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92岁“声乐泰斗”郭淑珍 3天3夜的辗转难眠,成就难以逾越的高峰! 背后却是九十载的风雨坚守……

发布日期:2019/9/30 10:34:22    
  

92岁“声乐泰斗”郭淑珍

3天3夜的辗转难眠,成就难以逾越的高峰!

背后却是九十载的风雨坚守…… 

   “一曲大合唱,可抵十万毛瑟枪”。今年恰逢大型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不同年代众多演唱者、朗诵者、参与者齐聚延安,重温经典,在这片挥洒革命热血的土地上再度完整演唱磅礴史诗《黄河大合唱》。演员中有许多都已是耄耋之年,当听到熟悉的旋律时,每个人仿佛又回到了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其中一名92岁精神矍铄的老人,一袭中国红长裙,身姿挺拔,歌声嘹亮,将一曲《黄河怨》娓娓道来。她就是不朽乐章《黄河大合唱》中经典曲目《黄河怨》的演唱者、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郭淑珍。

   郭淑珍,中国声乐泰斗,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终身教授。从事声乐教育几十年来培养了孟玲、王秀芬、邓韵、吴碧霞等数百名享誉国内外的优秀学生。现今,92岁高龄的郭淑珍教授依旧奋战在教育的第一线,为我国声乐人才教育培养事业孜孜不倦地奋斗。

   郭淑珍教授演唱《黄河怨》已逾60载,每次演唱,如泣如诉,让每一位聆听者深受触动,热泪盈眶。 一曲《黄河怨》,一生黄河情。郭淑珍教授一生传唱经典,与《黄河怨》结下了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 

 音乐之路

   1927年6月1日,郭淑珍出生在天津,一个平凡却温馨的小家庭。母亲平时喜欢哼唱河北民歌,咿咿呀呀的传统民族曲调萦绕在郭淑珍的耳边,使其从小便迷上了唱歌。小小的郭淑珍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哪里有评书、梆子,哪里就有她如痴如醉的身影。小学时期,郭淑珍学会了五线谱,中学期间,加入了教会合唱团。一副好嗓子,家喻户晓。家庭环境的熏陶与儿时莫名的喜爱在郭淑珍的心中埋下了一颗音乐的种子。

   这颗种子真正开始发芽始于北平艺专的悉心灌溉。“谈到北平艺专,那可真是一波三折” ,郭淑珍教授感慨道。那个年代学音乐。即便是开明、疼爱女儿的郭父,也坚决不同意郭淑珍。无奈之下,郭淑珍只能顺从父亲,准备来年报考护士院校。但是,对音乐的热爱使得郭淑珍无法轻易放弃唱歌。瞒着父亲,她偷偷地再次报考了北平艺专。或许是命中注定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郭淑珍再次被北平艺专免试录取。这次,郭淑珍请来了南开大学毕业的表舅来当说客,郭父虽不识字,但是却十分尊重知识分子,经过表舅一番劝说,郭父终于同意,这颗音乐种子终于可以名正言顺、迫不及待地破土而出。

   当时的北平艺专器乐设备极其简陋,整个学校只有几架破旧的钢琴。在琴房门外,每天都有学生排队等候练琴,郭淑珍也不例外,无论严寒还是酷暑,她总是准时出现在琴房,认真练声。在这里,郭淑珍遇到了自己的启蒙教师——美国女高音歌唱家珍妮·汉基。珍妮·汉基为郭淑珍打下了扎实的声乐基础,带来了真正的训练与提升,开启了郭淑珍的音乐演唱生涯。

   1953年,郭淑珍与李德伦等人成为第一批被国家选派到苏联留学的音乐人才。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深造期间,无论是声乐技巧训练还是理论课程,郭淑珍均严格要求自己,通过日复一日的勤奋努力,她总能以优异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这样一个广阔的艺术天地,她如饥似渴地吸收专业知识,不知疲倦地训练声乐技巧。郭淑珍师从苏联著名声乐教师、人民演员、莫斯科大剧院声乐指导叶·克·卡杜尔斯卡娅和著名表演艺术家格·克里斯奇和穆·梅里特采尔,专业学习歌剧表演,接受国际声乐理论教育和严格的歌剧演唱训练。1957年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古典歌曲比赛中以极为优异的成绩获得金质奖章。如此突出的表现,不仅为中国赢得了特殊的荣誉,更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与此同时,郭淑珍在苏联各大城市成功举办多场个人音乐会,在当地引起轰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更令人惊羡的是,1958年,郭淑珍以优等生的成绩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毕业,并荣获“歌剧和音乐会优秀歌唱家”称号,她的专业水准与优于常人的学习成绩,获得了苏联国家考试委员会的认可与青睐,提出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的金榜上刻下郭淑珍的名字。

