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声乐教育家蒋英 艺术歌曲是唱出来的诗,声乐家要能成为“歌吟诗人”!

发布日期:2019/6/11 10:27:37    
  

声乐教育家蒋英

艺术歌曲是唱出来的诗,声乐家要能成为“歌吟诗人”!


   有这样一位女性,她音域宽广优美,她被誉为中国最杰出的女声乐教育家,是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欧洲古典艺术歌曲权威”,著名钢琴家。

   此外,她还有一系列标签——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夫人,金庸的表姐,徐志摩的表妹。她就是蒋英,1919年生于浙江海宁,2012年2月5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四十五年桃李满天下

   1955年,蒋英随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开始了声乐教育事业。起初她在中央实验歌剧院担任艺术指导和独唱演员,后来长年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历任声乐系教研室主任、歌剧系副主任、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从美国回来的她没带什么值钱的东西,唯一的奢侈品是一台钢丝录音机,被她带到单位用于教学。她撰写的《西欧声乐艺术发展史》,翻译的《肖邦传》、《舒曼传》等,一直是学校的教材。

   蒋英说,中国的声乐教育虽然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距离,但是基础非常扎实,有了扎实的基础,再加上天赋和后天的努力,当然能够成就人才。在中央音乐学院教学45年之久的蒋英,一对一地亲手培养了26个学生,其中近一半在国际音乐舞台上取得过骄人的成绩。蒋英一生所系,是她的声乐艺术;一生所念,是她的学生后辈。人们熟知的歌唱家吴雁泽、傅海静、祝爱兰、多吉次仁、姜咏、杨光等,都是她的真传弟子;还有许许多多年轻一代歌唱家如王海涛、刘威、高鹏、杨楠等,也都得到她的悉心指教。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赵登营至今记得蒋老师给她上的第一课:“真把我震住了,她往钢琴前一坐,腰板笔直,风度优雅,和弦弹下去,每个音都带着情感。她当时已经72岁了。”

   赵登营说,蒋英在欧洲声乐作品方面是我国当之无愧的大师,但她从不以大师自居,总是以开放的心态了解、学习世界上声乐艺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她让自己的学生从国外带给她各种有声资料,进行研究和感受。她的教学方法是辩证的、立体的、可触摸的,就像中医整体调理一样,尽量避免声乐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顾此失彼现象。 

退休后从未停止教学

   蒋英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从中央音乐学院退休了,但她从未停止教学。她所教过的学生,绝不仅仅是课堂上的那几个,还有许多慕名而来登门求教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作为受益最多的学生,赵登营从1992年起七八年间每周六上午到她家上课,学生风雨无阻,老师也不要分文报酬。“她希望把最精华最有用的东西教给我,然后我再教给下一辈学生。”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祝爱兰是蒋英所带名徒中的佼佼者,她活跃在国际歌剧舞台上。她说:“没有蒋老师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当年赴美求学,“美国的学校是老师帮我联系的,出国的机票也是她买的,就连我在国外的监护人,也是她托了好朋友帮忙的。”蒋英作为歌唱家,创造过辉煌;作为教育家,又为世界输送了中国歌唱家的骄傲。 

声乐家要能成为“歌吟诗人”

   关于声乐艺术,蒋英指出:“善歌者使人记其声,善教者使人记其志”。她的这句自勉之辞,是对自己声乐教学工作的严格要求和深刻鞭策,更是对广大声乐教育工作者的谆谆教诲。

   蒋英认为,音乐家舞台表现的效果如何,取决于他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只有理解了歌词的意思,才能把歌唱好。”这就要求演唱者必须具有全面的知识素养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不断提高审美修养以增强驾驭作品的能力。蒋英自己就是一位在文学、乐器和声乐等多方面具有深厚造诣的艺术大师。

   蒋英不但掌握了大量的德国艺术歌曲、法国艺术歌曲、清唱剧、受难曲、弥撒等室内乐作品,同时也对古典、浪漫时期以及现代的歌剧作品也有深刻的学术见解,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声乐艺术观;为了学好艺术歌曲和歌剧这两种与文学紧密结合的音乐形式,她又阅读了大量的欧洲古典文学名著,打下了丰厚的文学基础,为日后从事声乐表演与声乐教学奠定了全面深厚的人文素养。她说:“历史上的记载告诉我们,名歌唱家都不止限于声乐一门知识,他们往往具有在各门艺术的修养”。她曾在一篇文章中以艺术歌曲为例说:“艺术歌曲是唱出来的诗,以歌声来加强诗的感性,诗中有歌,歌中有诗。”这是她对声乐艺术的深刻理解,也是她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声乐家要能成为“歌吟诗人”。

