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2020中国音乐财经年会于北京圆满落幕,三十余位业内嘉宾一天内在12个细分领域内的主题论坛、演讲、案例等环节,分享了他们对于音乐行业的观察和见解。 作为音乐行业一年一度的大型会议,2020中国音乐财经年会首次作为北京国际音乐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大会的分论坛之一,分为MTM音乐人演讲、企业演讲、主题高峰论坛以及战略合作发布四大板块。 年会中,行业资深从业者们围绕“互联网+”时代下音乐产业发展与变革的新格局,以音乐人的生存与发展、厂牌生存模式演变、现场音乐、音乐消费、音乐宣发为主要内容,在“重启信心·探路未来”的主题下,共同对中国原创音乐发展,疫情之下行业的走向进行了探讨。 现场,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秘书长潘燕针对演艺市场的复出发表了《后疫情下:演艺市场的复苏》的言论,回顾了演出市场的相关政策与后疫情时期市场恢复状况,分析了2020年第三季度演出市场的主要特点,总结了后疫情时代演出行业的困难与机遇。 演出市场管理相关政策与后疫情时期市场恢复状况 2020年5月和6月是市场开始恢复的时间点,文化和旅游部两次发布指导意见,允许剧场和演出场所开放。刚开始行业内先试探性地允许开放30%的上座率,在这个时期,演出市场还不算是正式地恢复,进入到市场的演出还是以政府为主导的项目居多。当时话剧《白鹿原》在南京保利剧院上演,原定的两场演出票卖完后又加了一场,证明了观众需要好的演出,这也给了所有演出行业从业者信心。 第二个阶段,是行业复苏的真正开端。从8月份开始,第三版指导意见出来了,上座率开放上升到50%。但这个时期能演出的仍然是1000人以下的中小型项目,很多民营演出机构纷纷开始恢复运营,能够进入市场进行商业销售的基本还是以大众关注度相对较高的品牌项目为主。 9月,真正的常态化防控措施出台,第四版指导意见将观众的上座比例提升到了75%,允许大型演出开放。消息一经发布,便冲上了微博热搜榜,话题就是“#演唱会要回来了#”,可见歌迷们非常期待大型演出活动开放的这一天。 除了以上提到的跟防疫有关的政策指南之外,9月14号,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的通知》,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如何更好地为演出行业服务,同时加强演出市场的规范化管理,这是该通知在这个时候印发的主要意义。通知主要提到了几点: 服务行业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尤其是巡演类的项目。6个月之内审批过的,只要内容没有变就不需要重复审批,以减少大家在项目审批上的时间。在这个通知里还专门提到了,要鼓励音乐节、舞蹈节等节庆类的演艺项目。 所以在最近一段时间,各个地方政府都在支持音乐节这样类型的活动举办。政府支持政策里还提到,政府对于优质的项目要加大扶持力度,并纳入支持的范围当中。 疫情期间,线上演出数量激增。对于这方面的管理相对来说是真空的。还有一种是录制好了的节目在线上播放卖票观看,以前对于这部分的管理也是缺失的。 而在这次的通知当中明确了,这属于文化主管部门的管理范围。如果已经审批过的演出项目经过录制在影剧院等地方播放不需要再审批。如果没有进行线下演出,而是直接作为视频内容在影剧院播放需要报审。 这个通知里再次重申了,要落实各类型主体的责任,其中重点提到了演出经纪机构。每一个项目必须要有一名专职的演出经纪人作为项目的责任人,把机构管理、项目管理和从业人员管理连成一个整体的环节进行管理。 2020年第三季度演出市场整体情况与特点 第三季度演出市场的主要特点,第一,率先恢复的是品牌机构和品牌项目。保利9月和10月份60家剧院的排期表中,上演的基本上都是社会认知度相对高一点的,或者是IP改编的热门剧目。 第二,南方的复工速度明显高于北方。我们拿北京和上海来作对比,上海在7、8月份只开放30%-50%座位的阶段,演出就已经超过了500场。