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廖昌永:用歌声穿越国界,不仅传达中国歌曲,更是国人的情怀!

发布日期:2019/12/9 16:15:42    
  

廖昌永带上音学生演绎舒伯特《冬之旅》


  《冬之旅》是舒伯特根据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缪勒的同名诗歌而创作,由24首歌曲连贯而成的声乐套曲,既可谓一组抒情的音乐诗歌,又可谓一部音乐戏剧。它在诗歌与音乐的融合、声乐与钢琴的补充、抒情性与戏剧性的兼顾等方面都达到了顶峰。

  近日,在上音歌剧院,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把《冬之旅》里的其中3——《晚安》《菩提树》《勇气》搬上了台。《晚安》伤感而失落,《菩提树》幸福而温馨,《勇气》坚定而无畏,廖昌永用一副醇厚温和的好嗓子,将3首歌曲里的不同情绪、不同滋味精准地诠释了出来。

  这是廖昌永第一次唱《冬之旅》,有意思的是,版本还特别不一样。在此之前,《冬之旅》都是以独唱+钢琴的形式示人,这一回,廖昌永却是带着上海音乐学院合唱团的20位学生,以独唱+合唱的方式演绎——这是德国大熊出版社根据《冬之旅》改编的一个版本,此前从未在亚洲演出过。

  今年3月,中国最古老的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与世界最古老的音乐出版机构——德国大熊音乐出版社签署合作协议,在中国音乐创作出版与推广、音乐档案人才培养、中德音乐文化交流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

  春种秋收,在签约后的七个多月的时间里,上音-大熊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完成了一批成果:上音已故老院长杨立青教授的《荒漠暮色》,以及大熊首位中国签约作曲家、上音作曲系沈叶副教授的《小提琴协奏曲》在国际上出版。

  而上海音乐学院与德国大熊音乐出版社联合举办冬日怀旧专场音乐会,正是双方合作成果的一次展示。当晚的音乐会先后献演了中国第一首管弦乐序曲《怀旧》(黄自作曲)、中胡与乐队作品《荒漠暮色》(杨立青作曲)、交响诗《纪念》(沈叶作曲)……除了《怀旧》,全部使用了大熊出版社授权并提供的原版乐谱(总谱、分谱)进行演出。

  廖昌永毫无疑问是当晚的高光部分。除了亚洲首演大熊版《冬之旅》,他还连续演唱了5首中国艺术歌曲,包括第一首中国艺术歌曲、青主的《大江东去》(1920),萧友梅的《问》(1922),黄自的《玫瑰三愿》《思乡》《春思曲》(1932),每一曲演毕,观众席总会传来如潮的欢呼声和喝彩声。

  “不管是唱法文、德文还是意大利文,你都要在脑子里把它们转成中文,中文歌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非常直接,不用拐弯。这是我们血液里、DNA里的东西。虽然德、奥、法、意的艺术歌曲都会唱,相较而言,廖昌永还是对唱中国艺术歌曲更有感情。

  “我们学校声乐系有个约定俗成的传统,但凡举办音乐会,如果唱两首,一定是一中一外,如果唱五首,一定有两首中文歌……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上音就是中国艺术歌曲的滥觞之地,我们必须扛起这面大旗,承担推广工作。

  不只在中国,中国艺术歌曲也被廖昌永频频带去海外,而这份意识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那一年,廖昌永在挪威宋雅王后国际声乐大赛拿了第一名,开始在国际舞台举办独唱音乐会,从那时候起,但凡是独唱音乐会,他的曲目单里不少于1/3的作品都是中国艺术歌曲。

 

中国艺术歌曲正在走向世界

 

  记者:本次《冬之旅》音乐会的由来?

  廖昌永:明年是中国艺术歌曲一百年诞辰,从这个名字来看,我们叫《冬日怀旧》,冬日就是冬之旅,冬天的旅行,《怀旧》是黄自先生的中国第一首交响乐序曲,这个作品的意义就在于纪念中国艺术歌曲诞辰100周年。明年我们会和大熊出版社一起合作《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16首》的出版,也因为这样的原因做一个德国最古老的出版社和中国最古老的音乐学院的成果体现。

  记者:大熊版《冬之旅》有何特别之处?

  廖昌永:我们这次用的是大熊版《冬之旅》的合唱版本,这也体现了上海音乐学院的一个传承,就是薪火相传,教师带着学生,共同在舞台上去进行这样一个音乐创作和展示。

  记者:为何如此重视年轻音乐家培养?

