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中的“琴”为何物? ——走进古琴的世界

发布日期:2020/10/30 16:18:23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古琴,在中国古代通常只称为“琴”,它是中国可考最早的弹拨乐器之一,《尚书》里便有“夔曰:‘戛击鸣球, 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礼记·乐记》里“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可见琴是我国先民最早自创的弹拨乐器。

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周南·关雎》)”、“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鹿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常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诗经·郑风·女曰鸡鸣》)”。这说明古琴至少在周朝,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人喜爱的乐器。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几千年来一直为文人雅士所喜好。琴曲存世3360 多首,琴谱130 多部,琴歌300 首。著名的古琴曲有:《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平沙落雁》《广陵散》《阳关三叠》《胡笳十八拍》《渔樵问答》等。

2003 年11 月7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中国古琴被选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 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琴的外形结构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列子式、伶官式、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亚额式、钟离式(鹤鸣秋月琴)、剑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最著名的九霄环佩就是伏羲式。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圆底扁,象征天地;琴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一)琴面

为能充分振动,古琴的面板一般多用桐木、杉木等松质木料制成。向内外侧呈瓦弧形,与底板胶合而成琴。古琴的周身髹以生漆与鹿角霜粉屑( 或瓦灰) 调和的底胎,干透磨平后多次擦拭生漆而成。琴面木材须选料精良,纹理梳直匀称。若能觅得古桐木、古庙大梁悬钟之木,或古代棺廓老木更佳。琴面内腹斫成膛腔,在龙池、凤沼处留有微微隆起的纳音。一般常见设有两根音柱( 天柱、地柱) 连接着面板底板,传导振动。

(二)琴弦

琴面从外向内由粗及细缚弦七根,古时琴弦用丝质制成,今多用钢弦。如果弦绕至雁足时圈数不多,就需要使用其它牢固的线接续增加弦的稳定。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周朝周文王、周武王增加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

(三)琴徽

一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标志,称为徽。徽多用螺钿制成,考究者也有用金、银、玉、石等质地的材料精制而成。徽的点位实为弦的泛音振动节点,自然而成,其音律为纯律。标志音律的十三个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四)琴头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

高部分。在琴面右侧头部8-10 厘米处横嵌的一条用硬制木制成。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

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

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琴头部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

(五)轸子、轸池、护轸

轸子系绒扣,调节琴弦松紧长度、改变音高之用。多用红木紫檀等坚韧耐磨的木料制成。中心头尾穿通,颈部旁侧有一斜孔与中心孔相通,侧孔斜向顶端。考究者孔口呈钝状,顶部孔端微微向中心凹陷。底板上储放轸子的浅平凹巢,称为轸池。底板琴头两侧向下垂凸的部位称为护轸,保护轸子免受外力碰击。

(六)绒扣及绒扣的搓捻系结

连接蝇头与轸子的丝绞称为绒扣,绒口一般用稍粗的真丝丝线搓绞而成,蝇头及蝇头的打结用弦头的一端绕结,并位于岳山顶端系连绒扣的弦结,称为蝇头。因两小圈形如蝇头而得名。

(七)琴尾

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琴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

(八)琴底

常见多用梓木、塞木等硬质木料制成,起反射音响的作用。基本上呈平面形( 也有与面板胶合的一面斫成向上微凹状)。

(九)龙池、凤沼

底板的中部和尾部,各有一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或圆形的洞孔,中部大的称龙池,尾部小的称凤沼。龙池凤沼,谓之上山下泽,象征天地万象。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

(十)雁足

在龙池与凤沼之间近风沼( 约琴面的九徽) 处,有两只支撑琴体和系缚琴弦的脚,称为雁足象征七星。因须承重力,雁足都用坚实木料制成。

(十一)断纹

琴表面上因长年风化和弹奏时的震动所形成的各种断痕。断纹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龙鳞断等。一般来说,琴不过百年不出断纹,而随年代久远程度不同,断纹也不尽相同,是鉴藏古琴的主要依据之一。古琴前阔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

