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竹笛·大师课】王次恒教授2019第一期专题报道

发布日期:2019/8/13 11:14:46    
  

【竹笛·大师课】王次恒教授2019第一期专题报道


   2019年8月2日至8月4日,音乐生活报主办并全程报道的“百名大师·百地音乐大讲堂”系列活动——竹笛大师课·王次恒教授2019第一期,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成功举办。

   本期大师班由王次恒教授主讲,采取面对面、一对一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授课答疑。通过王次恒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同学们的认真学习,收到了预期效果,取得了圆满成功。同学们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学到了新知识,扩展了新思路,提高了演奏能力和水平。

   大师班结业仪式上,王次恒教授亲自为同学颁发结业证书,并勉励大家继续秉持热爱之心,持之以恒,勇于突破,敢于创新,把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此次大师班之后,王次恒教授继续担任主教的艺考辅导、留学讲座、校园大课、山谷游学,以及由其亲自担任主考官的门生选拔、队员遴选等系列活动将陆续展开。

   “百名大师·百地音乐大讲堂”系列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音乐生活报主办并全程报道,在全国各地举办并常年开展。各专业大师课均由音乐生活报遴选的海内外音乐名家分期授课答疑。音乐生活报在继续举办王次恒大师课系列授课活动的同时,还将陆续推出钢琴(石叔诚、高为杰、弗拉基米尔·卡林、马蒂·雷卡里奥)、声乐(傅海燕、莫华伦、王冰冰、罗良琏)、古筝(张璐)、琵琶(董晓琳)、扬琴(袁可)、胡琴(鲁建敏)、笙(吴学伟)、大提琴(蒋力行)、民族歌剧(孙丽英和马晓晨)等大师课,并持续增加授课专业。 

大师谈:怎样才能 吹好笛子?

   任何事情都有方法论,音乐艺术也不例外。这次的竹笛大师班主要以“呼吸方法”和“竹笛演奏中的二度创作”为议题,为大家总结了一整套成为优秀竹笛演奏家的基本方法论。此方法论根植竹笛演奏的根本——呼吸,告诉大家一首曲目是如何在气息的流转变换中生发出情感的律动,拨动人的心弦。

   竹笛作为中国独特的吹管乐器,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王次恒老师坦言自己在50多年的演奏生涯中, 各个时期的演奏风格迥异,不断的自我否定与自我革命成就了不同阶段崭新的自己。他认为笛子演奏应该百花齐放,每个演奏家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发挥自身独有的创造力。究其根本,科学合理的基本功的练习不仅是摆在一个刚学习吹笛人面前的难题,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人而言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去发问,不断去回答的问题。课堂上,王老师以《燕归来》《鹧鸪飞》《深秋叙》《春潮》《云雀》等经典曲目为演奏案例,为学员们细致入微、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竹笛演奏中至关重要、却易被忽略的吹奏要点,以及如何训练出一双富有“色调”的耳朵。

   ◎呼吸

   气息是吹管乐的生命线。

   从生理学角度讲,人的呼吸有两种——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式呼吸在竹笛吹奏中表现为气息较浅,会令身体处于一个紧张的状态,进而影响整个手指、口腔与呼吸。在竹笛的吹奏中,乐句之间要学会“偷气”以达到放松的状态。腹式呼吸要求用鼻子呼吸,缓慢进行呼与吸,竹笛演奏中腹式呼吸是最佳选择,它强调的是在呼与吸之间找出瞬间的休息点。整个演奏会更加沉稳,对力度的控制也会更强,长此以往的坚持训练会令身体达到一个非常放松的状态,形成一个有益的良性循环。

   吸气的快慢进行是音乐表达的需要,音乐表现的强弱控制,虚实变化决定呼吸的节奏。呼气通顺之后,手指的灵活性自然而然提高,在技巧的顺畅到位之后,情感就会自然流露。

   ◎节奏的重要性

   怎么准确把握节奏?

   各朝代竹笛的发展都有迹可寻,竹笛技巧也日渐丰富,从音乐素养上分为节奏训练与音准、音色、音量的训练。在吹奏笛子的过程中节奏力求稳定,不能忽快忽慢,对重音的抓取可采用踏步式找拍子,双脚规律踏步配合吹奏,来检查是否合拍。对节奏的把握可以在长时间的接触精品过程中获得加强,多模仿、多听,每一次都要练习到位。

   ◎乐曲的二度创作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先天条件,在竹笛演奏中要根据自己的口型和生理条件不断地进行调整,直到找到自己最舒服的点,进而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在中国音乐中,韵味是一大特色,它抒情、优美,表现在竹笛中,具有精致、文雅的特点。竹笛的韵味主要靠长音来推动。

