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马蒂·雷卡利奥: 学音乐在于更好地去理解世界!

发布日期:2019/9/23 14:52:17    
  

马蒂·雷卡利奥: 学音乐在于更好地去理解世界!

   马蒂·雷卡利奥,国际著名钢琴教育家、演奏家。1954年生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曾任芬兰西贝柳斯国立音乐学院钢琴教授、德国汉诺威国立音乐戏剧传媒大学钢琴教授、现任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钢琴教授。马蒂教授目前在国际上已发行过20张钢琴CD,其中包括完整版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全集与安托·鲁宾斯坦的完整钢琴协奏曲两套重量级作品。

   1980年,马蒂·雷卡利奥教授在世界顶级音乐殿堂卡耐基音乐厅开启自己的首演,获得极大成功,之后,他多次在欧洲、美洲和亚洲举办自己的独奏音乐会和钢琴大师课,反响空前,备受古典钢琴乐迷的喜爱与欢迎。

   博学的马蒂教授爱好数学,这使得他的对音乐的表现富有逻辑的美感,能在情感与理智之间自如变通,这股张力令他的音乐独树一帜。精通包括母语在内的8种不同语言的马蒂教授,对包括芬兰语、英语、德语、俄语等不同语言的掌握使得他的艺术造诣广博而精深,同时能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断地加入异族新鲜的血液,这些多样的文化元素给了他音乐的灵感,也滋养了他的艺术生命。 

盛名之下

   马蒂·雷卡利奥, 成长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如入芝兰之室,崇尚古朴的芬兰文化培育了他良好的音乐品味与审美,自幼他就痴迷音乐,虽然并非音乐世家,但父母很早便看出了他的音乐天赋,对马蒂爱好作曲、动辄弹唱的“爱好”并不过多干涉。他表现出迥异的音乐天赋,即兴作曲,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演奏喜欢的作品,贝多芬是他最喜欢的钢琴家,他作品中蕴含着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深深地震撼着马蒂的心灵,对古典音乐的理解也令他日渐痴迷于此。

   马蒂博学,对语言有着非凡的天赋,这也使得他的作品能够博观约取、触类旁通,在不同文化之间寻求到优质的音乐元素丰富自己的创作。少年时代, 他离开芬兰,前往伦敦学习音乐,不同国度的文化,音乐理念让他的成长之路多了丰富的养料。马蒂为人谦和、彬彬有礼,爱好数学的他有一股“理性”的力量蕴藏在体内。他不断地在理智与感性之间寻求着艺术的平衡,自幼对数学的研习使得他能从理性上分析,把握、推敲一部作品的好坏。但平静、儒雅,极具绅士风度的他深刻地明白一个道理“通往艺术之路是无捷径可言的”。伦敦之行后,他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作为音乐人的天堂,马蒂在这里完成了自己的蜕变。他苦练琴艺的同时亦不断更新自己的音乐理念。风格是一个艺术家成熟的标志,在不同文化的积累、碰撞中,他对自己的认识逐渐明晰起来。

   1980年对马蒂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一年,他登上了卡耐基音乐厅,对于许多音乐家而言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标志着漫长艺术道路上锦绣前程的开始,几乎20世纪所有的古典音乐巨匠都以能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为荣。马蒂也不例外。毫无意外,这次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青年得志的马蒂名噪海内外。作为一名钢琴表演艺术家,他收到了各界向他抛出的橄榄枝,录制唱片,在接下来的5年时间里,他录制、发行了20张专辑。15年时间里,他参与演奏了62场钢琴音乐会,在古典钢琴领域,他是第一个录制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的人。 

音乐能量

   马蒂教授在音乐中主张对情感的表现力,音乐中那些美妙的旋律所勾勒的画面往往是难以解释的事情,比如他有时能惹恼你,像是重新在曲子里注入了某种能量,在你演奏的时候,将那种能量完全释放出来,既是一种特别的绷紧感,而曲子的抒情性也不被消弱。他被称作为当今钢琴艺术领域中能够完美地总结前人在钢琴上的经验和成果,以及开辟未来钢琴音乐发展承前启后的钢琴大家。

   自幼学习音乐这门以情感、想象为翼的艺术的马蒂是一个理性的人。他能在钢琴练习、登台表演这些不同角色之间合理“规划”出不同的参与方式,他有自己自成体系的练习方法,在钢琴前合琴托腮冥想,去思考作品的创作背景,为了能够在练习的时候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含义,在舞台上演奏出自己风格。

   作为一名国际钢琴演奏大师,马蒂在音乐教育领域同样建树颇丰。他的教学生涯与演奏同样辉煌,迄今为止,他任教于不同学校,桃李遍布,培育了众多杰出的钢琴演奏大师,1994年-1995年马蒂任教瑞典皇家音乐学院;1998年-2008年,任教芬兰西贝柳斯音乐学院并担任钢琴系主任;2005年-2014年 任教德国汉诺威音乐与戏剧传媒大学;2015年-至今任教于有“音乐哈佛”之称的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多年担任中外各大钢琴大师班主讲教授及夏令学院客座教授。2013年,马蒂教授受邀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讲学、演出,分享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马蒂教授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爱音乐的学子的欢迎,很多学生以受到他的点拨为荣。

   谈及钢琴教育,他表示“学钢琴是以琴为媒介理解音乐,在此基础上去理解世界,但大家似乎习惯了把‘器’作为了‘道’本身。” 马蒂也表示,自己最看重的学生的质素,是演奏音乐时的一种刹那间的闪光,“这是一种听他演奏时会有的感觉,很难具体描述,但你能从他的音乐中看到某种人生体验,也能从他表达的人生中去反观音乐。这种结合很有趣,意味着人与音乐与世界达成的关系,这很重要。”马蒂曾在北京等地举办过大师班,他感到欣喜,“中国是钢琴教育最热的国家之一,我觉得到不在于琴童人数多,而是人们对质量的渴求。年青一代学钢琴意愿很强,人们期待高质量的音乐教育,这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有价值。我也总是在传输一种观念,人们应该努力建立起音乐艺术与人生科学的联系,建构宽广的知识背景,不能只会弹琴,而要寻求个体的全面发展。”

   马蒂教授是一个有雄心的人,在不同国度之间辗转,他一生致力于在音乐这片艺术天地辛勤耕耘,在音符之间发挥自己的音乐想象,甘愿承担所有随之而来的冒险,曾有5年的时间,他拒绝了任何的演出,将自己沉浸在一个“闲适”的放松状态,思考、沉淀之后,又整装待发,将自己的艺术能量散发出来,带给这个世界惊喜。中国有句俗语“慢工出细活”,对艺术家而言,去生活、感受生命,秉持一份不急不缓的初心或许才能将世界最动人之处发掘出来,诚如马蒂教授,他所走的每一步都未曾辜负音乐对自己的教养,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对这位来自北欧的钢琴大家最适合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