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创作应该注重艺术表达 还是迎合市场大众? | ||||
发布日期:2019/7/22 13:43:47 | ||||
音乐创作应该注重艺术表达还是迎合市场大众?今年夏天,各大网络平台上线了不同类型的音乐类综艺节目,随着节目的录制,必定会有不少新的音乐作品被大众所听到。节目《乐队的夏天》,总算是让各个乐队走到了更多人的面前,无论是摇滚、朋克还是复古,这都给大众的歌单里添了不少新曲儿,以前可能只是少数的乐迷会追随他们的演出,而这档节目则开始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乐队这种形式的音乐表达方式。另一档节目《我是唱作人》,则是全程采用原创歌曲的方式,让许多知名的音乐人演唱自己的原创作品,对大众来说这是一场音乐风暴,而对唱作人们来说也是一场实验,通过一次次的创作与演唱,来判断大众的喜好,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情感。 艺术和商业 一定是对立? 在《我是唱作人》节目当中,唱作人金志文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做的就是流行,什么流行我做什么。”这其实应该是绝大部分音乐人的做法,一切迎合市场的需求,但能像他这样坦荡说出来的并不多,因为这显得自己功利心太强、不够高级。而周笔畅也谈到她的那几首代表作,都不是她的音乐;而当她的音乐在现场没有得到太多认可时,她说,那就等过几年之后再听吧。其实金志文与周笔畅代表了乐坛两类截然不同的音乐人。金志文做音乐,只为让大家觉得好听,尽可能追求流行性,就像《远走高飞》一类的歌。而周笔畅,虽然有《笔记》《最美的期待》这样相当流行的歌,但她似乎并不怎么喜欢这些,而她自己创作的歌却没一首流行的。她似乎认为自己的音乐比较超前,大家不喜欢不是她的问题,所以让大家过几年再听。坚持自我,还是迎合市场,这两种音乐人,究竟哪一种更值得推崇呢? 作为歌迷来说,其实是喜欢好听的、流行的音乐,毕竟音乐最本质的功能还是为了放松、愉悦,可能很少会有人听懂一些各种音乐风格融入的作品,即便这首音乐再高级,还是不会打动听众,这就是音乐的商业性。商业的本质就是以消费者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音乐如同一款产品,如果大部分消费者都不认可这款产品时,就应该思考如何对他进行改进了。 然而,音乐其实不等于一件冷冰冰的产品,它是艺术,是源于艺术家内心的情感表达。所以,有时候艺术与商业是有冲突的。因此一些音乐人其实也有心口不一的一面,而在歌迷中,同样有不少人的认识有失偏颇。他们把商业与艺术完全对立,认为得到市场认可的作品、流行的都叫口水歌,只有小部分人听的音乐才是高级的。这种认识对于一些受到欢迎的音乐人来说,是不客观的。一心做民谣音乐的赵雷,他的作品之前也受到一些人的追捧,然而在《成都》这首歌走红后,他确实受到了许多商业演出的邀请,但也因此很冤的被冠上了“商业民谣”的帽子。但其实,世上所有的事并不都是非黑即白的极端。 “口水歌”并非就是“音乐垃圾”歌曲分很多种类,或欢快,或忧伤,或摇滚,或文艺。但是歌曲的初衷是为了表达人们的情感,诉说自己的心情。一首走心的歌才会真正的留在人们心里,在听众内心烙下不会抹去的烙印。毛不易因参加选秀节目《明日之子》而走进大家的视野,医学出身的他在当护士的期间,写了大量的原创歌曲,《像我这样的人》这首歌,歌词走心写实,曲子朗朗上口,迅速被大众所传唱,但听到后又不禁让人黯然神伤。因为这确实是他自己内心所想表达的真情实感,又恰好戳中了大部分人的内心,让听过的人内心为之一震,想到自己又何尝不是歌词里那样的人。自命不凡却又奈何碌碌无为的人很多,认清自己不要迷惘消沉才是这首歌的初衷。毛不易作为第一季《明日之子》的冠军,确实才华不凡,其商业价值也仍呈现增长的势态,但他也有同样的困惑,是仍坚持自己?还是迎合市场大众?