这是好事,但最好学深、学透,避免给人误导。咽音是科学,假的真不了,解释不到位恐怕也难瞎编下去。广大的咽音爱好者是有分辨力的,只要是正宗的咽音练声法,肯定会有吸引力。


记:您对于咽音振兴工作的寄语或希望是什么?

钟:我希望咽音发声科学能有更大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端声乐人才。我一直在做咽音传承的工作,也训练出一些歌手和矫治嗓音病患者,这支队伍目前保持着健康的成长势头。

为什么在意大利这个技术会失传?就是因为它被垄断了。前人走了但技术没传下来,后人不知道怎么施展。这个前车之鉴,林博士也看到了,所以才要我来接这第一棒。

他说,推荐钟振发来接班是正确的,自己创立的咽音练声法被证明是科学有效的,High C班的成功证实咽音理论可以传承,他的嗓音科研可以画上句号了。他认为,一个科技的轮回大约需要200年的时间,到那时这套咽音发声科法才会被人们充分的认识和普遍的应用。

但我毕竟已经是86岁的人了,现在有了音乐生活报全力以赴地投入咽音振兴工程的规划,给林博士的咽音科研的继承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太好了!我给予全力的支持!咽音弟子们的热情也很高。音乐生活报做这项工作很有意义,也很有远见,这是一个新的转折点。我已完成历史重任了,也可以画上句号了。希望咽音振兴工程进展顺利,旗开得胜!


【个人简介】

钟振发,著名嗓音专家、民族男中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原北京声乐研究所第二任所长,福建省歌舞剧院原副院长,全国政协第六、七、八、九届委员。

1937年出生,福建漳州人。1956年,考入福建省歌舞剧院任独唱演员。1961年,考入原上海声乐研究所,师从著名嗓音专家、男中音歌唱家、医学博士林俊卿学习“咽音练声法”。1989年,接替林博士担任北京声乐研究所第二任所长。1990年,在林博士的指导下成功举办三届男高音High C培训班,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咽音专家。2003年退休至今,依然持续开展与咽音有关的教学、矫治、宣传、推广等工作,惠及广大嗓音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