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嗓音的福利?“林大夫”和他的神奇练声法

发布日期:2022/8/26 0:25:11    
  

       据说,在几百年前的意大利,曾经出现过一种特殊的练声法,可以让那些意派“美声唱法”的歌唱家们轻松唱出高音,嗓音特别嘹亮,而且长时间不费力。它很神秘,不要说外国人无法接触,即便是本国人也不会轻易学到,是一种被权威教师们所垄断的“秘方”,只在极少数人群中秘传。  

       这种特殊的发音方法,被传统意派的音乐家们称为“咽音”(直译自意大利语Voce faringea一词,英译为Pharyngeal voice),居于发“真声”与发“假声”的机能之间。它产生于17世纪60年代意大利美声的“黄金时代”,而后逐渐走上失传的道路,直到今天已少有人能够彻底了解它在嗓音上的训练和应用上的效能。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一位“林大夫”偶然接触到并开始学习它。之后,他在国内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与实验、改良和发展,最终创出一套以“咽音”为基础的练声法,惠及了很多歌唱演员和戏曲演员。 

      这位“林大夫”,就是已故著名嗓音专家、男中音歌唱家、医学博士——林俊卿。 


       林俊卿,福建厦门人,1914年出生于“音乐之乡”鼓浪屿。在家乡浓烈音乐氛围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喜爱唱歌。由于嗓音和乐感出众,他在青少年时代便显露歌唱才华,5岁就担任了儿童唱诗班的小领唱。

       因为家庭的缘故,林俊卿18岁从厦门同文书院毕业后还是选择了学医。他1935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的理学系医学先修科,1940年获得北平协和医学院(今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从1941年起,他在上海开始行医。


       热爱歌唱和音乐的林俊卿其实从未放下心中的梦想。在念医科大学的最后两年,他利用业余时间向燕京大学的美国女中音歌唱家威尔逊夫人学习声乐,于艺术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发音能力却没什么增长。

       1941年,他经同乡介绍,跟随上海工部局乐队(Shanghai Municipal Orchestra)指挥、意大利著名音乐家梅百器(Mario Paci)学习“美声唱法”,发音能力有了明显的变化。

       在一次歌唱沙龙的聚会中,林俊卿偶遇来到上海的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蓬那维塔(B.Bonavita)。他教给林俊卿一种古老的意大利发音方法,即发“咽音”的方法,帮助其不断突破自己的高音极限。很快,林俊卿便学会了很多高难度的歌剧选曲,舞台演唱水准更上一层楼,成为当时上海滩屈指可数的歌唱名家,经常在上海的“意大利俱乐部”演唱意大利歌剧选段。

       当时的英文报纸评论说:“他虽然只是一位业余歌唱家,但技巧水平远远超出一般专业演员。”“专家们都认为,他是中国史无前例歌唱能力最强的男中音。”

       1953年8月,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World Festival of Youth and Students,又称“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中国派出一行240人的艺术团参加。已是华东师范大学校医的林俊卿作为能够用美声演绎西方歌曲的演员代表,随团出访前苏联、罗马尼亚、波兰、民主德国等国家。


       在联欢节上和巡回演出期间,林俊卿出演上百场,掌声遍东欧。尤其是歌剧《塞尔维亚理发师》中那首脍炙人口的咏叹调《快给大忙人让路》,他以纯熟的意大利语、意大利传统的美声唱法和举重若轻的演唱能力,将经典选段唱得那么诙谐、幽默、轻松,令欧洲观众叹为观止,被深深折服。素有“最挑剔的音乐欣赏家”之称的德国听众也为之倾倒,他们欢呼着,一次次把帽子扔向空中。当地媒体连篇累牍地发文赞扬,称他的演唱比意大利人更加意大利,具有世界水平。

       艺术团副团长李凌后来回忆说:“在好几个国家的公演中,他的‘费加罗的咏叹调’,受到狂热的拥戴。”作家叶永烈写道:“他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那裂石之声使满座皆惊。”已退休在家的原中央乐团(今中国交响乐团)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吴其辉说起此景也啧啧赞叹:“那一年,林大夫出尽了风头啊!”


       一直以来,林俊卿都为自己能碰巧学到“咽音”这个“秘方”而深感幸运,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奇效也更加感兴趣,于是很早便开始去研究它,参看了很多有关练声的论著。

       而他东欧之行的表现,引得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院长给中国文化部写信称:林俊卿的嗓音是世界第一流的,应该让他搞嗓音研究。

       面对国外对林俊卿的强烈反响,以及他在出访时为同行的多名歌唱、戏曲演员治疗声带的事实,文化部经过反复、慎重的研究,认为让林俊卿改行从事声乐教学和研究工作,可能会作出更大成就。后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同意,决定在上海单独为林俊卿建一所以他为主的专门研究、教学咽音的歌唱研究机构。周总理还特批了8000元经费,用于购买钢琴等相关学习器材及订购国内外有关书籍、杂志等。


       1956年夏,中国第一个嗓音研究机构——上海声乐研究所正式成立。林俊卿任所长,享受一级教授待遇,直属文化部领导。

       《现代音乐史百科全书》德文总编辑、世界著名音乐评论家库特那博士评价道:“他具有稀有的演唱能力,同时是个伟大的音乐天才……后来他把兴趣转向研究嗓音科学。研究这一领域,他最有资格。他有医学科学知识和研究才能,加上炉火纯青的演唱技巧和最高级的音乐修养,从事嗓音训练与治疗,必能获得良好的成绩。我认为他的非凡的学问和经验对声乐界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我搞这项研究工作的目的,是要揭穿这‘咽音’的‘秘方’的奥秘并公布于众。不但要大家知道它、了解它,而且希望大家能尽快学会它,得到它的好处。希望有一天,它能在我国的民族声乐事业上及人类的科学文化建设上发挥最大的作用。”林俊卿在自己的书中如此写道。