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他把这两点结合的还是比较成功的,尽管他在《我是唱作人》的节目中最后遭到了淘汰,但他在众多乐评人中还是留下了不错的口碑。 迎合市场也并非易事对于那一类坚持自我的音乐人,可以说,他们是值得钦佩的,内心坚定,不随波逐流,耐得住寂寞与贫穷,始终坚持对艺术的追求。比如窦唯,他的音乐没几个人能听懂,他是真的不在乎市场,就算说他落魄他也不在乎,可能那些大多数人认为是莫名其妙的音乐,就是他真正想做的吧。可能我们无法评价他的艺术,但不得不佩服他的态度。 但是,真正像窦唯那样的音乐人其实,非常少,正如很多人嘴上说的坚持自我,其实是一种借口。我们经常在电视上听到这样的话,遭遇失败时,他们嘴上却依然豪言壮语:“我做音乐不是要讨好谁!不管怎样,我依然会继续坚持我的风格!”不排除个别人是出自内心,但也有可能很多人是为自己找台阶。很多人自己的作品得不到市场认可,就产生了一种自我认知的错觉,以为是曲高和寡,是否有可能是自身的能力不够呢?不乏很多人创作音乐的初衷是想让大家都喜欢的,只是创作的作品没有达到效果。必须承认,人与人是有区别的,并不是你想迎合市场,就一定能做出传唱度很高的作品,哪怕是《我们不一样》、《学猫叫》这样的“大俗之曲”,你可以笑它没营养,但也不是随便谁都可以毫不费劲地做出来的。 是金子总会发光其实每个音乐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有的人注定只能做出“俗气”的流行歌,有的人注定只能做出“不好听”的小众歌曲。那么,有没有真正能让商业与艺术、流行与口碑兼顾的音乐人呢?当然有,但真的凤毛麟角,因为要在两者之间自由切换,没有惊世骇俗的音乐才华,基本很难做到。 黄家驹所引领的BEYOND(超越),早期是玩艺术摇滚的,后来签约了公司,为了在乐坛立足,黄家驹从《大地》,到《真的爱你》,再到《光辉岁月》《海阔天空》等,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偏流行的作品,这些都是为市场而写的;同时,他们每张专辑中部分曲目依然坚持了他们的摇滚风格,虽然作品相对较冷门,但他努力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与发展。或许有人说他们妥协了,但是,妥协也要看本事,《光辉岁月》《海阔天空》这样的作品,对于黄家驹来说,也许是妥协之作,而对于很多音乐人来说,却可能是一辈子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周杰伦的作品风格同样很多,他最专长的可能是R&B和Rap,而市场认可最广的应该是他的中国风。这就是他厉害的地方:我可以做中国风,也可以玩嘻哈流行,我可以做我最喜欢的,我也可以让你们听到你们最喜欢的。音乐人与歌迷之间的喜好偏差而带来的遗憾,在周杰伦的歌里不再存在。 一切源于热爱很多音乐到底是流行还是小众,都取决于受众的广泛与否,有的小众音乐也有许多人喜欢,就像民谣国风的音乐元素,当人们喜欢它的时候,就不自觉地想把它推荐给别人,是发自内心的想让它被更多的人知道,可当有一天它真的火了,被人人所熟知了,又会让人很失落,就像自己珍藏多年的小秘密被别人知道了。这种心理的作祟,也让音乐的评论褒贬不一。 近些年说唱、民谣、古风的市场越来越好,最火的时候甚至有人会觉得不听民谣古风就不够时尚,而现在又被说是“口水歌”,可我们是不是忘了民谣本来不就是普通老百姓耕种劳作后休息时唱的小曲儿吗?音乐的创作无论是为了迎合大众,亦或只是创作人自己的情感表达,都终归会有自己的欣赏群体,只是群体大小的问题,但也不乏有的音乐既表达了创作者自己的情感,也符合大众的审美水平。其实不必忙于给自己的音乐定位是小众,还是流行。因为就算再小众终归还是有人懂,小众也从来不为迎合大众市场,否则小众也就成了大众。总之,音乐创作,一切的一切都源于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