   只有掌握正确扎实的功底,更好地把娴熟的技巧运用到乐曲当中,才能演奏出技术高超、优美动听的笛曲。

   风格的形成是一个演奏者成熟的标志,它意味着自我的出现。但二度创作的过程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进行,“适合”与否是一个考量的标准。比如在江南丝竹中就不能用塞北的演奏技巧来做“创新”,塞北的音乐也十分动听,但是用塞北的演奏技巧去吹江南丝竹的曲子就会显得不伦不类。反之亦然。二度创作强调演奏者对整个笛曲的精准理解,对整个曲子“气质”的准确把握,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考与创新性观点。中国艺术讲究留白,竹笛演奏也不例外,如何做到化繁就简,用最简单的语言讲深刻的内容,留给听众想象的空间?每个人性格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演奏风格也各异,但正是这些不同才使得笛子演奏更加丰富多彩,异彩纷呈。

        王次恒:“我喜欢学生身上的求知欲”

   记者:这次课程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王次恒教授:我在三天的课程中能够感受到,学生们高昂的学习热情。你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带着疑难问题来学习的。这表明“百名大师·百地音乐大讲堂”活动的宣传力度非常好,一些学生甚至能够放弃原有计划,积极选择我们的平台。

   记者:您觉得“百名大师·百地音乐大讲堂”这个活动带给学生最大的帮助是什么?

   王次恒教授:“百名大师·百地音乐大讲堂”活动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我相信,学生们的感受也是一样的,会感受到这个活动与其他的不同之处。

   记者:昨天我们采访了一些学生,学生们表示这次大师课收获很多,听您讲课犹如醍醐灌顶,同时向您表达了感激之情。您在授课过程中比较看重学生哪方面的素质? 

  王次恒教授:我觉得这期学生们的整体素质十分优秀,同时一些学生还将面临着拔高的状态,以及专业上更上一层楼的追求。据我了解,他们中有很多为了参加此次大师课,放弃了节假日的时间。我很喜欢他们身上这种求知欲与学习精神。所以就学生素质来讲,我比较看重他们能够处于渴望学习、提升的状态。

   记者:您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会发现学生身上可能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对于这些共性问题,您是怎么解决的?

   王次恒教授:其实所谓的共性问题也就是学生们气息的运用,即呼吸方法。这看似是最简单的基础问题,但是很多人在启蒙阶段没有重视气息的运用,时间久了就会暴露出问题来。所以,三天时间中,我也始终围绕着这个共性问题来开展教学,包括对演奏的学生进行气息方面的指导。这些是我从五十多年的演奏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我也走过很多弯路,所以我希望能够分享自己的心得,使年轻的他们有所收获。

   记者:您想对学生们说些什么呢? 

  王次恒教授:首先,我非常感谢大师班的平台,希望他们能够珍惜这次机会。我也希望学生们能够有所收获,结束后有所思考,努力提升自己,下次见面能够让我看到不一样的他们。

   记者:您对于笛子爱好者、笛子专业者、笛子传承者学习竹笛道路上的建议?

   王次恒教授:其实我也是从笛子爱好者开始,一步步走上专业的道路。从我自己的角度出发,我希望爱好者们能够在枯燥的基础训练中坚持下来,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提升自己;从事笛子相关专业的人们,我建议应当勇于进行自我否定、克服专业瓶颈,广泛吸收各家所长,做到融会贯通;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传承者需要在深入生活、扎根环境、尊重前辈的前提下,在实践的基础上,触景生情后才能进行创新、传承。 

本期大师班学员

   正式生:朱帥先、张春峰、李琨、王嘉源、杨瑞群、颜浩瀚、高雪、吴现伟、漆微微、陈睿骐、王淼、孙开山、唐文卿、马萌、李明康、胡俊巧、李越、王浩   旁听生:郭懿锐、弓世杰、焦丹、刘君妍、付汝诚、胡馨文、丁凯、任如意、郭新旺、黄殊浩、盛钰斐、李廷廷、陈皓睿、董洋、刘毅涛、曾术琳   关于本次大师课活动开展情况,对部分学员进行专访报道。 

采访专栏

   学员张春峰

   记者:这次上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张春峰:近期,我参与的音乐会刚刚结束,通过这次王老师的授课内容,我又重新找到了新的目标,清楚了下一次音乐会怎样去准备,例如音色等方面;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自己对竹笛的理解更为精准了一些。

   记者:作为王老师多年的学生,你每次演奏新的曲目的时候,肯定会受到王老师的精心指导,你觉得接受指导后再去演奏有什么样的改变吗?

   张春峰:我们学习新曲子时是自己先演奏、王老师示范表演、我们再次演奏这样一个流程。期间,王老师会准确地指出我们的不足。我们吹一首新曲子从不会到会,再到精准掌握的过程中,每次受到王老师的指导,收获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大师班中每位学员的水平各不相同,也存在着五花八门的问题,王老师则会根据大家的实际情况指出每个人现阶段,甚至未来的不足,悉心指导,每个人都受益匪浅。

   记者:你能形容一下你心目中的王老师吗?

