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艾瑞发布了《2020年中国音乐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其中“数字篇”提到,2019年全球音乐产业市场规模收入已达到202亿美元,较去年增长了8.0%,流媒体收入增长态势凸显,在2019年收入贡献占比首次突破50%。在全球音乐市场回暖的同时,中国音乐市场已攀升至全球第七名,其中数字收入市场规模达753.4亿元,预计数字音乐、在线K歌、音乐直播等多元模式持续加速整体商业化进程,未来有望形成千亿级市场,规模远超表演权收入、实体收入及同步收入,数字收入将成为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核心助推器。 多种环境因素促进数字音乐市场发展 政府推动区域性音乐产业建设,推动数字音乐正版化发展。自2015年起,国家不断发布关于音乐产业、文化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改革意见,北京、成都、萧山等地相继推出相应产业发展利好政策。 人均文娱消费支出不断攀升,带动中国文化娱乐市场长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和娱乐消费支出达2513元占,整体人均可支配收入8.2%,居民不断提升的文化娱乐消费水平为中国文化娱乐相关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提供持续动能。 居民内容付费与版权意识不断提升,用户强社交诉求促进数字音乐模式多元化。移动互联网在国民间的普及,与增速降费的持续推进,驱动我国移动端网民规模持续上升,从2015年3月到2020年3月,我国移动端网民数以9.3%的年复合增长率,从5.8亿人攀升至9.8亿人。渠道的转变带来用户信息、内容获取方式的迭代,用户对数字化内容的付费、版权意识不断加强。 5G技术使得音乐视频化场景有更多想象空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用户可触达的互联网内容信息呈现指数化升级,在此基础上诸如5G、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亦为数字化音乐市场的发展与规范化带来了新的机遇。 数字音乐用户规模稳定增长 当前数字音乐(狭义)用户规模最大,短视频音乐直播用户的增长受益于平台整体直播用户的快速增长较为显著。自2018 年上半年以来,数字音乐用户规模基本较为稳定地维持在 8 亿量级的高位。在线 K 歌与泛娱乐音乐直播用户大体呈稳健上涨趋势。此外,短视频音乐直播用户规模 2020 年上半年攀升至超 3 亿月活,一跃成为第二大用户规模量级。泛娱乐音乐直播用户在 2019 年的上升与数字音乐 APP 的良好增势有关,用户同时通过数字音乐 APP 接触到音乐直播内容形式。 从2017至2020年,我国数字音乐平台及在线K歌平台用户的月度付费率均呈现上升趋势,数字音乐平台的月度ARPPU增长率为11.8%,在线K歌平台的月度ARPPU增长率达20%。用户对于音乐内容的付费意愿上升,以及平台整体ARPPU的上涨,不断拉动数字音乐专辑等付费类音乐内容的消费增长。同时,在短视频平台和泛娱乐直播平台上,伴随越来越多的中长尾和非公会签约主播的入驻和开播,平台原有头部主播效应产生的较高的ARPPU一定程度上被稀释,因此音乐内容的ARPPU呈现出小幅下滑。 数字音乐用户内容及功能需求多样 从调研数据来看,数字音乐用户偏好曲风仍以流行乐为主,轻音乐、中国风类歌曲亦备受喜爱;此外大众对不同音乐流派的认知度逐渐加强,摇滚、电音、说唱、二次元等多元化曲风亦有其特定的偏好者。从不同性别用户的TGI数据来看,男生偏爱DJ电音,女生更钟情R&B/Soul。 从年龄TGI数据来看,各年龄段人群偏好曲风类型特征各不相同。25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对嘻哈说唱类与二次元类音乐偏好尤其突出,契合Z世代用户追求个性与自由的精神;26-35岁人群曲风偏好多样化,涉及类型分布更均匀;36-45岁人群偏好的曲风类型相较于26-35年龄段用户明显减少,集中在流行、中国风及民谣歌曲;45岁以上人群更加偏爱古典、民谣风格音乐。 