   如此多的殊荣与桂冠系于郭淑珍一身,仿佛在向世人宣告这位年轻的歌唱家将有更加绚烂、远大的前程。 

与《黄河怨》的 不解之缘

   在整个《黄河大合唱》中,《黄河怨》是最经典的一段,作为一首独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强,是检验女高音的“试金石”。而郭淑珍的演唱版本迄今为至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她用缠绵幽婉的音调唱出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痛苦的哀怨,如泣如诉、感人肺腑。而也正是《黄河怨》,使得郭淑珍这个名字蜚声国内外。

   实际上,从能够演唱《黄河怨》,到将它演唱到深入人心,置顶辉煌,这段路,对她而言绝非坦途。郭淑珍是一个勤奋的人,正如她描述到:“艺术没有捷径,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这也正是自己的音乐之路的真实写照。

   郭淑珍第一次听到《黄河大合唱》是在北平艺专,“光未然和冼星海是谁,曲子是怎么创作的,那时候都还不知道这些,只觉得这曲子好听,能亮嗓子,能发挥自己。” 1953年初到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时,郭淑珍观看了一场由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和国家合唱团演出的俄语版《黄河大合唱》,“当时听着很别扭,《黄河怨》唱成俄语版不是那个味儿了。”

    留苏期间,她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苏联演唱中文版的《黄河怨》。之后,她找到比她晚一年留学苏联的严良堃,请他把《黄河怨》总谱改编成钢伴谱,便于练习。1957年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郭淑珍演唱了歌剧《蝴蝶夫人》咏叹调和《黄河怨》,获得了当年歌唱比赛的金奖。“当时只觉得《黄河怨》这支曲子音乐非常好,自己在声乐上完成得也非常好。 

登峰造极的演唱

   1975年,中国音乐界决定恢复停演了多年的冼星海名作《黄河大合唱》,开始四处寻找合适的演唱者。时隔将近10年,再一次将这个气势磅礴、意义非凡的作品推向舞台,当时,独唱者的选拔是在中国声乐界最高水平的歌唱家中进行的,竞争异常激烈。光《黄河怨》这一段就有许多当时的著名歌唱家参加竞唱,如:文征平、梁美珍、叶佩英、郭淑珍。   当时,郭淑珍她们正在乡下办学,领导说演《黄河大合唱》,让她做准备。回校后,郭淑珍进行了第一次的试唱。她“按照原来的唱法,唱得很卖力”,自以为会得到肯定与褒扬,但没想到的是,院长赵沨说:“我家里有一张唱片,是法国人唱的流行歌,嗓子跟你们没法比,但那个感情!”正是这句留有余音后劲强大的话使得郭淑珍惊觉自己在诠释《黄河怨》上最大的短板——情感表现!

   距离正式选拔仅有3天时间,郭淑珍昼夜辗转难眠,苦思冥想,到底如何才能“抓”住情感。 “风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闪!黄河啊,你不要呜咽……” 这是《黄河怨》的歌词,她反复研究这些语句背后蕴含的深意,如电影画面一般闪现在她的脑海,“3天3夜没睡觉,研究怎样唱才能唱出感情。”

    “经过3天3夜的纠结和折磨,我认识到这不是一个个体的哭诉,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呼声,我要表达出一种悲和惨,最后又萌生出一种愤怒,把中华民族的愤怒唱出来。”谈及自己在演唱过程中的顿悟瞬间,郭淑珍难掩激动之情,她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对那段“找寻情感”的日子记忆尤为深刻,实际上这是一个音乐大家“破茧成蝶”的涅槃之时。

   她的情绪如波浪涛涌起,想到自己以前对《黄河怨》的理解,“过去我唱到歌里的‘命啊,这样苦!生活啊,这样难!’,认为那写的是一个妇女的宿命。” 刹那间,她真正懂得了《黄河怨》。那是一个民族的悲愤之情,唱出的是不堪凌辱的中华民族遭受鞭挞所发出的怒吼。等到正式演唱的时候,郭淑珍站在中央乐团的大厅里,那3天里积攒的所有情绪喷涌而出。“唱完后,我躲在大厅的柱子后面,手脚都是冰凉的,不知道唱得怎么样。”当时担任选拔评委的音乐指挥家李德伦跟她说:“哎呀,你唱得太好了,把我们都唱哭了。”没多久,冼星海聂耳音乐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郭淑珍演唱《黄河怨》。演出后,一个舞台监督告诉她,“台下的人全都哭了,我也哭了。”

