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著名词作家晓光: “人人心中有,人人口中无”的作品才能引起共鸣!

发布日期:2019/6/17 11:03:38    
  

70载的创作动力,永远来自人民的情感和愿望

著名词作家晓光:

“人人心中有,人人口中无”的作品才能引起共鸣!


   晓光,本名陈晓光。著名词作家、诗人。历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席。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发表诗歌近千首,其中《在希望的田野上》《那就是我》被选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音乐教材并入选“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曾任建国六十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创作演出总指挥,赴十多个国家举办讲座,介绍中国歌曲现状和百年发展历史。获中国文联先进工作者、中国“金唱片”创作特别大奖、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代表作品包括《在希望的田野上》《那就是我》《江山》《曙色》《我像雪花天上来》《采蘑菇的小姑娘》《乡音·乡情》《踏歌起舞》《光荣与梦想》等。出版有《黄河上的太阳》《晓光诗歌选集》等。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在希望的田野上》)

   “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清晨光着小脚丫,走遍森林和山冈……” (《采蘑菇的小姑娘》)

   “我思恋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吱吱唱歌的水磨。噢,妈妈,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

   “我像一朵雪花天上来,总想飘进你的情怀,可是你的心扉紧锁不开,让我在外孤独徘徊……” (《我像雪花天上来》)

    “打天下,坐江山,一心为了老百姓的苦乐酸甜,谋幸福送温暖,日夜不忘老百姓康宁团圆……” (《江山》)

   这些歌,我们张开口就能哼唱。脍炙人口、广为传唱,是对它们最贴切的表达。

   但是,你知道《在希望的田野上》创作背后的故事吗?你知道《那就是我》曾勾起了著名作家巴金无尽的乡恋吗?你知道《采蘑菇的小姑娘》中“光着小脚丫”曾被要求做修改吗?

   晓光老师的众多作品总是那么亲切而贴心,这一句句发自心底的呼唤,唱出了我们身边熟悉的场景和难以言表的心声!

   晓光老师的作品类型广泛,但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却极其丰富而感人。《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新时代画卷,《那就是我》倾诉了一场对故乡魂牵梦绕的游子情,《采蘑菇的小姑娘》勾勒了一个朴实清新的童真世界,《光荣与梦想》颂扬了一段丝绸之路的传奇荣光。

   他的每首歌都是时代的倒影,情怀的印记,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和回忆。这些歌曲背后的创作故事,很好地诠释了扎根时代的中国歌曲百年发展的历程。

 《晓光歌词艺术研讨会》——赞美时代、反映生活、鼓舞人心

   2019年6月6日下午,由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办的《晓光歌词艺术研讨会》在北京广播大厦多功能厅举办。来自国内音乐和文化艺术家的专家、学者、词曲作家、歌唱家70余人到会。研讨会由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席宋小明主持。与会者纷纷就晓光歌词创作艺术的文化特征、歌词的音乐性与时代大背景的融合、歌词所传唱的人民心声和乡音乡情,以及晓光歌词对当今歌坛和歌曲创作产生的积极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专题发言。研讨会的气氛热烈,学术氛围浓厚,大家发言积极踊跃,就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词升发开来,在歌曲的脉络中回顾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的历史,情之所至,时而抚今追昔、讲述歌曲诞生时的感人故事,时而击节高歌、在旋律中重温经典带来的恒久魅力。

   晓光是一位随着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而跻身词坛、又以数量众多的优秀歌词作品而在全国百姓和音乐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歌词作家。多年来始终心怀梦想、坚持歌词创作。改革开放初期创作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成为一个时代的音乐坐标,《那就是我》《采蘑菇的小姑娘》等被称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创新典范,伴随着几代人的青春梦想,一直传唱到今天。

   晓光有着扎实的文学功底,善于观察生活、洞察时事动态,创作题材涉猎广泛。他面向群众、面向基层,坚持用优秀的文艺作品鼓舞人,把先进的思想、优秀的文化、真善美的情感融入到歌词创作当中。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契合点,其歌词作品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广泛共鸣,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检验。

