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继承传统 掌握科学 创新发展 塑造自我

发布日期:2019/8/26 13:40:28    
  

继承传统 掌握科学 创新发展 塑造自我

   蒋大为,中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在4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蒋大为创作并演唱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堪称经典中的经典。1984年,蒋大为携这首歌曲亮相央视春晚舞台,这首歌也成为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蒋大为在声音上仍然保持着极强的穿透力和磁性。他的声音优美流畅,辨识度极高,通畅透明的高音,浑厚结实的中低音,极富激情和感染力。浑厚的情感和高超的演唱技巧,形成了他特有的演唱风格,他在歌坛上被称为“国宝”、“国喉”,是中国歌坛当之无愧的“常青树”。

   蒋大为对艺术的追求勤奋而执着。他演唱过上千首创作歌曲和近百部的电影电视歌曲,这些歌曲雅俗共赏,得到老中青广大阶层的喜爱。很多成名曲至今还在海内外广泛流传,有很多歌已成为中国民歌的经典。 

语言的能力决定唱歌的水平

   蒋大为说,自己是一个从部队走出来,唱着部队歌曲长大的“草根”。在他的艺术生涯里,他始终认为,语言贯穿整个声乐的过程,是声乐的灵魂。所谓歌唱,就是有了旋律的语言,没有旋律的语言就是说话,放在中国戏曲中,就是“念白”。而中国戏曲有句话,“千斤道白四两唱”,可见语言在其中占据了多么重要的地位。

   蒋大为认为,作为一名歌唱者,关注点主要在如何唱好作品和如何延长艺术生命这两方面上。在如何唱好作品方面,蒋大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声乐艺术上要继承传统,掌握科学,创新发展,塑造自我”。首先是继承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是本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具有生命力的,继承传统与否以及继承的程度将奠定未来声乐道路的发展和艺术生命力,其次是如何理解并掌握“科学唱法”。在蒋大为看来,这与语言不可分割,许多人在歌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与语言有关。接下来是创新发展。在校园里,是作为学生学习声乐艺术,打基础,到了社会上,是作为一名声乐演员,二者之间有一定的跨度。如何在舞台上诠释、演绎乃至创造一个好的作品,就需要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自我的个性,也就是最后一点的塑造自我,发掘自己的特点。成功的艺术作品一定是带有演绎者的个性的。

   在如何延长艺术生命方面,蒋大为强调,方法决定艺术生命力。许多歌唱者,尤其是民族唱腔的学习者,年轻的时候容易太过依赖自身的先天条件,从而忽略了对科学方法的掌握。随着年龄的增长,声带的闭合能力,机体的灵敏度都会有所下降,如果单凭自身条件歌唱,很容易发生“倒嗓”等损坏声带的情况,而缩短艺术生命。唯有依靠正确的科学的方法才能长期保持良好的歌唱水平。针对于“科学唱法”的定义,蒋大为主张“字正腔圆”的歌唱方法,即当语言“说”对的时候,相应的腔体也就运作起来了。同时,在演唱不同语言的作品时,要按照该民族的习惯和审美来发音。可以说,语言的能力决定唱歌的水平。 

保持年轻的秘诀不忘初心

   从艺五十年来,蒋大为为民族歌坛的发展与创新做出巨大贡献,演唱过上千首创作歌曲和近百首影视歌曲。《牡丹之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敢问路在何方》《骏马奔驰保边疆》等等,经典作品不胜枚举,历久弥新,数十首歌曲已成为中国民歌经典。

   扎实的基本功加上独到的“中国唱法”,如今年逾七旬的蒋大为演唱起来比年轻时声音更嘹亮、技巧更娴熟,歌迷涵盖老中青三代,被誉为“歌坛常青树”。谈及这其中的秘诀,蒋大为用四个字来概括,不忘初心。

   比如经典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蒋大为回忆道,“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歌曲意境中那种无比温暖的春天氛围,寓意了社会发展的欣欣向荣,唱出了人民群众的心声。”蒋大为表示,正是因为留下了时代的烙印,这首歌迅速在全国传唱开来,经久不衰。

   “不能忘记自己对艺术的热爱之心,用心对待每一首歌。艺术永无止境,每一位艺术家都要具有工匠精神,用心雕琢每一个作品。”在流行歌手层出不穷的商演环境中,面对花样翻新的表演形式,蒋大为始终不忘初心,执著于民族声乐的艺术追求。

   多年从事民族声乐研究,除了深厚情感,蒋大为更将传承发展民族声乐作为一种责任,提倡以“中国唱法”唱中国歌曲。“因为民族声乐融合了中华民族的戏曲、曲艺等各方面的艺术元素,是中国当代艺术唱法的完美统一。”正是怀着这样的初心,蒋大为五十年来始终寄情民族歌坛,用一首首经久不衰、抒写时代精神的歌曲展现了艺术家的坚守和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