从不同城市线级TGI数据来看,一线、新一线及二线城市用户对于数字音乐的曲风偏好十分多元,且相对于三线及以下用户偏好流行和中国风音乐,其更偏爱国际化、小众的曲风,如爵士、电子、金属乐等;低线城市用户对于小众曲风的偏好度低,或由于其缺少接触和了解不同风格音乐的渠道,调研中超过70%以上的四线及以下用户从未观看过Live House演出,而这一比例在二线及以上用户中仅为45%左右。 从使用时段来看,用户使用不同平台收听或观看音乐内容主要集中在上午6-8点的通勤时间,中午12-2点的午休时间以及傍晚下班途中和睡觉前。具体到不同场景,各类型平台均有超过 50% 的用户在家休息时使用。数字音乐、音乐短视频、音乐直播,以及在线 K 歌等丰富的音乐呈现形式能够使用户在如健身、开车或旅行等不同的细分场景下,随时随地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数字音乐全国性发展痛点 与日韩、欧美相比,原创音乐作品传唱度低。在本土角度来看,我国民众受音乐行业发展成熟度较高的欧美、日韩等国家的确的曲风、音乐作品和音乐人影响较早、较深;同时,因版权问题、音乐人分成体系问题的尚待解决与完善,我国音乐人依靠音乐作品变现的能力不强,原创音乐作品创作量有待提升,进一步影响到原创作品的传唱能力。从海外角度来看,中文歌词的翻译难度大,再加上欧美、日本等地的音乐作品出海早、对各地民众影响深,使得我国原创音乐作品在海外的传唱难度提升。 数字信息时代带来的音乐版权问题、数据问题尚未解决。在数字时代中,更多的线上传播渠道、更多互联网用户的聚集,以及更为多元和成熟的技术发展等,使得音乐人能够拥有更便捷高效的音乐创作和传播环境。但与此同时,数字时代的发展,也提升了音乐人对数字音乐的版权保护难度及维权维度。相较于需依靠唱片、磁带等实体物质进行录刻、传播的传统音乐,虚拟化、数字化使得数字音乐的复制所需成本低、操作易,且在复制后音损小的特性又使得数字音乐可被多次复制,再度加大了数字音乐的版权保护难度和门槛。从维权的角度来看,无实物可循、对易留下过程数据的物流运输依赖度低,都使得数字音乐维权难度和侵权执法成本高,成为全国性的音乐产业发展痛点。 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发展策略 联通线上线下渠道、加强补贴,为音乐人提供更强变现能力。在我国数字音乐产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音乐平台借助自身技术与资源优势,打造、赋能与联通如音乐酒吧、Live House等线下音乐演出场所,为音乐人提供更多的线下演出场所、更多的变现可能性,以及通过技术能力提升音乐人与观众交流的效率。另外,适当的表演和演出奖励、补贴,则能够为音乐人参与这样的线下演出贡献动力,并能够进一步地帮助提升音乐人依靠音乐作品的变现能力。 数字音乐产业发展是当下建设音乐城市的重要支撑。扶持原创音乐人,激励优秀原创音乐作品;加强民众音乐通识教育,培养音乐赏鉴意识;促进音乐科技融合创新;数字音乐平台积极引导,激发音乐创作热情;建设更多城市音乐演出空间;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拓宽投资融资服务渠道。 加速音乐城市建设与氛围打造,丰富民众美好生活。调研显示,高线城市居民更加重视城市音乐氛围,用户对上海、北京、广州、成都等高线城市的整体音乐氛围评价较好,约有74.4%的用户认为,城市良好的音乐氛围对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生活体验较为重要。但良好的城市音乐氛围并非一日炼成,需要从民众整体音乐素养的培养、城市音乐空间的打造和日常音乐活动的频繁举办三大方面共同努力。更多的城市音乐空间为音乐人和大众提供了接触交流的场所,一方面对民众进行音乐熏陶,使好的音乐和优秀音乐人被更多人看见和喜爱,另一方面也能带动音乐人的创作和演奏激情,从而形成城市音乐生态的良性的循环,丰富民众美好生活。 利用IP效应打通文旅生态链条,开发音乐消费文化地标。音乐应当成为人们与城市、以及与城市其他居民情感连接的载体,通过多样的形式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增添轻松和愉悦感,而城市音乐主题公园的建设是能够有效达到以上效果的方式之一。艾瑞用户调研显示,接近三分之二的用户表达了对音乐主题公园的浓厚兴趣。一二线城市政府应起到积极示范作用,积极推动“音乐+”城市文化生活的融合创新,将本地优势和特色资源与数字音乐产业有机结合,挖掘独特的音乐文化IP,通过建设音乐主题公园、音乐小镇的形式,打通文旅生态链条,开发综合性的音乐消费文化地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