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蒋大为 把正统的发声方法揉和到中国民族唱法中去,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发布日期:2019/9/30 10:25:20    
  

蒋大为 把正统的发声方法揉和到中国民族唱法中去,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今年中秋节晚会上,歌手谭维维凭借翻唱歌曲《敢问路在何方》上了热搜。提起《敢问路在何方》的演唱者蒋大为,作为中国当代民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为我们带来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凭借电影《红牡丹》的主题曲《牡丹之歌》一曲成名的他更是因为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的一首《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被观众所熟识。

   蒋大为在声音上保持着极强的穿透力和磁性。他的声音优美流畅,辨识度极高。通畅透明的高音,浑厚结实的中低音,极富激情和感染力。浑厚的情感和高超的演唱技巧,形成了他特有的演唱风格,是中国歌坛当之无愧的“常青树”。 

我们唱歌应该先了解自己

唱歌是一门科学

   蒋大为唱的歌,很有味道,它深沉而又甜美,抒情而又奔放。这味道不染纤毫浊气,不矫揉造作。蒋大为的声音,不论是音色、音质,在我国众多的男高音歌唱家中都非常卓越。他发声正确,气息通达,高音开阔嘹亮,中、低音共鸣深厚充实。由于他刻苦练习吐词咬字,又悉心把握用声的技巧,使他的字、词、声都能发挥得恰到好处,在通常情况下,他能从容唱完两个多小时。这一有利条件,是蒋大为多年来反复磨炼的结果。 

  每到一地,他都虚心地向当地歌手请教,不管是前辈、同辈还是晚辈,只要有长处,他都采纳,经过他的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蒋大为的唱法究竟是西洋唱法、民族唱法,还是流行唱法?为此,蒋大为很得意:“我是把正统的发声方法揉和到中国民族唱法中去,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人问他唱歌有何“秘诀”,他认真地归纳为三点:坚定的事业心,顽强的奋斗精神和必要的机遇,三者缺一不可。

   从风华正茂到年过古稀,虽然,蒋大为的演唱风格依旧沉稳大气、风度翩翩,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的衰老对嗓音的局限越来越来越强,2001年的时候,他的嗓子出了点问题,好多人都以为他不能再唱了,可他凭借惊人的毅力和扎实出色的歌唱功底,硬生生地撞了过来,从那以后,他的艺术表现功力反而越来越炉火纯青。

   记者:您个人对唱歌的理解,是怎么样一个定位呢?

   蒋大为:其实我觉得唱歌很简单也很复杂,唱歌是一门科学,人人都会但不一定都懂,谁都可以去随便唱,要真正作为一番事业。我自己可以说是一个没有经过专业院校训练的人,我不是科班唱歌的人,我为什么能够唱到现在呢?我就把唱歌作为一门学问,我每天在研究它。我觉得我们唱歌,先应该了解自己,了解唱歌,不是说随随便的唱两句、喊两声就叫唱歌,会唱几首歌就是歌唱家,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唱歌是一门科学。我觉得一个好的艺术家,他是一个科学家,因为我们声乐本身就是一门科学。 

红歌的创作要有感而发

发挥教育意义才重要

   蒋大为的红色歌曲总是洗涤人们的心灵。蒋大为说,红歌的创作要有感而发才能打动听众:“这么多年来我自己写歌自己唱,基本上没给别人写过歌。正是因为我有冲动、有灵感,才会有激情去创作。当年我写的第一首红歌其实不是《骏马奔驰保边疆》,而是1970年我还在东北森林警察文工团时,在参加慰问林业工人与林区老百姓演出的过程中和战友共同创作的歌曲《采伐工人心向党》。1975年我调到中央民族歌舞团后,曾在骑兵连队工作过3个月,后来很想念那段日子,于是在1979年写出了《骏马奔驰保边疆》。”

   蒋大为认为红歌的教育意义重大:“年轻人可能不了解历史,但可以通过唱红歌去感受那种情感。从艺术角度来讲,红歌其实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就像唐诗,是经过沉淀、生命力旺盛的作品。”他鼓励年轻人对经典红歌进行重新编曲,甚至可以做成摇滚或者R&B版本:“那也是时代的进步,哪种艺术形式并不重要,能继承传统、发挥教育意义才重要。就像我当年第一个去深圳商演,有人不理解,但我说都是社会主义的舞台,我唱的也还是那些歌曲,何必介怀?年轻人改编红歌,必然是先会唱才会改,这已是受教育的过程。我只希望他们改编时不要失了精髓,毕竟经典自有存在的道理。”

   除此之外,在蒋大为看来,传授歌艺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满足,我希望我的能力能有传承,你说写本书留下来,但声乐这个东西不是说看书就能学会的,他就是按你的方法唱,他可能也达不到标准,你得告诉他,哪点没达到标准。我就有这能力,你唱三遍一个字,我就能听出来你存在什么问题。做老师,他得有这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