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青 拥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歌曲 才是真正动人的! | ||||
发布日期:2019/7/8 10:16:00 | ||||
印青 拥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歌曲才是真正动人的!印青,国家一级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原总政歌舞团团长,中国文联第八、九届全委,全军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军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委,多次在全国、全军各类重大比赛中担任评委。被评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曾创作《当兵的历史》《走进新时代》《西部放歌》《天路》《江山》《走向复兴》等歌曲。 史诗歌剧《长征》广州首演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时刻,国家大剧院原创中国史诗歌剧《长征》受邀首次亮相广州大剧院、并作为“广州艺术节·戏剧2019”的开幕演出与观众见面,也正是向“长征精神”的庄严致意。 该剧的音乐大气磅礴、气势恢宏又兼具浪漫色彩。在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管弦乐团首席指挥吕嘉的执棒下,广州交响乐团进行了动人的演绎。湘江战役的惨烈、勇夺泸定桥前240里的奔袭、翻雪山、过草地的艰苦卓绝等都化作了震撼心灵的旋律。 而阎维文、王海涛、王宏伟、王喆、龚爽等一众演员的真情演绎,更是让人动容。《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这首歌唱出了夫妻间的爱情、亲情以及革命者的万丈豪情;惨烈的湘江战役后,彭政委看着活下来的熟睡中的战士,唱着“雄狮般呐喊的战士呀,你们的热血,染红了湘江。你们的呐喊,捍卫了理想”。这曲咏叹调《寒夜中》表达了一位指挥官对英勇战士的赞美和一定要渡过湘江的决心;战士们一天一夜奔袭240里,在大合唱《奔袭之歌》后一鼓作气夺下泸定桥,集中体现了红军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而平伢子牺牲前那一段长达12分钟的咏叹调《我舍不得离开你们》,表达了他对红军队伍的留恋,唱出了一名红军战士的成长与对光明未来的无限向往,“战友们,战友们,等胜利的那一天,代我向新中国欢呼吧!”现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作为歌剧《长征》的主题歌,《三月桃花心中开》的旋律优美动听,歌词朗朗上口,“纵然千山和万水,一路繁花换人间”,唱出了根据地人民与红军战士的鱼水深情。 歌曲创作充满使命感 著名作曲家印青分享了他在音乐创作道路上的心得,“导赏”了歌剧《长征》中的经典咏叹调,透露了该剧的一些精彩亮点。 “一个民族要有高端文化的熏陶,歌剧便是其中之一。”关于创作,印青说,“我们不要用虚情假意去忽悠观众,一定要真诚。” 歌剧《长征》2012开始筹备。“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跟我一说,我一口就答应了下来,这对我来说是特别大的荣幸。”但真正开始动笔时,印青又犹豫了。“因为长征题材的文艺作品太多,高山仰止。就是没歌剧。我和编剧邹静之越讨论感觉越难,当时就打退堂鼓了。这个时候,陈平使用了激将法‘你不写谁写?’这让我产生了一种使命感。” 《长征》的主题歌《三月桃花心中开》中有一句歌词“一点初心为谁来?”印青说:“这就是《长征》在美学追求上的定位。” 为了找音乐的感觉,印青重读了《红旗飘飘》《星火燎原》等长征回忆录,他从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四本《中国工农红军歌曲选》受到了启发,“我一下就被其中的歌词震撼了……歌词很生活化,接地气,也有对中华民族振兴的渴望。”据印青介绍,红军时期,军队没有大量创作人才尤其是作曲人才,红军的歌大多是借用外国歌的旋律填词,另外一部分是给大量的民歌填词。“我在《长征》的歌词中融入了很多这四本歌曲中的养分。”印青说。 歌剧的剧情和情感要用音乐来推动。“首先在样式上要和歌剧接轨,从第一个音符出现到终场,音乐不能停要连绵不断。”印青认为,“中国歌剧要符合中国人的语言状态,让老百姓听得舒服。”