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杜鸣心 91岁仍然在创作 写自己感动的音乐,再把美好传递给听众!

发布日期:2019/7/2 10:42:18    
  

杜鸣心 91岁仍然在创作

写自己感动的音乐,再把美好传递给听众!


   杜鸣心,当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湖北潜江人。1928年生,早年就学于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1954年赴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留学,归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 作曲系任教至今,是该学院十名特聘教授之一、终身学术委员。共创作各类体裁音乐作品近百部,代表作有舞剧《鱼美人》《红色娘子军》 (与吴祖强等人合作)、《牡丹仙子》 ,三部钢琴协奏曲,两部小提琴协奏曲,交响幻想曲《洛神》,交响曲《长城颂》,低音提琴独奏曲《随想曲》等。第一钢琴协奏曲《春之采》曾获第八届全国交响乐比赛金奖 。

 《万泉河水清又清》

红色歌曲经典不衰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热情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近日,由中宣部组织专家评选的100首优秀歌曲在京揭晓,其中《万泉河水清又清》在100首优秀 歌曲名单中名列第22位。

   “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一家亲。”一首婉转动听的《万泉河水清又清》令人心旷神怡,是无数人心中永恒的红色经典。

   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歌描写的是海南风光。作曲家杜鸣心创作这首歌之初,这首曲子曾被批判“像黎锦辉的靡靡之音”,却不曾想到,在之后的半个世纪,依然久久流传。

   55年过去了,杜鸣心依然可以清晰地回忆起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创作过程。“决定把电影《红色娘子军》改编成芭蕾舞剧的时间已经非常晚了,差不多到了1964年将 近夏天的时候。开始想让两个人来创作,但时间根本来不及。”杜鸣心于是和吴祖强邀请了施万春、王燕樵、戴宏威三位年轻作曲家,大家分头创作。施万春当时负责全剧第三 场南霸天家中部分的音乐,他曾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谱曲时他彻夜不眠,“想各种恐怖的镜头,白天一照镜子,头发几乎都掉光了,枕头上、地上到处都是。”统管全剧作 曲的吴祖强和杜鸣心顶着的巨大压力,由此更可见一斑。

   杜鸣心负责《红色娘子军》第四场后半部分和第六场的音乐,《快乐的女战士》和《万泉河水清又清》就出自其中。为了让旋律更有故事发生地的特色,杜鸣心走遍了半个 海南岛。“我听了很多黎族的音乐。”半个多世纪过去,杜鸣心依然可以哼出那时听到的黎族舞蹈的节奏和曲调,这段旋律经过改编后成为《快乐的女战士》里欢快又有朝气的 生活场景。《万泉河水清又清》的灵感同样来自海南当地的民间音乐。现在听到的《万泉河水清又清》已经是修改过的第二稿了。

   最初一版《万泉河水清又清》没能通过审查,一时间,中央芭蕾舞团全团都被号召来写《万泉河水清又清》,凡是有音乐基础的都可以尝试,谁写得好就用谁的,杜鸣心自 己也写了好几首。最终,十来首《万泉河水清又清》从上百份投稿中通过初筛,交给合唱团演唱,作曲者一律回避,结果大家“盲选”的,还是杜鸣心的作品。“这一次我用了 海南当地的渔歌。”杜鸣心猜测,第二版《万泉河水清又清》之所以中选,要得益于它浓郁的海南风格,“明朗,也很开阔。”朗朗上口的旋律一下子抓住了听众的耳朵,大家 都很喜欢这个简单却动听的版本。从那之后,《万泉河水清又清》一直传唱不衰。 

育人树人桃李满天下

毫无保留传授作曲心得

   1949年,21岁的杜鸣心成为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年轻助教,四年后,他赴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时再度回校执教,70年来,杜鸣心为人熟知的“教授”和 “作曲家”两重身份,都是从这里起步的。

   作为中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杜鸣心可谓真正的桃李满天下,施万春、王立平、张丕基、叶小纲、王黎光、徐沛东等众多著名作曲家都曾随他学习;作为一名作曲家,杜鸣 心的作品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几代人。1958年,杜鸣心与吴祖强合作了舞剧《鱼美人》的音乐,从那之后,曼妙灵动的《水草舞》选段成为了无数琴童必练的经典钢琴曲目;1964 年,国庆十五周年之际,吴祖强、杜鸣心又找到当时更年轻的施万春、王燕樵和戴宏威,顶住时间紧迫的巨大压力,成功谱写了至今常演不衰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其中 ,《快乐的女战士》活泼雀跃,《万泉河水清又清》旋律悠扬,极有黎族风情,这两首经典的配乐都出自杜鸣心笔下。

