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把爱和奉献的精神推向全社会 ——追记著名指挥家、音乐教育家杨鸿年

发布日期:2020/10/30 16:41:28    
  

据北京爱乐合唱团讣告,北京爱乐合唱团创始人,中国著名指挥家、音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终身学术委员、指挥系教授杨鸿年,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72613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杨鸿年出生于1934年,江苏南京人,自幼酷爱音乐。1951年任南京人民广播电台合唱队指挥,1951年秋考入上海华东师大音乐系,师从杨嘉仁教授及德国指挥家希兹曼学习指挥,向前苏联专家阿尔扎玛诺夫学习曲式、复调。1958年任教于北京艺术师范学院音乐系,1973年调至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指挥系任教。著作有《乐队训练学》《合唱训练学》《二部歌曲写作》《儿童歌曲集》(上下册)及论文《论合唱音准问题》《论管弦乐的音响层次布局》,以及译作《合唱配器法》《德彪西的和声语言》等。

 

经由李德伦大师的推荐和委托,杨鸿年于1983年创办北京爱乐合唱团(原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三十余年来,他秉承“爱和奉献”的宗旨,率领这支合唱团唱遍世界各地,并在国内外重要比赛中获得了几十项大奖。在表演艺术以及合唱训练方面,杨鸿年的造诣独具一格,深受国内外专家的赞赏,为童声合唱做出了重大贡献。

 

把生命都奉献给了合唱教育

 

也许你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你或许在电视上、广播里或者是剧场中,感受过那仿若天籁的童声对你耳朵的洗礼、心灵的涤荡。那些熟悉美妙的歌声背后,是他,一位名叫杨鸿年的老人。他的名字和指挥、合唱紧紧联系在一起。

 

19837月,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要创建少年合唱团,他们就去找中央乐团著名指挥李德伦。李德伦告诉他们:“你们如果要办国际水平的、高水平的合唱团,我建议你们去找杨鸿年,他热爱这个专业,在音乐学院当老师,是专业的!”于是,人家就来找杨鸿年,杨鸿年从此开始了少儿合唱事业。

 

当时被组织起来的只有32个孩子,在北京西城区中华路小学。杨鸿年接受央视采访时回忆说,“当时我给自己定了目标,做了一个规划。一年要达到北京市最高水平,第二年要接近国内的最高水平,第三年应该接近国际水平了。为了这个目标,我接手了这个团。”

 

没有节假日,没有双休日,他用课外时间去做一件大事。钢琴伴奏,杨鸿年先拉上自己的女儿,女儿出国留学了,又拉上自己的妻子、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唐重庆。不是一个人,是一家人在做一个事情。杨鸿年说:“我还要家访,每个孩子生病了,他家什么困难,我都骑车到每家去。因为艺术教育是心灵教育,你不知道他的过去,也不知道他心里缺什么,怎么教育?我给合唱团立了宗旨:爱和奉献。老师把这爱和奉献精神用来培养学生,学生配合老师,把这爱和奉献的精神推向全社会。”

 

后来,“中国交响乐团少年及女子合唱团”(现北京爱乐合唱团),在国内外重大活动、公益活动中频频亮相并获奖无数,在很多重要的场合唱响和平之歌,举世瞩目。

 

2008年之前的申奥活动中,杨鸿年的夫人唐重庆带着12个孩子在蒙特卡洛的马路上表演,给不同国家的评委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杨鸿年合唱团的孩子们演唱了奥运会会歌《奥林匹克颂》。不论换多少个孩子,他们的演唱水平始终保持在世界第一的位置。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但100余年的时间里,鲜有人做到,而杨鸿年用扎实的行动做到了。他说:“任何一个学音乐的孩子,没有参加过乐队,没有参加过合唱,他是不全面的。艺术要求个性化,而合唱艺术要求共性。合唱当中只有我们,没有我。或者说我包含在我们当中。每个合唱队员只有投入到集体里面去,才能产生更好的心灵上的共鸣。心灵上的共鸣发出的声音才是有灵魂的声音。”杨鸿年相信,只有这种声音才能把人带入更高的境界。

 

