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从2019年国际民歌赛说起 焕发民歌新活力的必由之路是什么?

发布日期:2019/7/15 13:37:33    
  

从2019年国际民歌赛说起

焕发民歌新活力的必由之路是什么?


   太行山是英雄的山。开花调是人民的歌。

   近日,有着“万首民歌千出戏”之称的山西左权迎来了一场国际级的民歌盛会——《左权民歌汇·2019年国际民歌赛》。经过近1个月的海选,70名来自海内外的选手正集结左权,他们将在左权这片民歌的热土上共同角逐“2019民歌王”的称号。

   7月8日晚,《左权民歌汇·2019年国际民歌赛》开幕式将在左权县莲花岩风景区隆重举行,随着高昂的民歌声响彻太行之巅,也标志着《左权民歌汇·2019年国际民歌赛》大幕正式开启。开幕式上,共分为“太行的歌”、“英雄的歌”和“家园的歌”三个乐章,著名歌唱家蒋大为、阎维文、王宏伟、雷佳、降央卓玛等纷纷出场,为此次国际民歌赛献唱。 

民歌的 分类

   民歌是起源于或流传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百姓中间的,并成为它们独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是一种民间的文学形式。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才得以一直存在。他主要是为了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各民族文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体裁可以分为号子(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小曲)。

   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因为在劳动的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呼号。劳动号子歌唱的方式主要是“领、合”式,即一人领,众人合,或者众人领,众人合。例如《打麦歌》、《川江船夫号子》等。   山歌的流传分布范围极广,蕴藏也极为丰富。草原上牧民传唱的牧歌,江河湖海上渔民唱的渔歌,包括一些歌会上为了自娱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都可以认为是山歌。而山歌也会随着不同的地区有着当地独特的称谓。例如陕北的山歌叫“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甘肃等地的“花儿”、“少年”等,都是当地极富特色的山歌。

   小调又称作“小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农村小调以反映农村日常生活居多;城市小调是描述商人、市民和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的一些生活。小调表现的感情细腻曲折,形式较为规整,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最为大众所熟悉的就是《沂蒙山小调》了。 

“好一朵美丽的 茉莉花”

   《茉莉花》作为民歌中大家最熟悉的一首,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茉莉花》歌中抒写了自然界的景物,表现出一种淳朴优美的感情,展现了少女热爱生活,爱花、惜花、怜花,想采花又不敢采的羞涩心情,其旋律优美平和,符合中国人“以柔克刚”的个性,从宏观的时代上看,也很贴近当今时代主题。《茉莉花》已经多次在重大场合上演出,在香港回归交接仪式上;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北京八分钟”;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南京青奥会开幕式上,都有《茉莉花》的出现。显然《茉莉花》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在国内以及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民歌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新民歌作品喷涌而出,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然而近些年来,新民歌的创作却进入了瓶颈期,除了屈指可数的几首新民歌稍稍有些影响力以外,真正广为传唱又深受群众喜爱的新民歌作品鲜有问世。 

民歌好听 传承难

   提到中国民歌,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茉莉花》《在那遥远的地方》《小河淌水》等一首首几乎家喻户晓的经典民歌。我国是一个民歌大国,长期以来,人民群众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创作了大量广为传唱优秀民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乡村生活方式的变迁,很多民歌尤其是一些地方民歌渐渐被冷落,传唱者越来越少。再加上一些基层文化部门对民歌的整理传唱重视程度不够,不少地域特色浓郁、民族风格鲜明、曾经广为传唱的民歌正面临失传的风险,这对于乡土文化的传承发展显然是一种损失。

   首先,民歌失去了传播的土壤。民歌大多是农民劳作时创作的歌谣,一般都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只要有劳动的地方,就自然少不了朗朗上口的民歌,很多民歌曲调悠扬,内涵丰富,百姓唱民歌是为了去除疲劳,提振精神。但如今农村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民歌也就失去了传播的土壤,传统民歌传承难也正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此外,随着农村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这也导致了民歌传承后继乏人。再加上现在不少年轻人都推崇流行音乐、口水歌,觉得老祖宗留下的瑰宝不入流,太过时。其实,民歌才是真正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文化,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从另一方面来说,可能年轻人因为阅历尚浅还无法体会到民歌的内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丰富,总有一天会意识到这些老祖宗留下的财富的珍贵之处。 

融入“新”元素 激发“新”活力

   民歌经典如何保护与传承,值得探讨。不少人,甚至包括一些业内专家,觉得要原汁原味、原生态。但也有很多专家支持民歌创新,传承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包括民歌、传统戏曲、非遗等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不断发展丰富的。如果总是关起门来搞传承,固步自封,迟早要死在博物馆里。他们认为,民歌要想在更大范围传播和继承,必须要在保持原有精髓的前提下进行适当改编。在原来的音调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使之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这完全有必要,一些民歌进行适当的改编、创作会更能焕发它的生命力。因此,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平台传唱民歌。有《中国民歌大会》《新民歌》《民歌·中国》等电视节目,在为民歌创造一个多元化展示的平台,极大的丰富了民歌的传播渠道。

   在很多的音乐电视节目中,很多选手不仅是为了自己的音乐梦想,也有为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想要表达的东西。他们会进行二度创作,融入现代音乐元素,让古老的民歌焕发出新活力。在2018年《中国好声音》的学员中,王朝就以一首《黄河谣》征服了现场的观众以及导师,他独特的嗓音,再加上他民族摇滚的风格,令现场的听众激情澎湃。显然,《黄河谣》的创作者将民歌与摇滚的结合,是当下可以让更多受众接受的新形式。没错,变则通!以现代方式来演唱和传播民歌,是民歌发扬光大的一条必由之路。当然,想要“变”是需要一个前提的,那就是民歌的精髓,它所承载的情感和地方风情不能丢! 

让民歌 融入生活

   在形形色色的音乐类节目或栏目中,相比之下,民族音乐所占的比重明显偏小。由于媒体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不少民歌逐渐被边缘化,不能为更多人所熟知,民歌传唱的氛围也越来越淡。民歌之所以称之为民歌,就是因为无论是唱词还是旋律都深深地打下了民间文化的烙印,这种烙印虽然是民间文艺繁盛的见证,但是民歌的传统表达特点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存在的差距也的确阻碍了传统民歌的传唱。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渐渐消失在生活的尽头只能是曾经广为传唱的优秀民歌的必然归宿,至少生活离不开民歌的现实让我们感受到了民歌传承发展的一抹暖阳。

   从一定程度上说,民歌记载了中国历史,传递着中国声音。尤其是在多种文化形态交织的现代社会,一方面我们要加大传统民歌的传承保护力度,另一方面要完善新民歌的创作传唱激励机制,将中国民歌传承好发展好,让民歌能够融入我们的生活,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激荡中焕发出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