   晓光歌词的艺术成就得益于他为人做事的踏实作风和严谨态度,得益于他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实践。他的歌词善于以清新明丽的语言营造不同情调的抒情氛围,从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语言表达意境。在他的歌词中,我们可以发现古典诗词的意境、乡土民谣的质朴和现代语言的锐利。他歌唱希望,我们可以听见“禾苗在农民汗水里抽穗”的声音。他赞美收获,快乐“多的像那星星数不清”。他思恋故园,用“一支竹笛向你吹响”。他讴歌江山,告诉人们“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在这些抒情诗一般美好的意境中,我们看到了亲切与爱意、泥土与乡愁、探索与引领,使命与担当。他的创作动力,永远都来自于人民的情感和愿望,时代的精神和声音。

   “用心歌唱,声音才不会嘶哑。”这是晓光深信不疑的艺术信条。我们已经在他作词的歌声里听到了这种温润和美好,也相信这种信念会影响更多致力于歌词创作的年轻人,为中国词坛带来更多清爽的风,创作出更多赞美时代、反映生活、鼓舞人心的优秀作品。 

《在希望的田野上》—— 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走进由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办的《晓光歌词艺术研讨会》的现场,我们的采访从那首家喻户晓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创作开始,晓光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短短几年里,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显著提高,农村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1980年,我作为《歌曲》月刊编辑,在四川、安徽等地农村深入生活,亲身感受到了农民发自心底的喜悦和农村的巨变,心情非常激动。”他回忆说:“当年我下基层,还记得那时田野中点缀着一个个竹林盘,林盘中有不少农户盖起了新房,傍晚时分炊烟袅袅,那景象真美……”“那不正是歌词里‘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吗?”记者问道,“也可以这么说。实际上,这首歌是我在四川、安徽、河南、河北等地农村深入生活,综合提炼后创作而成的,是当时中国农村新面貌的一个缩影。当我看到农民们的精神面貌,他们的生活状态,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后,最深的感觉是两个字:希望。在中国的田野上,希望在萌发。可以说,没有国家和民族的新希望,就不可能有这首《在希望的田野上》。 ”晓光说。

   那次农村生活体验结束后,晓光心潮澎湃,数十年对这片土地深厚情感的积累终于爆发,一气呵成创作出了《在希望的田野上》歌词。作曲家施光南拿到歌词后也非常激动,同样只用了一天就顺利完成了谱曲,可以说,这首歌的创作只用了两天时间,其速度之快,确实令人难以想象,正可谓“厚积薄发”。 

《那就是我》——勾起了巴金对家乡的思念

   “歌词创作不仅要贴近生活,还要贴近听众的心。”晓光侃侃而谈,“关键是要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口中无’的歌词来,才能真正受到听众喜爱,引起广泛共鸣。”出生于河北的著名词作家晓光,有一首作品不但感动了千千万万听众,还在成都籍著名作家巴金老人的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这首歌就是《那就是我》。巴老曾在他的《随想录:愿化泥土》一文中这样开头:“最近听到一首歌,我听见人唱了两次:《那就是我》。歌声像湖上的微风吹过我的心上,我的心随着它回到了我的童年,回到了我的家乡。”

   谈起当年创作这首饱含深情的歌曲,晓光回忆说,“《那就是我》创作于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很多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回到离别多年的故乡,那种游子归来的浓浓乡情,让我非常感动。”他说:“思乡之情其实很具象,一点都不抽象,思乡就是想起家门口一棵槐树,上面还有个鸟窝;思乡就是成都人在异乡想起龙抄手、想起赖汤圆……”晓光对记者打了一个颇能引起共鸣的比方,他接着说:“游子离家多年,终于回到家乡,年迈的老母亲却已双目失明,儿子拉着母亲的手在自己的脸上不断抚摸,母亲不敢相信,儿子一遍遍地说,是我,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啊……”晓光动情地回忆说,正是当年这样一幕感人的画面,让他找到了生动、准确表达这种情感的语言:“那就是我!”这四个朴实无华的字,继而引发出整首歌曲深情绵绵的歌词:我思念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吱吱唱歌的水磨。噢!妈妈,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随后,这首歌由著名作曲家谷建芬配以动人的旋律,《那就是我》叩响了无数听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