杨鸿年曾说:“指挥是我最崇拜的职业,我一直执着追求,梦想成为一名出色指挥家。”他认为,童声是人声中最明净空灵的音色,用正规美声方法训练的童声合唱,音质和旋律的高度统一能达到辉煌、美妙的境界。而教育是最根本的,只有从小教育孩子学合唱,中国全民的合唱水准才会不断提升。

 

一生的宗旨是“爱与奉献”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知名教授,他完成教学工作之余,把心血都投入到少年儿童身上。“越是知名教授,越应该从孩子教起,这对他们一生都是很重要的。”2018年,爱乐合唱团(原中央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成立35周年的时候,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我爱孩子。”

 

82日,杨鸿年生前的采访资料和视频在中央音乐学院“小白楼”的排练室中循环播放着,供学生们前来凭吊。

 

他的学生陆续赶来,有的两鬓已有风霜,有的还牵着妈妈的手。大家坐在一起,如同当年在合唱团中排练一样。从1983年爱乐合唱团创建开始,30多年薪火相传,这里的音乐未曾停过,杨鸿年办公室的灯光也未曾熄灭过。即使这些孩子离开了,他们还是会时不时回到合唱团,听老师讲讲音乐理论。正如他的学生李小满说:“没有一所学校是不毕业的,只有这里,我们从未毕业,从未离开。”

 

爱乐合唱团的宗旨是“爱与奉献”,这被杨鸿年视为座右铭,一生珍之重之,一生按照这几个字规范自己,也深深改变了他的学生。杨思力是一位电影作曲工作者,他记得杨鸿年不仅教人音乐,还教人如何“爱人”,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他是在合唱团才坚定自己未来的音乐道路的,他记得有一个夜晚,大家如常在小白楼排练,忽然停电了。杨鸿年静了一会儿,去户外点燃一支烟,随着烟头火花闪烁,大家在黑暗中接着演奏。“感觉这首歌像是从我们心里流淌出来的”,杨思力说。此后,他立志成为杨鸿年一样的音乐家。“他有数以万计的学生,每一个学生他都记得,都叫得出名字,他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世界,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

 

李小满从事的是市场工作,她少年时期加入合唱团,到今天已有20多年了。每到开会,市场指数瞬息万变,她的同事总会立下目标,在多少领域都要有斩获。“我总是说,我只做好一件事,我愿意用一生去做一件事,我愿意为理想奉献青春,这是杨老师教会我的。”李小满说。

 

佟鑫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的工程师,他还记得自己在合唱团时唱的是1B”位置。有一次,杨鸿年老师带队去国外比赛。彼时,他刚从演出预备队升入二队,就接受了这个任务。那次的曲目是《野蜂飞舞》,曲子的最后,会有一声清脆的“啊!”他们都很想要喊出这一声。终于,演出前杨老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然而另一位同学却觉得,按照惯例应该是自己喊。他们都觉得有对方,自己可以放心。在演出结束的时刻,杨鸿年朝他示意,他和另一位同学对视一下,都沉默了。杨鸿年叹口气,向观众鞠躬致歉。佟鑫说,这是他一生最为遗憾的一件事,从那之后,他知道音乐十分严谨,容不得一丝侥幸。

 

曾经的爱乐合唱团成员赵晓彤至今依然记得1996年自己跟杨鸿年去意大利演出前的情景。那时他上中学,是学校足球队的,无论是奔跑还是运球,都或多或少影响体态。有一天,杨鸿年给他的妈妈打电话,让他去家里一趟。赵晓彤以为是唱歌考试,等到杨鸿年家却发现,杨鸿年要为他矫正体态。“每个合唱团里的伙伴看到的都是杨老师的片段,但我们从中都理解了音乐的意义,生活的意义。我们比赛前,杨老师胃病发作了,但是他忍着剧痛还在看谱子,精益求精。排练完之后,最后离开‘小白楼’的永远是杨老师。杨老师的精神永存。”赵晓彤说。

 

回到排练室,屏幕上还在播放杨鸿年的生前影像。他正说到自己小时候学音乐的艰难时刻,“那时候家里穷,音乐老师喜欢的都是干干净净的孩子,我总是脏兮兮的,是班里的反面教材。老师说,你的声音就像是有人拿着竹刀破毛竹。我喜欢音乐,就要坚持下去,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屏幕上,杨鸿年笑着说要抓紧每一分钟,“活着干,死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