印青强调:“歌剧是音乐的艺术,要充分发挥音乐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长征》人物众多,印青在音乐形象上给他们进行了设计,“音乐上要设计很多主题,每个人的音乐主题要和他的身份相符。” “《三月桃花心中开》这首歌原来是没有的,陈平说一定要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像经典民族歌剧《江姐》有《红梅赞》,《白毛女》有《北风吹》。一开始我比较排斥,但是我的很多朋友无论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一听说我在创作歌剧《长征》,都建议我一定要写好听的主题曲、经典唱段。于是我给邹静之打电话,他脱口而出‘三月桃花心中开’……‘我们的远走就是为了这样的生活,为了老百姓’,歌声中红军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印青说。 谱写时代精品乐章印青的父母都曾在部队文工团工作。印青八九岁就开始学习小提琴。197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原江苏省军区独立一师业余演出队看中,成为一名小提琴手。在那里,印青对作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年多后,演出队解散,印青被分到通信营架线连。在连队里,印青看了国内、国外关于作曲的书,国外的书翻译过来比较生僻,有些都看不懂。“我是上海人,每次回家,父亲都介绍上海音乐学院的老师给我上课。如果说我在创作上还有一些收获的话,最大的收获来自于部队的生活。”印青说。 纵观印青的创作生涯,几乎全都是军旅题材和主旋律题材。这些作品,在无数部队官兵和群众心中镌刻下深深印记,印青因此收到的听众来信足有万余封。兰州军区一名排长的来信,令印青至今说起来都心有波澜。信中说:“当年我们都喜欢唱您作曲的《出征歌》,在战场上也是唱着这首歌往前冲,这首歌成了我们全排凝聚力的号角。我们一个排27人出征,最终回来的只有7人,其余20人都牺牲了……我们真的是太想念自己的战友了……”多年后,7位战友天各一方,各自为业,但只要聚会,必唱此歌,歌中有他们血气方刚的青春,歌中有血与火洗礼的峥嵘岁月。 这封信,让印青生平第一次强烈感受到自己的创作有价值,也更加坚定了他主旋律歌曲、部队歌曲的创作方向,“其他类型歌曲也能抚慰人心,但这种歌曲更能触及人的思想、信仰层面,正所谓崇高感。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需要这个,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在商品大潮冲击下,社会更需要信仰的构建,这样的歌曲就是一种承载。” 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和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印青对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再写一些小作品已不足表现我内心所表达,大作品才能充分展现我的创作手段、技术和艺术思想。” 从2012年的《运河谣》到《长征》再到《边城》,印青6年创作了3部歌剧。其中,军事题材歌剧《长征》从2016年上演至今,已演出了30多场。 对于这么多年的创作生涯,印青表示,一开始是纯粹的热爱,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就逐渐感觉是一种责任。“你写的东西为国家、军队和老百姓能起到什么作用?说大了,能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说小了,要对人们心灵起到净化作用。” 很多人会认为,现在写一首歌对印青来说是很简单的事,但他却不这样认为:“我以前写歌很快,一两天就能写出一首歌来,有时甚至一两小时就可以写好一首歌。现在反而慢了,经常要半个月或者一个月才能写一首歌,且琢磨了,歌剧就更难了。如果你的作品只达到展示个人作曲技巧的目的,没有真正感染老百姓,就不能算是一部好作品。”在印青看来,一部优秀的作品应追求艺术性和大众性有机结合。 上到80多岁耄耋老人下至8岁儿童,印青的歌迷各个年龄段都有。“我的音乐既要让人得到抚慰,也要让人受到激励、鼓舞,在精神上受到洗礼。”在印青看来,精神归属才是最高境界,以情动人其实是对歌曲的最低要求,是第一层次,精神归属才是第二层次。就是说歌曲不仅要有感情,还要透出一种精神,爱情歌曲要让人唱出爱恨情仇,主旋律歌曲听起来不但要好听,还应有一种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骨子里还要透着一股劲,那才叫真正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