  廖昌永:我们现在的教学改革是一个专业顶尖人才的培养,另外一个是分类人才的培养,我们的学生除了作为职业歌唱演员,或者职业独唱演员,其实在歌剧里面还有很多的其他角色,无论是小角色还是大角色,包括还有合唱的角色可以担纲,所以歌剧的艺术是一个合作艺术,特别是音乐艺术都是合作艺术,在这样的一个音乐会里,我们也想培养学生能够有合作意识。

  记者:与大熊出版社合作有何意义?

  廖昌永:大熊出版过1000多位作曲家的8000多部作品,贝多芬、海顿、门德尔松、舒曼、肖邦、李斯特、瓦格纳、勃拉姆斯等大家都曾与大熊保持过密切合作关系,由世界最著名的出版社出版中国艺术歌曲,毫无疑问会对中国艺术歌曲在全球的推广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虽然标注了德文翻译和音标,这套作品依旧保留了中文歌词,同时会附一张唱片,上面录有16首歌曲的演唱以及歌词的朗读,我希望,全球的歌唱家都能用中文来演唱中国艺术歌曲。

 

廖昌永在日内瓦演出中国古典诗词与书画

 

  今年1月,在日内瓦落成于19世纪的沙龙剧院,廖昌永以中国古典诗词与书画为名,将中国艺术歌曲唱出了中国,唱到了瑞士。

  这是一场别具一格的音乐会。廖昌永连续演唱了不同时期、风格、题材的16首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根据16首歌曲,他还邀请汪家芳、丁筱芳两位中国书画家创作了16幅书法作品、16幅绘画作品、2件瓷器作品,在诗、画、乐之间展开对话。

  记者:中国艺术歌曲在国外的接受度如何?

  廖昌永:我认为是没什么难度的。我们在日内瓦这场的音乐会定义成沙龙式音乐会,场子不是很大,舞台上搭建了一个书房,一桌、一椅、一个花瓶、一架钢琴,音乐厅外做了一个小型画展,因为想通过这种方式拉近演唱者和观众的距离感。整场音乐会的观众全是外国观众,没有一个中国人。他们说他们都听懂了,而且眼泪汪汪的,现场有歌词翻译,但在演唱过程中,没有一个人去看翻译,大家都被音乐本身感动了。观众最后都不愿意走,听完了就在外面看画展。没有一个人中途离席,这个过程非常美妙。

  记者:如何看待中国艺术歌曲的未来?

  廖昌永:在我看来,我们以前一直在引进、一直在学习,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们应该有交流的成果走出去。中国作曲家创作了这么多中国艺术歌曲,我们应该让更多的国际音乐家、国际观众来了解,我们应该有更多类似《梁祝》的作品在世界上演出。

  记者:接下来还有哪些计划?

  廖昌永:2020年是中国艺术歌曲诞辰100年。这一年,我会继续做中国艺术歌曲的专场音乐会,也在考虑要不要把在海外热演的中国古典诗词与书画移植到国内。明年也要举办第二届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我在考虑要不要规定参赛选手演唱当代艺术歌曲,并为此设立一个奖项。此外,我还会组织出版《中国艺术歌曲百年史》。

  吸收外来,不忘本来,艺术才会不断向前发展。现在世界上的距离越来越短,中国融入世界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一直讲文化自信,作为中国的文化人、音乐家,在全世界推动中国艺术歌曲,让世界人了解中国艺术歌曲,这是文化自信非常重要的一个举措。

  廖昌永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中国艺术歌曲不仅成为中国的经典,也成为世界的经典。因此他不断在世界舞台推广中国艺术歌曲。多年以前,他就开始着眼于中国艺术歌曲百年的梳理。在上海音乐学院,一个包含理论家、作曲家、歌唱家和钢琴家的团队被组建起来,专注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开音乐会、录制唱片、编纂专著一样不落,为演唱提供可靠的范本,也填补学术研究的空白,推动中国艺术歌曲的经典化

  据了解,2020年,廖昌永还将把中国古典诗词与书画开办到德国、芬兰、意大利、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目前已经敲定的十几场演出里,16首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都是主角,还有一些演出邀约待定,比如和上海音乐学院渊源甚深的耶鲁大学音乐学院,也非常希望廖昌永把这套曲目带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