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21岁创作《白毛女》,95岁高龄仍心系文艺事业

发布日期:2019/7/2 10:37:06    
  

21岁创作《白毛女》,95岁高龄仍心系文艺事业


    贺敬之,现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他所取得的诗歌成就和做出的文学贡献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占有重要位置,影响甚巨。他的名字,是与《白毛女》、《南泥湾》、《回延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紧密相连的,他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留下的每一部红色经典,都已深深镌刻在了一代又一代普通百姓的心中。现为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鲁迅文学院名誉院长,致力于新一代文学人才的培养及为我国21世纪文学的繁荣作不懈的努力和贡献。 

延安是“我” 真正生命的开始

   “参加革命和参加鲁艺是两回事儿,我是先参加革命的,然后才想着要考鲁艺。”到了延安以后,贺敬之要考鲁艺,考官就是文学系主任何其芳,他记得面试时,何主任就问几个问题“现实主义是什么?浪漫主义是什么?”“这我还能勉强说几句,后来他问我读过什么书?那个时候我不到16岁,也看过一些书,《政治经济学》《大众哲学》《铁流》之类的,就回答了几句。可后来何其芳说鲁艺现在正规化了,对学生要求也比较高,他建议我考青干校。我当时想自己肯定也考不上了,发榜那天,我连看都没有去看,想着自己看了也白看。还是跟我一同来的同学告诉我,榜上有我的名字。”

   后来贺敬之才知道,自己是文学系中最小的同学,而面试时他交了自己在来延安途中写的组诗《跃进》,正是这组诗显现出他在诗歌上的才华,使得何其芳决定录取他。何其芳对别人说:‘我看他年纪太小,修养还不够,本来不想收他的,后来看他交来的诗歌,觉得还不错,有诗人的感觉’。“何其芳同志的这个决定,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一生,我目前还在从事文艺工作,他的这个决定是很关键的一步。”

   贺敬之在延安拼命地汲取着文学的营养,周立波、何其芳、陈芳梅等作为他的老师,讲课是那样精彩,这一切都深深吸引着他。而对他创作活动产生巨大影响的是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贺敬之说:“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思想不是一天形成的,这个时候的延安来了大批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他们怀着很大热情来投奔延安,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他们的作用,比如这个时候产生的《黄河大合唱》,毛泽东同志总结了之前这些经验,同时也总结了这个时候在文艺界出现的一些不适应革命新形势思想的反思,‘讲话’不仅仅谈文艺问题,不是只对文艺战线发挥作用,是对整个革命队伍的,对整个党的思想建设都是起很大作用的。”贺敬之说,他自己的世界观,特别是他的文艺思想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延安决定了我一生,延安是我的真正生命的开始,这在我以后的诗里面我都写过的,《回延安》那首诗里面我不是有这么几句话: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母亲’是党,是革命,是延安,延安永远在我心中,革命永远是我的母亲是我的妈妈,我不会变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 

恬淡是一种幸福

   “我现在的生活很平静,在恬淡安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晚年。应该说是一种幸福。平静的生活,也是老年人的一大特长。老年朋友历经人生风风雨雨、荣辱坎坷,走过了年轻时的胸怀大志,自命不凡;走过了中年时的轰轰烈烈,拼搏奋斗;乃至退休,自然应该看淡一切,平静地生活,不要想入非非。人们羡慕老年人的幸福与安详,不是看你在风云激荡的股票市场如何游刃有余,也不看你在变幻莫测的彩券公司如何纵横驰骋,而是羡慕你历尽人生坎坷之后那种淡泊名利、与世无争、默默无闻、充实丰富的平静生活。理智地享受平静的生活吧,她会带给你健康与纯真,带给你幸福与欢乐!”

   在贺敬之的书房里,摆着几个大书柜,里面堆着满满的书籍,他每天以书为伴,养花养猫,也练书法。但创作的激情已不如当年,他说现在很少写诗了,有时整理一下自己的旧作,让思绪随着回忆在那些闪光的诗句中徜徉。往事如烟,流年似水,诗人说:“甘于寂寞也是一种人生体验。尤其是人到暮年,缅怀往事也是一首诗。”


 贺敬之与 《白毛女》

       贺敬之是《白毛女》剧本的主要执笔者。“白毛女”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在世界上也有广泛的影响。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开幕,歌剧《白毛女》在会议期间上演,反响极为热烈。演出结束之后,创作组根据党中央领导同志的意见,以及来自群众的大量意见,对剧本进行了修改。从此《白毛女》成为一个经典剧目,伴随着解放战争的步伐,从延安演到了张家口、哈尔滨、北京,演遍了全中国。贺敬之谈到,当时延安鲁艺的这个创作集体很团结,氛围很热烈,同志们之间充满了温暖友爱。比如就在创作《白毛女》期间,丁毅除参与剧本的部分执笔外,主要负责油印剧本,工作很繁忙,但他还抽空给贺敬之做了一条裤子,从这个细节我们也可以看出创作集体之间的互相关心与帮助。

   歌剧《白毛女》可以说是“人民文艺”的一座高峰,至今依然散发出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一部作品何以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何以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其成功经验及生命力、影响力的根源,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歌剧《白毛女》的成功,来自于“白毛仙姑”故事的传奇性,更来自于鲁艺创作集体的艺术提炼与成功改编,贺敬之等创作者赋予了这一故事以新的主题与新的艺术形式,使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才创造出了《白毛女》这一经典之作。从早期诗歌创作到《白毛女》,我们也可以看到贺敬之融入人民大众的过程,他的作品不再表现“小我”的情绪,而与民族、与时代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时代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