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在现代社会也拥有众多的“Fans”——职业钢琴演奏家、音乐院校的学生,社会上业余习琴者和爱好钢琴音乐的广大人士等等。然而,对钢琴这件乐器,大家到底了解多少呢?一般人可能仅限于:钢琴是键盘乐器,88个键,大约有三百余年历史,现在主要有两种形制——三角钢琴和立式的钢琴…… 其实,在现代钢琴出现之前,还有一些形制各异,作为钢琴前身的“古钢琴”,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羽管键琴就是这样的“古钢琴”。 什么是羽管键琴 羽管键琴,顾名思义就是用禽类羽毛根管尖拨动琴弦的键盘乐器。它的近亲翼琴(Clavichord),是一种击弦的键盘乐器,同为钢琴前身。早在13世纪的欧洲教堂浮雕和宫廷绘画中就出现过此琴,现存最古老的羽管键琴是罗马人于1521年制造的。文艺复兴时期(1450-1600)羽管键琴成为乐器中的重要成员,巴洛克时期(1600-1750)发展到自己的鼎盛阶段,不仅作为独奏乐器,还被用在室内乐中演奏数字低音(Basso Continuo),在乐队里起指挥作用,同时还为歌剧和清唱剧中的宣叙调做伴奏。 从中文字面上看,钢琴与羽管键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乐器,看不出其中的血缘关系。其实,钢琴的演化过程与生物的进化过程十分相似。在钢琴还没出现以前,羽管键琴一统天下,直到1710年左右,意大利的一位羽管键琴制作工匠克里斯托福利(Bartolommeo Cristofori,1655-1731) 在羽管键琴(Cembalo)的基础上,制作出一台能“能发出强弱声响的羽管键琴”(Gravecembalo col piano e forte)。三百年来,经过大约八次重大改进以后,这种乐器从羽管键琴脱胎而出,最终形成了现代钢琴,它的出现开创了乐器发展史上的新纪元,是人类音乐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被尊为“乐器之王”。但羽管键琴并没有脱离人们的视线,仍然活跃在永恒的巴洛克音乐之中,继续演奏着古老的音符。 羽管键琴家族 羽管键琴其实不是一种乐器,而是早期键盘乐器的一个主要“家族”,包括形状不一、名称各异的斯皮耐特(Spinett)、维吉那(Virginal)和切巴洛(Cembalo,中文也被译为“大键琴”)。这三种羽管键琴只是外形不同和在不同的国家受到偏爱的程度不同,但发音原理是相同的,都是在键盘的末端使用一个称之为“栓塞”(Docke)的木制机械装置,上端有动物羽管(常常是乌鸦的),当琴键被按下时,羽管向上拨动琴弦发音,回落时由羽管顶端的一个毛毡式制音器使琴弦停止振动发音。这种发音原理可追溯到中世纪的乐器Psalterium(英文为psaltery,中文文献中翻译为“索尔特里琴”),这是一种外形类似于扬琴的乐器,但是用手指或弹片拨弦发音,演奏与发音原理类似于我国古代的琴和筝。德语中将这些乐器统称为Kielinstrumente,其中“Kiel-”就是羽毛管的意思。 这类羽管键琴与当时的另一种类型古钢琴——锲槌键琴,在16至18世纪成为欧洲除管风琴之外的主要键盘乐器,并且在英国、西班牙、荷兰、法国和德国形成了键盘音乐的“黄金时期”。 斯皮耐特琴(Spinett)和维吉那琴(Virginal)是较小的羽管键琴,琴弦与键盘垂直或斜向布置,跟锲槌键琴类似。由于体积小、重量轻,可以随身携带,或放于桌上演奏。斯皮耐特琴的外形多变,呈长方形、五边形或三角形等;维吉那则主要流行在英国,呈长方形。切巴洛琴(Cembalo)是最主要的一种羽管键琴,体积较大,其外形与现在的音乐会三角钢琴类似或呈梯形平台式,这是由于其琴弦的长短不同而造成的。制作精良的切巴洛已经具有多层键盘、一音多弦,以及由手动、膝盖或踏板控制的多个音栓,可以通过转换键盘或调节音栓而达到改变力度和音响的效果。 相比锲槌键琴,羽管键琴的音量较大,声音清晰而有穿透力,但是在弹奏发音后不能像后者一样通过手指的压力继续改变声音,而且音色较硬,音值较短,长音不能保持,因此不宜表现歌唱性的旋律而适宜演奏华彩性、舞蹈性的乐曲。