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咽音小课堂】调节“两管”的方法和效用是什么?

发布日期:2023/2/17 13:14:02    
  

       著名嗓音专家林俊卿博士认为,应用“咽音”歌唱促使音色的亮暗变化,除了通过升降整个喉器来调节“泛音共鸣管”的方法外,还有另外两种方法可以实现。  


       这指的是,在舌骨后部的位置不改变的情况下,通过升降甲状骨的位置来改变舌骨与甲状骨间的距离,从而实现“基音管”长度(即两声带靠拢形成的“声门”到会厌口的长度)的伸缩变化。

       舌骨与甲状骨间的距离缩短,“基音管”的长度就缩短,发出的音色就比较亮;相反,距离变远,“基音管”被引长,音色就会转暗。

       不过,这种方法适用于男女高音声部的歌唱家唱中高音以上的抒情乐段,是他们在那种情况下最习惯用的。因为高音声部的歌唱家如果想让自己的歌声音色始终保持比较亮的状态,就不可以像中低音声部的歌唱家那样,把喉器以上的“泛音共鸣管”大幅度地拉长、扩大,特别是在唱中、高以上的音时,最好不要移动舌骨后部的位置。否则,非但会减少“基音管”发“咽音”的成分,使声音变得不结实和失去高音类的特色,而且会造成自己发较高音的能力变得困难的情况。


       在调节“泛音共鸣管”的同时适当地调节“基音管”,这种综合应用可以使中、低音声部歌唱家(包括一些嗓门较大的戏剧性男女高音)变化音色的技巧达到最高水平。

       因为一般中、低音声部歌唱家都是在歌声始终带有足够“咽音”成分的情况下,通过升降整个发声器(即包括舌骨在内形成的“基音管”的部分)来伸缩“泛音共鸣管”,从而促使音色产生亮暗变化。更进一步的话,如果在伸缩“泛音共鸣管”的同时,“基音管”本身也能伸缩,那么变化音色的技巧便会更加完善了。

注:本文根据林俊卿《“咽音”练声的八个步骤》中的相关内容整理而成。


嗓音与艺术嗓音编辑部  系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