在只开放30%座位的情况下,上海也有20多家剧院从6月份开始就完全恢复了运营,远远领先于北方城市。 当然,整个北方地区的演出市场恢复慢,与北方几个省份疫情的反复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转战户外,搭上了夜经济发展的快车。很多地区,包括剧场,在整个疫情期间和后期都开始尝试户外演出新模式。比如,上海在7月份的时候做了一个户外音乐季,连续7周,一共28场,在户外演出了各种类型的音乐会,包括音乐剧的音乐会版。 天津大剧院也已经把户外演出作为常态化的演出形式,在剧场开放的同时,将户外演出作为未来长期拓展的新品类,将户外演出跟市集等其他活动结合。西安交响乐团在疫情期间也跟博物馆、华山进行了合作,去不同的场地做音乐会。 当然还有一些线上内容的创新,因为线上和线下的内容要实现差异化才能吸引线上观众,所以西安交响乐团和西安音乐厅也在走出传统市场,开拓更广泛的演出空间,这也给了整个演出行业一些参考和借鉴。 第四,线上线下结合,探索新的增值空间。摩登天空在疫情期间尝试了一系列线上音乐活动,同时,在这个阶段,有很多传统的演出机构也一直在尝试线上的增值空间。但不得不说,目前线上对于演出行业来说仍处于不断尝试的阶段,没有真正地形成增值和赢利模式。 这次疫情的确暴露了线下演出行业的问题,抗风险的能力太差。行业还是要努力尝试去拓展产业链,去挖掘更多价值。 后疫情时代演出行业的困难与机遇 消费信心仍然在恢复当中,但是能够刺激观众买票进场消费的项目还是稀缺,消费信心还没有真正地恢复,或者说没有被激发出来,这是市场目前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困难。 大型的演出项目没有问题,但是大型毕竟是少数,大量的中型和小型项目要真正进入市场,获得消费者还是很难的。再加上如今人们进对于疫情还是很谨慎,室内演出对于他们属于可消费可不消费的阶段,所以这是市场面临的最大困难。 此外,港澳台和国外项目暂时无法进入内地。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项目在内地演出市场所占的票房比重其实是相当大的。尤其一些大型项目,很多是来自国外和港澳台的公司。如今,他们进不来内地市场,能刺激消费、拉动市场的项目就更少了。 从业人员在疫情期间流失也挺严重的,尤其是一些小的民营演出机构和表演团体。虽然市场在恢复,但从几个省的演出行业协会进行调研后得出的结果来看,基本上民营演出公司、小剧院团80%左右是没有能力支撑到现在的。文化部的数据显示近期有三万多经纪机构注册。如今市场开始恢复,所以又有一些重新开张了。行业正在面临洗牌也好,或者已经洗牌也罢,即便如此还是有机遇存在。 第一个机遇,危机感让从业单位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经过这次疫情危机后,演出协会今年组织的几次行业培训类活动,从业者的参与度比往年都要高,可以看出大家对人才培养、对知识面的扩展更加重视了。 第二个机遇,行业对于音乐原创项目的孵化更加重视了。近几年,不管是互联网平台、音乐平台、音乐制作公司还是媒体,在这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经过这一次疫情,大家对于自己的原创剧目、本土的音乐人有了更多的重视,尤其是来自政府部门的重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优质项目的空窗期给了原创音乐人和原创演艺产品,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和机遇。 第三个机遇,IP价值的发掘和延展得到了各个演出机构的重视。这次疫情带来的危机,让大家找到了不足之处。疫情常态化之下,不管是新业态还是对IP内容的进一步挖掘都得到了大家的重视。 其实,大家都应该更多地去思考如何延展产业链布局,让艺术产品的核心价值能够有更广阔的空间去发挥。如果下一次再遇到这样的危机,音乐市场的抗风险能力是不是能够更强一些。这也需要整个行业共同努力,不断试错、不断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