   1978年,改革开放的巨浪汹涌而来,这一年,杜鸣心正好50岁。在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的同时,杜鸣心的创作又走上了新的高峰:包括“春之采”、“献给鼓浪屿” 在内的5部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舞剧《玄凤》《牡丹仙子》配乐,多部交响乐、管弦乐作品以及大量的影视音乐都诞生在这四十年里。

   一直以来,杜鸣心的作品都被视为“用洋乐器讲中国话”的典范。对于年轻一辈的作曲家,杜鸣心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改革开放以后,交响乐各方面的发展突飞猛进,作 曲家一直试着把现代技法和我们的民族特色结合起来,前景是非常令人欣慰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当然可以用现代的、西方的作曲技法,这是完全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可 它们永远都不能代替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

   2016年秋季学期,在88岁高龄时,他为中央音乐学院全院学生开设了《器乐曲与旋律写作》选修课,将自己的创作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的音乐学子。   杜鸣心注意到现在的作曲学生把创作重心更多地放在新颖的结构和配器的处理方式上,不太注重旋律本身具有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的作用,写出来的旋律自己并不觉得好 听,也不感动人。并且,由于学生对中国民族民间的作品听得很少,了解的有限,音乐的创作缺少文化底蕴。因此,杜鸣心把授课重点首先放在器乐曲旋律的写作上。此外,杜 鸣心考虑到修课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便没有采用作曲系专业课上以学生写作练习为主的授课方式;同时,这门课也不是正式的曲式课,只是按照曲式课从小型到大型曲式的惯常 授课方式,简单介绍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作品,其中包括作曲家本人的作品,主要涉及到作品的创作构思和创作背景,杜鸣心希望为学生们的创作提供一些思路。

   此外,杜鸣心还整理出自己创作的具有代表性、影响广泛的16部音乐作品,亲自加工、修改、校对,交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16部作品分别是交响乐《青年》《长城颂》 、交响幻想曲《洛神》《凤凰涅槃》、交响诗《对阳光的忆念》、交响序曲《中国之春》《黄河颂》、交响音画《祖国的南海》、小提琴与乐队《新疆之旅》、钢琴与乐队《布 达拉宫之梦》、舞剧组曲《玄凤》《牡丹仙子》、第三钢琴协奏曲《献给鼓浪屿》、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交响小品《秋思》《春天的故事》《快乐的女战士 新编》、交响组曲《天地之滇》。

   “出版16部作品,分量很重,是一个大工程,不过我自己有信心。”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时,杜鸣心在严谨、专业的教学系统下学习配器,师承作曲家、教育家里 姆斯基-科萨科夫一脉。科萨科夫既是作曲家,又是理论家,撰写《和声学实用教程》《管弦乐法原理》等著作。和其他理论作者不同,科萨科夫在著作中用自己的实践验证自己 的理论,书中所有谱例全部来自自己的作品,难能可贵。“当所有乐器都在演奏时,乐器的搭配,音色的配备,色彩的交替,使音乐既协和又震撼。这里面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 方。我不知道还有多少时间,希望把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公布出来,给年轻的学生、教师以帮助。”杜鸣心说。

从未停止艺术创作

用音乐传递真诚情感

   2017年,应国家大剧院的委约,89岁杜鸣心写下了为钢琴和乐队而作的《北京颂》。京剧片段《夜深沉》若隐若现,胡同里的旧时光仿佛去而复返;车水马龙、节奏轻快的 国际大都市的繁华一面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所有听过《北京颂》的观众,无不被杜鸣心敏捷的才思所折服。

   写出《北京颂》,他前后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且全部靠手写。后来在大剧院的建议下,杜鸣心又修改了两稿,更加突出北京的民俗人情,“比如北京的胡同,胡同 里孩子们唱儿歌,老人们唱京戏或者提着鸟笼,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应该在这部作品里有更多的描述。”于是,杜鸣心化用了老北京的儿歌和京剧中著名的《夜深沉》的音调 ,“大家都很喜欢这段民俗的音乐,这是只有北京才有,别的地方都没有的东西。”

   杜鸣心一直保持着旺盛的艺术激情。如今,91岁的杜鸣心仍然在创作,正在筹划一部民族歌剧。“回望走过的路,大起大落很多。出于父母影响和天生对美好旋律的喜爱, 我在最低落的时期也相信音乐的美,相信音乐可以打通人心。我始终想去分享:写自己感动的音乐,再把美好传递给听众。”杜鸣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