其音域根据琴的大小从三个八度到五个八度不等,力度范围可以从乐谱中力度记号的“p”到“f”,但是音量与音色的变化不能通过手指触键,而是只能靠音栓来控制的,所以音量只能做阶梯式的变化,而无法实现渐强渐弱的效果。尤其是切巴洛琴,既可作为独奏乐器,又可作为合奏乐器,在巴罗克时期和古典主义初期,成为教堂、歌剧院和宫廷乐队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17至18 世纪是切巴洛这种羽管键琴的全盛时代,甚至在18世纪初期现代意义的钢琴被发明之后,它依然维持了其键盘音乐的统治地位近半个世纪,直到18世纪后半叶才被钢琴所取代。 羽管键琴与现代钢琴 现代钢琴分为立式和三角两种,但内部结构却是一样的。与钢琴工业化大规模、成批量制造不同,羽管键琴为传统手艺精工制作,更突显巴洛克时期制造工艺的精湛,尺寸各异、形式多样、千差万别,几乎没有一台羽管键琴与其他琴是完全一样的。在羽管键琴盛行的时期,形成了意大利风格、佛莱芒风格和法国风格三种羽管键琴。意大利风格的羽管键琴多是单键盘,音箱比较长且薄,声音传播距离相对较远,适合与小型乐队合作演出,重量轻、易于搬动;佛莱芒风格的羽管键琴一般是双键盘,表现力丰富,可与12至15人组成的大型乐队合作演出室内乐;法国风格的羽管键琴是在佛莱芒风格羽管键琴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音箱比较厚,双排键盘,音色变化丰富。 羽管键琴琴体表面的装饰图案颇具特色,衬托出整体结构的华贵。意大利风格羽管键琴琴体选用鲜明色调;佛莱芒风格羽管键琴的音箱四周、音板和内外琴盖上绘以绚丽多彩的风景、人物或花鸟画;法国风格羽管键琴则在佛莱芒风格羽管键琴的华丽基础之上更加注重以金色镶嵌琴体周边的装饰,豪华、激情、浪漫、动感,彰显巴洛克艺术风范。 制造羽管键琴的材料选择极为考究,全部是风干多年的优质木材,确保琴体使用不变形。其中,共鸣板主要使用罗马尼亚松木或云杉木的完整板材;琴架选用榉木或加拿大松木;白色琴键以前使用象牙,后来使用黄杨木;深色琴键使用乌木或非洲红木;琴箱有胡桃木或芬兰桦木压制成坚硬的夹合板。此外,用材还涉及橡木和柚木等优质木材。进入19世纪,由于钢琴的发展,琴键黑白颜色发生颠倒,此前与之后的琴键颜色正好相反,这种情况也反映到后来的羽管键琴制作方面。 羽管键琴的构造原理是由琴键带动顶杆并由拨子拨弦发音的。拨子以前是用禽类羽毛根管削成,后来拨弦装置改用一种塑料材料(Delin)制成,而钢琴是用毡包头的琴槌敲击琴弦发音。羽管键琴是以铜丝为琴弦,而钢琴则用钢弦。羽管键琴的琴弦是用销钉固定在木质琴板上,而钢琴则是固定在铸铁弦框上,可以承受成吨的张力,由此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羽管键琴没有踏板,延迟音完全依靠手指弹奏琴键控制。双键盘羽管键琴通过转换键盘使顶杆对于琴弦做多种结合,以达到改变控制音乐力度和实现强弱音量变化的作用。 羽管键琴大多在四个半八度左右,声音频率为415赫兹。这是因为工业革命以前的西方乐器,如古小提琴(Vielle)和古大提琴(Viola de Gamba)等的琴弦由羊肠制成,比现代同类乐器音律低。现在制作的羽管键琴已有移位440赫兹的装置,可以同时满足与古乐器以及现代乐器乐队合作演出的要求。 羽管键琴的调音律与众不同。由于羽管键琴的琴弦固定在木质音板上,琴弦细且张力小,不同的温度、湿度随时都会给羽管键琴的演出效果造成影响,所以羽管键琴每到一个地方,演出之前和演出间隙都需要不断地调音,以保证音准。可以说,羽管键琴不调音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演出,这是一项十分繁琐的日常工作。绷在钢架上承受巨大张力的钢琴琴弦,其调音就没有羽管键琴要求得那么高和频繁。钢琴除了特别重要的演出以外,一般只需定期调音律。羽管键琴的调音律通常是演奏人员自己进行,是学琴的重要内容;钢琴则是专职的调音师负责,钢琴家不用考虑给琴调音律。 由于在音域、音量及演奏技巧上受到自身原理及构造上的限制,到了十八世纪末,羽管键琴就几乎在欧洲的音乐地图上销声匿迹了。但它们特有的音色效果是巴洛克时期欧洲音乐风格特征的体现,随着二十世纪初萌芽的本真运动和人们日益提高的音乐生活需求,这一类古老的乐器才终于再度焕发新的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