   蒋英认为,一个歌唱家的台风,就是他本人的写照;要成为优秀的声乐人才,除了要有良好的基本功,人格品质同样重要,既要唱好歌,又要做好人,缺一不可。“做学问要严谨,做人要平常”,蒋英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也是这样要求学生的。她说,她培育的不仅是歌唱得好,而且还要身心健康、品格高尚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歌匠”。

   作为一位声乐教育家,蒋英在严格地训练学生的发声技巧、打好基本功的同时,还随时留意学生的思想和内心,将情感教学融入技能传授之中。除了要求学生在作品展示中有真挚的感情投放,蒋英还要求他们具备丰富的艺术修养。在长期的声乐教学过程中,蒋英常常告诫学生说,要成为好的歌唱家,就先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好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真诚的人,再发自内心来歌唱,就一定能感动听众,用蒋英自己的话说就是“歌如其人”。

   在教学方法上,蒋英要求学生既要在专业技术上精雕细刻,能对作品进行细腻的艺术处理,又要注重情感表达,准确驾驭、解释作品;她同时要求学生具备全面的艺术修养,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为艺术张力,灵活彰显个性。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位真正的声乐艺术家。 

奠定扎实深厚的艺术功底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蒋英对艺术作品的处理要求非常细腻,细致入微。她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每一首自己所唱的歌,还要逐字逐句去分析,甚至逐个音、逐个节奏去琢磨,学会“用音乐对话”。她的学生、我国香港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张汝钧回忆说,有一次他唱舒伯特的一首作品时,把一个八分音符的附点丢了,蒋英很严肃地告诉他:“每一个附点都是有它的用意的。你以为舒伯特是写困了,在这里不小心掉了一滴墨水吗?”她还说 :“对艺术的要求要力求完美。不是以为几百个音当中只有一个音唱得不好不要紧。试想如果你的白衬衫点了一滴墨水,也许只占整件衣服的千分之一,你这件衬衫还能穿吗?”由此可见蒋英对学生要求很严格,对艺术要求很严谨,她近乎是一位完美主义者。 进行细致入微的 情感融入

   在教学中,蒋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用脑子唱歌,用心灵与受众对话。为此,她经常教导学生:“学唱歌,不要光用嗓子练,更要多用脑子练”;“唱歌,光用嗓子唱不好听,用心灵唱才好听”;“用心灵才能听得懂音乐,用耳朵只能听音响”。这是许多人唱了一辈子的歌、教了一辈子的书都没能悟出的道理。蒋英的这些阐发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观点,于平常中见深刻,闪烁着哲思与睿智的光芒,仍然能与今天已极大发展了的声乐理论、声乐美学思想相衔接、相呼应、相契合,具有理论上的开拓性价值与现实中的指导性意义。张汝钧评价老师时说道:“声乐大师不仅雕塑学生的喉咙,她还是雕塑人的灵魂的工程师。” 

具备全面深厚的 艺术修养

   蒋英认为,声乐是声、形、神的统一,声乐工作者不但需要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能在技术上准确解释作品,而且需要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自身艺术修养,这样才能在演唱时做到形神兼备,游刃有余。在声乐教学实践中,蒋英不仅讲声音、讲发音技巧,还讲作品的风格和特色;甚至还要讲歌词的内容及创作背景。她要求学生不但要多听音乐,还要多读文学作品,看书展、画展等,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她打比方说 :“井要打得深,井面就必须开得宽。”

   为了让学生们对发声、音乐、文学有更深的认识,蒋英采用了一种很特别的方法,要求学生写声乐笔记,并定期查看、批改。对于有创见的观点和看法,她要求学生继续深化;对于表述不清晰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她会及时对学生进行分析,并要求学生继续做笔记予以改正。张汝钧回忆说:“声乐笔记磨练了我的思想,也提高了我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这种很特别的教学法为我们学习声乐带来许多的益处。”应该说,蒋英的这种双主体互动的探究式教学法非常独到也非常成功,在我国声乐教育界非同寻常,或许这正是她能成为杰出声乐教育家的奥秘所在。