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乘风破浪的姐姐》的成团名单已经公布,这个霸屏了一整个夏天的综艺节目,从第一期开始就创下了许多热点话题,从“全开麦演唱”到“被质疑假唱”,吸引了无数网民加入讨论。综艺千千万,能做到“全开麦”的却很少,但是被质疑假唱在音乐圈却是很常见的事情,毕竟假唱行为已经渗入了整个音乐圈,成为了音乐行业中横行的歪风邪气。 8月22日,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剧作家、画家、作家吴霜在音乐生活报主办的专家艺术委员会“荣耀盛典”中也提到了“假唱”这一现象。面对如今声乐圈层出不穷的假唱现象,她表示这种行为打破了声乐界的净土,她一直计划成立一个“真唱联盟”,来呼吁歌唱家们拒绝假唱,坚持真唱。 根据《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一条,“假唱”是指演员在演出过程中,使用事先录制好的歌曲、乐曲代替现场演唱的行为。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文艺舞台上出现了“假唱”这一不正常的现象,它的始作俑者是某些大型演唱会、文艺演出的导演和演员们。在我国,自文化部出台了针对假唱的演出条例后,假唱的现象在演出中有所减少,但变相假唱假伴奏和部分假唱的现象依然存在,至于演出条例涉及不到的电视台晚会,假唱的现象更是泛滥成灾。那么造成这种恶劣现象层出不穷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演唱者能力欠缺 2008年的“东方风云榜”现场,郑钧直言,圈内真正做到完全真唱的歌手只占了20%。言外之意,其余剩下80%的歌手在某种程度上都有假唱的经历。而很多时候,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演唱者的实力不够,无法支撑他们完成现场的演唱。 一个好的歌者,他需要具备的是稳定的气息、娴熟的技巧、吸引人的音色、能自如把控的音域。但如今流量为王的年代,产生了许多颜值高但却实力平平的歌手。当听到这些歌手专辑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觉得他们的唱功有什么问题,原因有很多。首先,录音棚录制是可以分很多次录的,如果不满意,可以多录制几遍,挑选出最满意的,但是现场演唱的话只有一次机会,出错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其次,录音棚的专业录音师,拥有一双“化腐朽为神奇”的巧手,能经过后期的调整,加入混音、合唱等效果后使声音变得完美。 再者,许多唱跳歌手,在舞台上又要唱歌又要完成高强度的舞蹈,但是歌手的功力不足以支撑真唱,传统演唱方法的气息与肢体语言,音乐节奏包括舞蹈动作的气息,不一致。唱的气息是撑住的,跳的气息是跟随音乐节奏的强弱,上下律动的。因此,演员在台上如果真唱时,肢体一动就会影响唱歌的气息。形成了唱、跳、动,一旦同时进行,就会发生上气不接下气的情况,完全无法保证演出的良好效果。 保证播出效果 有些时候,即使有职业道德的歌手想要真唱,节目组也会为了播出效果而要求歌者假唱,毕竟如上文所说的,对于一般歌手来说,录音棚录制的歌曲效果远远高于现场演唱的版本。 春晚自从1983年开始到2020年一共举办了37次,在1983年到1993年这10年期间,春晚假唱是由于当年科技没有这么发达,现场不管是收音还是转播,都没有现如今这么的厉害,真唱的效果会降低极大的观赏性。1994年的春晚,全员真唱,结果很多流行歌手现场掉了链子,但宋祖英之类的实力派歌手,确实功底深厚但能听出些许瑕疵,却给人真实的感觉。 “擦边球”现象严重 2008年8月28日发布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出台,细则规定,演出举办单位没有现场演唱、演奏记录的,由县级文化主管部门处以3000元以下罚款;以假演奏等手段欺骗观众的,由县级文化主管部门依照《条例》有关规定给予处罚,由负责审批的文化主管部门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在这之后,虽然假唱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却出现了很多“擦边球”的行为。 按照条例规定,只有营利性的演出才受限制,所以很多组织方会以“票是免费的”等理由把自己定义为“非营利性演出”。还有最近演出常常被采用的“半开麦”形式的演唱也属于“擦边球”行为的一种。但这些游走在法律边缘上的行为,真实反映的是监管制度还不够完善、全面。 以上只是造成假唱原因的冰山一角 ,不同环境、不同诱惑导致假唱的行为越发猖獗。但是从根本上讲,还是需要通过以下几个角度去改善假唱这一欺骗观众的行为。 打铁还需自身硬 “声乐泰斗”郭淑珍始终对假唱行为持反对态度,93岁高龄的她,还坚持不用话筒,真唱代表作《黄河怨》,声音依然铿锵有力。她不仅以身作则,对自己的学生也是同样的要求。她认为作为一位歌者,自身的实力必须是过硬的。只要专业水平够高,音响设备等就不能成为你发挥的阻碍,因为没有麦克风,你也有足够的唱歌力度去展现自己的歌唱技巧、声音的变化。 更何况有实力的歌手对假唱是不屑的,音乐圈内曾经也有很多歌手发起“真唱运动”,比如摇滚领军人物崔健在2002年举行的“真唱运动”、打响了中国歌手公开反对假唱的“第一枪”,得到了许巍等一众实力歌手的支持。 更有实力者,连专辑都可以不在录音棚录制,直接将现场演唱一次收音、录制完成。林志炫的《One take》就是非常典型的“一次成型”专辑。这张专辑并没有进过录音棚,而是与电视台合作一次性录制了林志炫现场演唱的10首歌,可以说这张专辑给音乐圈的歌手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主办方不应要求假唱 除了增强艺人自身的实力外,节目组也需要做出很大的改变。对于那些打着“保证播出效果”的旗帜,肆无忌惮强制艺人假唱的节目组,是否应该在选择艺人的时候,把评判条件从挑选“流量歌手”转向“实力歌手”,这样不仅保证了播出效果,更督促了歌者提升自身的歌唱实力。 商演和晚会对时间、预算有限,主办方重视灯光、舞台设计多过音响效果。这种情况下,歌者的真声从音响内传出来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主办方如果能保障歌者所需设备的专业性,就会极大降低艺人被迫假唱的状况发生。 观众需知维权 如今观众的水准已经比过去的高了许多,但是仍然不能百分之百地辨别真唱与假唱,这说明观众的音乐欣赏水平还是欠缺的。观众自身的欣赏水平提高了,就会更容易得到歌者、主办方的尊重。 同样,一旦发现假唱的行为,要有主动维权的意识,如果对这种现象进行无视、包庇,只会使假唱现场越来越多,自己消费享受的权利也会受到威胁。 相关机构加大监管 纵使歌者本身的实力得到了提高、主办方的“反假唱意识”也提高了,观众也有了维权意识,相关单位的监管条例如果不够严谨、全面,总还是会有漏网之鱼不断出现。因此,各地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要加强对营业性演出现场的监管,加大对假唱、假演奏的查处力度;要完善执法程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努力解决假唱、假演奏行为取证难的问题,做到查处有方,执法有据,处罚有力;要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曝光,加大对假唱、假演奏行为的震慑力;要积极发挥舆论宣传和社会监督的力量,将存在假唱、假演奏行为的演员和有关责任方在媒体曝光,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抵制假唱、假演奏的氛围;要大力培养观众维权意识,最大限度地挤压假唱、假演奏的生存空间。 打击假唱不能只针对歌手,应该从全方位入手。改变是持续变化的过程,需要无数人不断地为之努力,为音乐圈打造一片净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