   张春峰:王次恒老师是一个工作和生活分的很清楚的人。他的两种状态是不一样的。工作中也就是课堂上的王老师,对专业要求十分严格。生活中的王老师恰恰相反,为人随和,不拘小节。

   记者:你想对王老师说些什么吗?

   张春峰:最想说的就是感谢。我从九岁开始跟随王老师学习竹笛,王老师始终悉心教导,是我艺术生涯的领路人。还有近期为了筹办音乐会,王老师付出了很多心血,我由衷地感谢王老师。

   学员陈睿骐

   记者: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习竹笛的?

   陈睿骐:在小学四五年级,当时主要是遵循父母的意愿,他们想要让我学习乐器,觉得竹笛携带方便,就选择了竹笛。不过,在后来的学习中自己也慢慢的找到了兴趣点,爱上了竹笛。

   记者:竹笛最打动你的部分是什么?

   陈睿骐:我记得小的时候听过一场音乐会,当时一首《喜洋洋》的竹笛solo表演片段一下子便打动了我。其实随着慢慢深入的学习、了解,现在的我更喜欢笛子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笛子其实是一种具备古代文人精神传承的乐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记者:形容一下此次大师课,此次大师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陈睿骐:两个字“雅韵”。通过此次大师课,我能够听到不同的笛友演奏,同时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问题。

   记者:你能形容一下你心目中的王老师吗?

   陈睿骐:我心目中的王老师可以借用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一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中国传统的文人魅力,更是王老师的真实写照。同时这不仅是我,也是所有学生心目中的王老师。

   记者;你想对王老师说些什么吗?

   陈睿骐:读研的一年中,非常感谢王老师对我们的照顾。有时候我们遇到困难,王老师比我们还要着急。这样的举动非常暖心,真的特别感谢王老师。

   学员王浩

   记者:你学竹笛多久了? 

   王浩:因为家长的引导,我从初中开始学习竹笛,至今已经11年了。

   记者:你能评价一下此次“百名大师,百地音乐大讲堂”活动吗?

   王浩:我觉得此次活动无论是对于笛子专业者,还是爱好者都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通过这个平台,我们结交到了众多的同行好友,能够进行技艺切磋与自我展示。更重要的是,可以零距离聆听王老师的教诲与指导,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记者:能形容一下你心目中的王老师吗?

   王浩:首先,王老师淡泊名利、为人随和的人格魅力令人折服。更重要的是,王老师不仅在专业方面精准地指导,在为人处世方面,也总能以长辈的身份给予我们悉心关怀。例如,此次大师课上王老师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总能从细微之处为我们讲述生活、处事之道。

   记者:此次大师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王浩:每次听王老师讲课,总能有新的收获。同时,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有针对性的弥补缺点,我才能够取得专业上的进一步发展。

   学员吴现伟

   记者:你学习竹笛有多久了? 

   吴现伟:从小学开始接触,初中正式跟着老师学习。之后逐渐走上专业道路。目前我是一名小学教师。

   记者:作为一位小学教师,你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来参加大师课的?

   吴现伟:我想要来到更广阔的竹笛世界,开拓眼界。竹笛艺术是多样性的,通过全方位、多方面的探讨,我可以从不同的学派、老师身上学到不同的竹笛技巧与不同的见解。更重要的是,我本人特别喜欢王老师的演奏风格。王老师对气息的精准把控、长线条的完美处理对我来说都是值得学习的地方。

   记者:此次大师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吴现伟:音乐是相通的,通过对竹笛艺术深层次的了解与学习,能够增进我对音乐课堂的把控,包括对音乐欣赏课程认识的提高。同时王老师对于气息等不同的处理方法使我受益匪浅,我也能够在之后的课堂上分享给我的学生们。

   记者:你能评价一下此次“百名大师,百地音乐大讲堂”活动吗?

   吴现伟:首先感谢音乐生活报,因为这个平台,使我有了这次珍贵的机会来学习。同时活动安排也十分妥当、紧凑,让我感到非常温暖。

   记者:能形容一下你心目中的王老师吗?

   吴现伟:我记得,高中那年我在多媒体教室借到了王老师的演奏唱片,因为非常喜欢,我特地把唱片翻录收藏。这也是我和王老师缘分的开始。这次活动是我第一次见到王次恒老师,王老师态度和蔼,为人谦逊,毫无距离感。我非常喜欢王老师的干净利落的演奏风格,线条感十足。在演奏中,我能感受到王老师极度丰厚的人生阅历与细腻的内心活动。 

本报记者/琳琳、娅钒

   注:大师谈部分内容经由本报记者根据授课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