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歌小曲到红歌圣曲 从人民大会堂走向外太空 它穿越了近80年的岁月 成为传唱最广泛的一首歌 | ||||
发布日期:2019/11/25 16:10:49 | ||||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革命歌曲《东方红》对于全国人民来说,是老少皆知,家喻户晓,在我国已经传唱了近80年。但《东方红》并不是当年的新作,它原本是一首典型的民歌小调,随着历史的变迁,它被一步步改编成了如今歌词简单、情感真实、旋律好记的红歌圣曲。 民歌小曲走进革命根据地 “芝麻油,白菜心,要吃豆角抽盘盘,三天不见想死个人,呼儿咳哟,哎呀,我的三哥哥”,这首流行于晋西北的民歌小曲《芝麻油》就是歌曲《东方红》的前身。从歌词来看,它是一首典型的情歌小调。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工作,使农村群众性文娱活动得到较大发展和繁荣。1983年,红军剧社安波等人根据《芝麻油》,改编创作,填了新歌《骑白马》:“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儿咳哟,打日本我顾不上。”虽然《骑白马》还是一首情歌,但它已经开始有了抗日色彩。随后,这首革命民歌一直在陕甘宁边区传唱。 1941年,从延安边区师范学校毕业的李锦旗(一说“李锦祺”)回到葭县任通镇完小教务主任兼音乐教员。作为从延安回乡的共产党员,李锦旗思想活跃、嗓音优越,在校期间教会了学生许多抗日歌曲,大力筹办学校的歌咏活动,成为当时葭县的一道瞩目“风景线”。在此期间,李锦旗谱出了一首歌颂毛泽东和共产党的歌词:“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他是人民大救星。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哪里有了共产党,哪里人民得解放。红色军,爱人民,武装斗争称英雄,为了解放全中国,处处想着灭敌人。红太阳,革命的人,马列主义放光芒,她的思想指方向,照的人民亮堂堂。”在歌词写完后,他需要一个曲调来教学生唱这首歌,《骑白马》这首歌立马进入了他的脑子。时过不久,全校300多名学生都学会了这首歌,并在葭县县城内广为流传。 由于日本侵略军野蛮进攻和国民党的包围封锁,解放区经济和财政发生极大困难。党中央于1942年制定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当时陕甘宁边区从绥德北部到葭县昊堡、无定河一带,人多地少,人均不到半亩地;而延安以南的南泥湾一带却有大片土地荒芜,急等开垦。王震率领三五九旅首先进入南泥湾开荒。但部队人力有限,边区政府动员北部困难农名到南边种地。于是部队的供给得到保障,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同年,中国共产党经过“整风运动”,全党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达到了空前的团结,陕甘宁边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根据地人民真心感谢共产党,拥护毛主席,这就有了陕北葭县乌龙堡农民李有源唱的《移民歌》:“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深生存,呼儿咳哟,他是人民大救星。山川秀,天地平,毛主席领导陕甘宁,迎接移民开山林,咱的边区满地红。三山低,五岳高,毛主席治国有功劳,边区办得呱呱叫,老百姓颂唐尧。边区红,边区红,边区地方没穷人,有了穷人就移民,推翻穷根翻了身……” 《移民歌》既有叙事的成分,又有抒情的成分,表达在毛主席、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贫苦农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欣悦心情。歌曲编成后由李有源的侄子、农民歌手李增正多次在民间和群众集会上演唱,很受人们欢迎。 高亢山间小调变恢宏殿堂圣歌 1945年,由延安鲁艺六十多师生组成的东北文艺团到达沈阳。期间需要为祝捷大会准备一些节目,所以文工团的同志就一起讨论,要把《移民歌》改一改唱出去,并公推公木执笔改写、填词。公木选用原歌第一段为基调,只把“谋生存”改为“谋幸福”。增写了第二段:“毛主席,爱人民,他是我们的带路人。为了建设新中国,领导我们向前进。”因为要歌颂共产党,于是公木就选取了自己在赴东北行军途中写的一首短诗《出发》的开头和结尾,即“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和“哪里有了共产党,哪里人民得解放”,作为第三段的歌词。第四段以东北民主联军和人民的团结为内容,即“共产党,老百姓,民主联军子弟兵,军民合作心连心,保卫国家享太平。” 作词编写完成后,作曲家刘炽在《骑白马》的曲调上略作加工处理,新的一首歌曲就完成了。这次演出的报幕中,《东方红——陕北民歌》这个名字第一次被使用,该曲由“东北文工团”演唱,刘炽指挥。《东方红》在沈阳公演以后,很快就传遍了全东北和关内各大解放区。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的番号取消,因此在后来的传唱中,便自然淘汰了第四段歌词。 1951年,世界青年联欢节前夕,著名作曲家李焕之再次改编了《东方红》的曲调,即放慢了音乐节奏,运用转调手法,使乐曲变得更加完整、丰满、宏大、庄严、抒情、优美,音乐形象显得更加饱满辉煌,高亢的山间爱情小调终于变成了气势磅礴的殿堂颂歌,《东方红》乐曲从此定型。从那以后《东方红》的“曲作者”一直写的是“李焕之曲”。 从人民大会堂走向外太空 上个世纪60年代,《东方红》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1964年,周恩来总理受陈毅邀请,来到上海观赏第五届“上海之春”开幕式演过的音乐舞蹈史诗《在毛泽东旗帜下高歌猛进》,周总理看了以后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心中开始酝酿一个鸿篇巨著的创作:在国庆15周年之际,排演一部大型的歌、舞、诗结合的史诗性作品,完整地、艺术地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周恩来一向办事有头有尾、认真负责,既然他的决心已定,那么接下来便是事无巨细,亲临现场,一一落实。一回到北京,他便马上找来周扬及文化部、总政文化部有关负责人谈了他的设想。接着他又在国务院各部党组书记会议上透露了他的设想。在周总理排除万难的推力下,这个音乐舞蹈史诗的工作就拉开了帷幕。 这首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策划和指挥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不仅以《东方红》命名,而且将这首歌改编成交响合唱曲,用于全台戏的序幕,李焕之参与编曲制作。 1964年10月2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终于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共演出了14场,场面之大,演员之多,气势之恢宏,轰动了整个北京城,辛勤的汗水终于赢来了热烈的掌声。这是文艺界空前的盛举。《东方红》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而且还受到前来参加国庆15周年观礼的许多外国友人的盛赞。 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在有限的搭载条件下,用专用设备播放《东方红》成为重要的政治任务,用当时的话说就是“让宇宙的最强音响彻太空”。 2007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中,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和红歌《东方红》因其重要地位无需选拔成为搭载歌曲。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以及七十周年庆典的群众游行中,《东方红》乐曲也随着毛泽东画像的出现响起,,邓小平画像出现的时候,演奏了《春天的故事》,后两任领导人画像出现的时候也演奏了相应的乐曲。这是用音乐呈现的历史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