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音小课堂】为什么用“咽音”可以轻松唱出高音 | ||||
发布日期:2023/1/6 7:51:43 | ||||
贝诺利氏发现(参看Vennard所著《Singing:The mechanism and the technic》1967年版第40页,注1),人在大笑的时候,声带的靠拢发音是完全不费力的。因为根据气动力原理,当笑的强烈气流通过喉腔,会对喉腔的组织产生一种吸的作用,将两个声带吸往中央靠拢从而发出声音,此时的喉肌是毫不费力地参与。如果将一个死者的喉器取下来,接在一个打气筒上并用强烈的气来吹,也是完全可能吹出声音的,这个发现被称为“贝诺利氏作用”(注2)。 “唱在气流上”之所以比较不费力,就是因为它是建立在“贝诺利氏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套歌唱发音技巧。 我国著名嗓音专家林俊卿认为,应用一般说话的发音方法唱高音时,要么很困难,要么非常吃力,因为只能把呼气按比例增强,同时把两个声带张得很紧,甚至要求促使两个声带靠拢来发音的喉肌必须拼命地拉动已经张得很紧的声带。而由于声带组织整体参加振动变得过于紧张和过硬,单靠“贝诺利氏作用”作为主要原动力已是不行,即使把气力尽量加强也没有用。毕竟,唱C3那么高的音,呼气不知道要加强多少倍,才能吸得动极端张紧的声带。 贝诺利氏作用(即“伯努利原理”,见注2)的应用举例之一,图源网络 在他的研究中,应用“咽音”方法发高音时,就可以很好地利用气息的“贝诺利氏作用”而比较不费力。 因为发“咽音”的机能就像吹响一支细小的双簧管乐器。“簧”是两个声带,“管”是会厌在喉头上与两侧的韧带和后面的咽后壁形成的“发音管”。“咽音”的种种练习,其实质就是指一方面训练“小双簧管”的“管”可以粗细伸缩自如,另一方面训练“两片簧”能够自动控制其参与振动部分的大小。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发现,应用“咽音”方法唱高音时,两个声带都相应缩短,而其边缘部分都相应变薄。此时,呼气的力量并不像上述方法那样按音高的比例加强,而是在咽部的“发音管”帮忙控制的情况下,变为排气量较少而力量比较集中于两个声带相靠拢的边缘部分。 应用这样的方法来唱高音,呼气的力量虽然不强,但由于力量集中于一条线上,当吹过声门时就会产生一点点的“贝诺利氏作用”。这一点点的“贝诺利氏作用”,想把两个声带整体吸动显然是很不够的,但如果只需要吸动两个声带边缘变薄的那一小部分,可就绰绰有余了。 所以林俊卿认为,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用“咽音”方法结合歌唱,在音域范围之内,不管发音多高、无论气息是强是弱,都能够很好地利用气息的“贝诺利氏作用”作为促使声带靠拢的力量。 嗓音与艺术嗓音编辑部 系列推荐 注1:本文根据林俊卿《咽音练声的八个步骤》中的相关内容整理而成。此处所指图书的作者为美国国家声乐教师协会前主席、著名声乐教练威廉·文纳德(William Vennard)博士,该书中文版名为《歌唱:机理与技巧》,由李维渤翻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出版。 注2:此处或为翻译不同。“贝诺利氏作用”应指“Bernoulli’s Principle”,即“伯努利原理”,物理学术语,于1726年提出。提出者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是瑞士著名科学家族——伯努利家族(Bernoulli family)中最杰出的一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