 

古琴的音乐形态

 

中国古琴音乐历史悠久,文献浩瀚,特色鲜明,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古琴三种音色的表现

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按音一百四十七个。古琴的声音是非常独特的,一般听琴乐就能感受到古琴的安静悠远。“静”可以说是琴音的最大特点,所以琴音也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

古琴有三基本的音色:散音、按音和泛音。散音响亮、有力、余音较长;按音坚实、圆润、兼含细腻;泛音虚轻、明亮,富于幻想。古琴的演奏手法十分复杂,多达百余种。这些繁复的技法又使上述的三种基本音色能产生出更加细微的变化。在同一首乐曲中,不同的部分,不同的段落或不同的片断中,常常集中运用不同声区、不同音色使之构成差异和对比,这在古琴音乐中是较为常见的。

散音可分为单散音、复散音、连续散音三种。单散音多由托、抹、挑、剔、打等手法弹奏空弦而得一音。单散音发音坚强有力、低沉浑厚。复散音多由抹勾、叠捐、抹挑、勾剔等手法弹奏空弦而得,效果比单散音强烈,与按音、泛音有强烈的对比,有加强和改变旋律节拍的作用,往往也是乐曲高潮时常用的技法之一。连续散音多由滚、拂、轮等手法弹奏空弦而得,发音多在三音以上,多是加强情绪、渲染气氛,是乐曲高潮时长用的手法之一。

而清脆透明的泛音旋律多用于琴曲的开头和结束部分。泛音旋律与按音、散音旋律在对比、应用上变化丰富,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段落对比,以泛音为主题旋律部分或作为过渡性的独立段落,与前后按、散旋律段落的对比,这种对比比较完整、鲜明、稳定、对比性是整体性的。其二是乐句对比,以泛音旋律组织成的乐句、乐逗,与前后按、散旋律组成的乐句、乐逗形成对比,这种不同色彩的相互变换较整体段落对比更为频繁、灵活,对比色彩亦较为丰富和强烈。其三是装饰性对比,泛音旋律自由地穿插于按、散旋律之中或结尾部分,对旋律起装饰、美化及色彩变化作用。

按音是古琴演奏技法中最有特点的部分,按音可分为单按音、复按音、游移按音三种。单按音多以右手的劈、托、抹、摘、打、勾等技法配合左手按弦取得一实音;复按音由同时按二弦或一按一散而得之,亦可同时发声或先后发声,多由叠捐、抹挑、勾剔、半抡等手法演奏而得,力度与效果比单按音强烈,有加强和改变旋律节拍的作用;游移按音,即右手弹弦发一音后,通过左手的虚实游移走动,又可得数旋律音。该指法在明、清以来的琴曲中得到高度的发展,它的微妙变化和虚实游移的多种组合,为古琴旋律变化发掘出了无穷的

艺术境地。

(二)古琴的节奏、旋律的特征

古琴曲的节奏是很特别的,因为从历史上看,古琴的琴谱是没有常规意义上的小节划分与强弱的规律交替,这与古琴的演奏方式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古琴演奏要靠一定的即兴演奏。所以,在节奏方面就没有严格的规定,只有在打谱的谱例中才能出现小结线。

在现代社会,为了保存和传播的方便,用通用的五线谱来记录古琴曲旋律,很自然地会要带入今天的节拍观念。这样的记谱到底能否准确地记录古琴的艺术特点,到底该不该用五线谱来记载古琴音乐,到现在学术界还存在着争议。

古琴的旋律中除了以上的两种节拍形态之外,还有一种介乎于其间的、更为灵活的一类节拍形态,有相对稳定的“拍”,而无稳定的“小节”,小节里“拍”的数量可多可少,使小节可长可短,而且这些小节的长短和其中所含的拍数没有周期性。

古今往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节奏就是多种多样、无限丰富的。我国古琴音乐里的多种类型的节拍形态,也正是其在艺术层面的提炼和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