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音乐世界里的人工智能 0和1能做哪些事儿? | ||||
发布日期:2019/12/30 12:00:31 | ||||
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为AI)亦称智械、机器智能,通常它是指通过普通计算机程序来呈现人类智能的技术。现今我们生活在充满人工智能的世界,手机语音识别,汽车地图导航、谷歌搜索等等都属于人工智能。除了这些消费级产品,在军事、制造、金融等领域也广泛运用了各种复杂的人工智能。在专业系统方面,有帮助医生诊断疾病的系统,还有著名的IBM的华生,它不但储存了大量的事实数据,还能理解主持人的提问,在竞猜节目中战胜最厉害的参赛者。 在文化艺术方面,人工智能的影响也颇深。许多科技公司,研究机构和个人都在探索利用AI进行艺术创作,在音乐、诗歌、绘画、舞蹈等领域都能看到AI的身影。 艺术市场中的AI画作 人工智能艺术帮助我们扩展自己的生理、心理极限,这是一种对世界的全新感知,也是世界对人类的诗意回应。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由身份、经验和技巧所构筑的边界在人工智能时代逐步消融,人工智能艺术将帮助我们有趣地体验世界,使我们更易于享受到艺术化的生活。 2018年10月29日,来自巴黎的艺术组织Obvious用AI创作的一幅画在纽约的佳士得拍卖行以43.2万美元的价格被卖出。这幅画名为《Edmond de Belamy》,画中描述了一位身穿黑色大衣的男士,搭配白色领,呈现半身像。整幅画看起来尚未完成,画作面部细节模糊,而且画面的大片区域都是空白,右下角还用算法签了名。 Obvious的联合创始人认为,这个新的技术可以让人们看到机器创作的能力,以及艺术家在整个过程中可以扮演怎样的角色,让人们重新鉴别创意生产过程中,人类和机器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他希望通过这个作品,让人们看到,虽然算法更多地用在如何模仿人类的行为,但他们也可以通过学习训练来形成自己独立的风格。 音乐艺术中处处可见的AI丰富的AI作曲研究 除了绘画艺术,人工智能对艺术的“痴迷”也延伸到了音乐领域。一些音乐软件及程序已经开发出来,使用人工智能产生音乐。 2016年索尼公司的研究人员用一款叫做Flow Machines的软件,创作了一首披头士风格的乐曲。后来它被作曲家Benoit Carre制作成一首完整的流行歌曲《Daddy’s Car》。AI制作音乐的事例数不胜数,Brian Eno用人工智能为他2016年的专辑《The Ship》伴奏,美国歌手Taryn Southern的新专辑《I AM AI》中,也有一首由人工智能负责编曲的歌,歌手创造旋律和歌词,算法完成编曲。 Google 的 Magenta 计划中,研究人员不只是想让机器模仿制作出一段音乐,而是想探索机器是否能创造出音乐,以及如何实现。研究人员让计算机学习了大量的音乐片段之后,给它一些简短的提示让它自行创作音乐片段,通过输出结果的复杂性来判断它是否具有创造性。但是,最后做出的音乐并没那么吸引人。 研发团队称,艺术创作本身其实就是作者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对机器来说制作出一段音乐作品并不是最难的,难的在于让这段作品有故事。AI现在还不可能有自我意识,更谈不上对世界的感知,这也就解释了为何这项计划的最终结果不尽如人意。 其实,AI在音乐作曲中的探索与应用可以追溯到更早。 1960年,俄罗斯研究员R.Kh.Zaripov就已经发表了全球第一篇关于使用Ural-1计算机进行算法作曲的论文。 1965年,发明家Ray Kurzweil首次用电脑创作了钢琴曲。创作这首曲子的电脑能够识别不同乐曲的模式,而后分析,进而使用这些模式来创建新的旋律。 2012年西班牙的研究者们就通过计算机算法创作了一段音乐 Lamus。只不过它所采用的技术是让计算机去模仿现有的音乐片段,通过发现其中的规律来制作音乐旋律。 走进人们生活的AI音乐会 AI除了在音乐作曲上的应用外,也能够同步音乐表演。这是因为它会模拟思维任务,能够根据获得的信息(如计算机伴奏技术)进行学习,能够倾听和跟随人类表演者,因此AI能够演奏。 2018年,“AI之夜”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这是我国首次采用世界顶级人工智能技术,用信息化的交响乐团“信息爱乐”提供可以现场协奏形式的音乐会,其中“信息爱乐”能够根据演奏者音乐节奏的变化而改变。这场音乐会除了用人工智能技术协奏古典音乐外,还加入了人工智能协奏中国乐曲《长城随想曲》。 这是一场意义深远的音乐会,我国整个音乐行业将由此进入到一个“人工智能化”的时代,极大地提升了整个音乐行业,尤其是音乐教育行业的信息化水平。 AI“音乐老师” 除了室内演奏之外,AI对学习音乐表演的人也有着很大的帮助。在演奏音乐时,手势是极其重要的,部分原因是它们与音乐家的声音和表现力直接相关。现今,有一种技术可以捕捉手势动作,并且能够非常精确地探测手势细节,其中,人工智能技术与传感器、计算机系统等技术相结合能够实现这种用途。 在技术研究中,Music Technology Group的成员David Dalmazzo和Rafael Ramírez能够根据表演者的动作用人工智能自动分类小提琴手臂动作。他们解释道,“我们记录了专业小提琴家所演奏的七种有代表性的手势技法的运动和音频数据。我们从右前臂获得了惯性运动的信息,并将其与音频记录同步。”在提取出与运动和声音相关的信息特征后,研究人员训练了一个能够自动识别小提琴演奏中不同手势技法的系统。这个模型可以确定不同的手势技法,有着超过94%的准确性。该研究结果可应用于实际学习情境,让小提琴学生能从系统提供的即时回馈中获益。 人工智能对音乐方面的影响还不仅仅如此,人工智能还可以应用在音乐的营销和消费方式方面。总之人工智能在音乐上用处颇多,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大有裨益。现今,国内外音乐名校已经陆续开设了AI音乐制作方向的专业,如伯克利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他们对AI在音乐上的研究颇有兴趣。 人工智能对音乐等艺术未来的影响 从目前来看,AI对音乐领域的发展持促进作用。计算机技术的领导者和战略家Jay Boisseau预测,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音乐由计算机生成,但机器不太可能完全取代人的感觉。” “我们将听到很多由电脑创作的音乐,这没有什么问题。”“但电脑并不擅长创造……它们是0和1。”“它们可以找到方法,但它们不像人类那样特别擅长超越训练目标,它们只是工具。” 其实,AI创作的音乐本身算是说的过去,但是AI 生成的曲子还是有些不可言说的诡异,可能和它重复的节奏有关,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没有人的感情,无法创作出打动人的乐曲。但是现今人工智能会作画、会写文章、会作曲……或许AI艺术作品以后层出不穷,未来会出现一种别样的“AI 美学”,这样一来,人们对美的包容性也许会更强。 现今有部分人担心人工智能的出现会对人类音乐创作者带来挑战与威胁,甚至取代人类。其实人工智能创造能力的获取和发挥都离不开人本身,说到底其背后的活跃因素依然是人,而且人工智能目前并没有自主意识,因此在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取代人的可能性很小。 鉴于人工智能所创造的音乐作品确实能够节省人类的一部分精力,而且就像前文提到的,适宜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提升音乐表演等方面的学习,所以人类还是倾向于寻求与AI和谐发展的未来环境。至于最终人工智能将会发展到何种境地,以及人工智能对音乐和人造成何种影响,我们还需继续观望和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