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纲 我想把自己所希望的 审美的嗜好和偏爱传达给我的学生 | ||||
发布日期:2019/9/2 13:30:49 | ||||
叶小纲 我想把自己所希望的审美的嗜好和偏爱传达给我的学生近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主席叶小纲携他最新创作的交响诗《天海之光》在青岛海洋音乐季闭幕式上首次亮相。《天海之光》是闭幕音乐会《海洋之音——为青岛而作》的压轴作品,其以交响乐手法对天海的形态进行了音乐描述。音乐波澜起伏,细致描绘了叶小纲心目中浩渺天海的音乐形象。 现在可以说是叶小纲最好的时候记者:您的身份很丰富,包括音乐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等社会角色,现阶段给自己的人生定位侧重哪方面? 叶小纲:其实我心灵的侧重还是在创作,但是我时间的侧重有的时候没有办法,要做很多事情。有的时候开会,有的时候教学,有的时候会赴外地考察、研讨,有的时候作曲、写文章,反正比较辛苦吧。 记者:您最近两年的创作量真是不小,为什么会这么拼? 叶小纲:最近确实是大体量工作。第四交响乐《草原之歌》总谱202页;第五交响乐《鲁迅》总谱198页,第六交响乐《创世纪》总谱160页,第七交响乐《英雄》157页。两年之内写了四部大作品,真的都是大部头的作品,大体量的写作。我在上海还演了歌剧《咏·别》的无词版。无词版等于把歌词唱段全剪掉了,把乐队连起来,总谱是150页。连余隆都说“你这两年真是太厉害了”。回头看我确实还是很拼的,现在可以说是叶小纲最好的时候。 记者:期待自己的作品得到什么样的反馈吗? 叶小纲:我没有太期待,我只是表达了个人的看法,至于能够在社会上引起什么样的共鸣,这个不好说。 记者:您对于早期的“红歌”如李劫夫老师的作品好像特别有情怀? 叶小纲:对,他的音调和语言的结合是非常好的。应该说我是从那里吸收了很多的养料,比方说“红歌”的咬字的方式、音调和曲调——文字和曲调的结合他们是有很多优势的,要不然不会那么琅琅上口,大家都会唱,先不说时代的优势,肯定有技术上的优势。 记者:除了音乐之外,为什么对文字的表达这么钟情? 叶小纲:这个也不是钟情,就是一种方式,语言停止的地方才开始音乐,那么语言本身还是有魅力的,尤其是鲁迅的文字,是非常讲究的,我也深受一些影响,所以你看我写的文章至少在用词造句、词汇量上还是很有讲究的,这是从他那儿学来的,当然应该说只是皮毛而已。 艺术贵在创新堆积全凭自觉记者:作为教育工作者,您觉得现在一个成功的音乐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叶小纲:不敢说我是一个很成功的教育工作者,我的学生不少,他们的成就都不错,我只是感受到他们年纪比较轻,眼前是白纸一张,可塑性也比较强,可以按我们的要求来,让他变成什么样,所以在教年轻学生的过程中其实也可以看到我们自己。另外我想把自己所希望的审美的嗜好和偏爱传达给我的学生,我相信我在青年时代建立起的审美的基础,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比较“高大上”的。 记者:但是作为老师,或者说作为伯乐,看这些学生,有没有看走眼的时候,一般来讲从他第一年入学,到他最后毕业,到他的日后,是不是大多数是如你们所料。 叶小纲:不见得,我的同班同学谭盾,现在是我们这一班里面很优秀的指挥家,在世界上都很有名的音乐家,他进学校的时候,并不被许多老师看好。我们曾经班上有一个人,他是我们班上第一名,他进校的时候我们都是仰望着他,因为实在是太好,他的好是什么呢?表现在他的技术,他的那个技术我们追,再学三年五年都觉得追不上。第二,他的艺术感,就他这个曲子作出来,我们就觉得啥时候才能追上他,但这个人恰恰就没有出来。 记者:所以这些到底给我们什么启示,到底说明艺术家不是院校能够培养出来的,还是说天才就是天生的。 叶小纲:搞创作,不管你是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创作,你这个基础学校希望提供给你,艺术贵在创新,你创新不可能凭空拔高到九十层楼那么高,你肯定是堆积起来,那个宝塔越结实,你的可能性越高,这个堆积宝塔不是说灌输你,不是的,就看你自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