    中国著名音乐家李凌听完郭淑珍的演唱后,评价:“她不仅把《黄河怨》唱活了,而且唱深了。她把词曲作者的最深的艺术想象力,完整地、深刻地体现了出来。当她唱完这首歌曲时,她自己很久才能恢复过来,而听众的心情也是长时间不能平静。”对郭淑珍而言,这3天3夜的辗转难眠的痛苦经历使得她的歌声深入人心,达到了触及灵魂的深度。

   最终,郭淑珍成为了演唱《黄河怨》的不二人选。

   之后,《黄河大合唱》接连演出了上百场,同时,演唱者的名字与《黄河怨》一起被每位观众所认识。为了保证《黄河大合唱》的演出场次,组织者曾试图为《黄河怨》寻找第二个演唱者,但至今为止,他们始终未能找到。 

生命在于工作

   “你啊,不能睡觉,你一睡觉,等你醒来,全世界都变了。”她的学生慕林林想起老师对自己的影响最深一句话时这样说到。

   说郭淑珍是一个工作狂似乎并不夸张,但最为贴切的描述应当是,她是音乐这条艺术之路上的终生学习者。 “自从你当上老师,你就注定要不断学习,新的你要学,过去没学过的你要学,更新的你要学。”说这金句的时候,已经92岁的她依旧让工作填满了自己的生活,琴房、歌剧中心、声乐大赛的现场总能看到她的身影,她似乎有着比现在的年轻人还旺盛的精力,言谈之间,眼神烁然,思维敏捷。在展示场馆内展示的众多照片中,指着任何一张,能说出具体的年月,准确到人名,从她脸上丝毫看不到这个年纪惯见的老态与疲相。她抓住记者抛给她的细节,从自己的记忆中快速地定位到生命中哪些不同寻常的“闪光”时刻,她在接受音乐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恩师与良友,她怎样逐渐满怀虔诚地接受众人对她歌声的赞誉。“以前别人夸我唱的好,难以逾越,我会不敢承认,现在我坦然了,唱的好就是唱的好,没有什么可以推让的。”这个气场强大的老太太让人又爱又“怕”。她精确,勤奋,年龄于她而言似乎真的只是一个数字,每天会去上课,没有课就会去音乐会,当音乐比赛的评委,参加交流访问,她忙的不亦乐乎。“老师有一句至理名言‘生命在于工作’,她到现在每天都在学习工作。”

   郭淑珍爱学生,但更多的表现是严厉。“如果一个学生到下课了还没唱对,如果让他走了,他就觉得自己遇到了大问题,慢慢就没有了信心。我要想尽一切办法在课堂上让学生唱对了,给他一个信心,让他知道多大的问题最后都能克服,他能做到。”其实这是她用严苛来“保护学生的歌唱心理”。“老师的严谨是我们难以企及的”,慕林林说。郭淑珍对学生的爱不仅体现在教育上,更体现在对学生的生活方面的关怀上,学生感冒,她会亲自买药,送到琴房并且看着吃下去。“我们唱了新的作品都要和老师对一下,听她的意见。”

   如今已经92岁高龄的郭淑珍被誉为中国声乐教育领域的“掌门师太”,从教至今,她更是桃李遍布,培养了孟玲、张立萍、王秀芬、邓韵、幺红、吴碧霞等一大批声乐人才,他们中有的是国内外舞台上的歌唱家,还有的已是桃李遍天下的音乐学院教授、副教授,她总结自己的教育生涯:教育是根植内心深处的爱。她始终坚持“先做人,再学艺”的教育理念,最好的“教育是根植于内心深处的爱”这句话诠释了自己教育生涯。当她步履矫健地走出场馆,向在场的人挥一挥手说道:“继续努力,把工作做好,不忘初心,记住你要担当的责任”这句话的时候,她挺拔的身影是一个已经92岁高龄,但依然奋战在教育第一线的著名声乐教育家不改初衷的坚持,也是一个“声乐泰斗”在自己人生之路上优雅的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