       由于“咽音”在欧洲也属于比较冷门的流派,全世界少有此类学唱书籍,于是林俊卿就自己动手编写。他根据“咽音”的鼻祖基里·可萨林唯一的一本著作,再结合自己这么多年来学习、演唱的经验和体会,编写了一套洋为中用、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理论书籍,用作教材。

       从最初的《歌唱发音的机能状态》(1957年出版)、《歌唱发音不正确的原因及纠正方法》(1960年出版)、《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1963年出版),到后来的《咽音练声体系》(1981年香港出版)、《咽音练声的八个步骤》(1985年出版),林俊卿通过这几本著作,详尽阐述了以“咽音”为基础的练声体系,从而创立出一门介于声乐发声科学与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嗓音边缘科学。


       成立后的上海声乐研究所迎来了很多学员,几年间培养了一大批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医好了一大批失声的演员。

       随着“林大夫”的声名远播,前来进修的学员络绎不绝。这些学员大多是来自部队文工团和地方歌舞团中非音乐院校培养的歌唱演员。当年的歌坛新人,如马玉涛、郭颂、贾世骏、孟贵彬、寇家伦、董振厚、方应暄、罗荣钜、钟振发、王宝璋、陆青霜、孙宝贵等,在此地培训后逐渐成为各领风骚的歌唱名家。


       1961年,上海市文化局开办管弦、合唱和歌剧三个音乐培训班,其中歌剧班的培训任务由林俊卿及声研所的教员负责。在这批学员中,后来涌现了大名鼎鼎的朱逢博及钱曼华等一批新人。

       许多剧种的戏曲演员也慕名前来。林俊卿不仅教他们正确的发声、科学的气息,还为厉慧良、常香玉、小彩舞等几十位有着各种声疾的老艺人们治疗,并先后治好了长期失音的评剧演员喜彩玲、河北梆子演员李桂云、京剧演员吕香君、河南梆子演员高洁等人。


       “文革”期间,研究所一度被撤销,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才翻开新的一页。

       1982年8月,中央电视台录制播放了一部林俊卿主讲的歌唱与教学电视纪录片,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全国各地观众给电视台写了几百封信,要求学习林俊卿练声法。此后,王昆、胡松华、张映哲、张越男等联名给中央写信,要求给林俊卿和上海声乐研究所落实政策。

       1985年3月,中断了将近20年的上海声乐研究所搬到了北京,改名为北京声乐研究所。林俊卿仍担任所长,他为新研究所定下了宗旨和任务:“研究声乐、治疗嗓音”。


       此后十几年间,研究所取得了十分喜人的成绩:训练、治疗各类学员、患者一千多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厉慧良、青年演唱演员方明、川剧著名小生晓艇、京剧新秀雷英等,都是用咽音练声法训练、治疗后恢复嗓音的,而董文华、郁钧剑、吴国松等歌唱家也在此学习过。  


       林俊卿开创的“咽音”练声法能提高歌手的发音能力和持久力,解决唱高音难题,让歌手轻松地发出脆亮、金属的声音,延长歌唱艺术生命,还对嗓音有很好的矫治和保健作用。北京、上海乃至全国的声乐专家教授沈湘、蒋英、张权、周小燕、蔡绍序、谢绍曾、高芝兰、葛朝祉及温可铮,都对林俊卿的学术很感兴趣,并听过他的大课,评价也甚高。

       林俊卿的学术成就,尤其是他治疗嗓音的本领,也引起了世界的关注。1981年,67岁的他赴美探亲,同时应邀去美国的几所名校讲学,所到之处均受到隆重接待。美国的许多学术研究机构,都对其研究成果很感兴趣,甚至有人已通过美国的有关部门,为他开设了一所治疗嗓音的研究机构,以期能成为医治全世界演员嗓音的场所。


       对于美国朋友的盛情和好意,林俊卿表示感谢,但婉拒了。他认为,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在祖国广泛应用,自己是中国人,所有的一切都应听命于祖国。

       在林俊卿探亲、讲学期满归国时,陪伴他的不是电视机、录音机,而是300多本英文参考书。他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的热情,去翻译这些书籍,为中国声乐事业服务。

        退休之后的林俊卿,仍在不知疲倦地宣传“咽音”练声法。他常说:我老了,几乎人间的一切欲望都没有了,惟独希望多活几年,把“咽音”这个宝献给祖国和人民。在科学的春天里,他到祖国各地许多文艺团体讲课、治病,忙得不亦乐乎。他认为,生命是有限的,而科学研究是无限的。


       2000年,林俊卿在上海去世,他的弟子和助手们继承了他终生的事业。吴锟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咽音练声法的传播推广,治愈嗓音病患者上千人,训练歌唱演员、戏曲演员众多,且多人获奖,其目前在新加坡开办的嗓音培训中心也颇具声望。薛天航治好的病人有几百例,包括电影配音演员刘广宁、京剧演员童芷苓、歌唱演员朱明瑛、电影演员项蕾,还有话剧演员、广播员、售票员、律师、大中小学教员和许多用嗓子工作的人。廖一鸣几十年来也帮助了很多酷爱唱歌却长期找不到正确发声方法的人,让他们圆梦。

       古老而神秘的“咽音”,曾经有着辉煌的历史,推动了歌剧的发展,造就了意大利美声“黄金时代”,又差点失落于历史的尘埃中,但终于在林俊卿和他的弟子手中,迎来了新生,焕发出勃勃生机。

注:以上内容根据资料整理而成,配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